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江门市江海区推动农村社区治理改革创新: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三十

信息来源:发展战略和规划处 时间:2023-03-17 20:43:28
字体: [大] [中] [小]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

  典型做法之三十:

江门市江海区推动农村社区治理改革创

  江门市江海区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以创新“三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体制机制为工作主线,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建设,实现农村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三社联动”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养老助残服务、儿童服务、志愿者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特色文化融入群众生活,三级慈善体系互联互通,推动慈善公益力量在基层不断壮大。

  一、突出党建引领,构建一核多元、共建共治的农村社区治理新格局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书记作用。制定村级党组织书记小微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列出93项权责21条底线,构建村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同步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年度轮训、备案管理等工作机制,明确村级党组织书记工作和要求。

  二是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积极性。创新推行大党委制,组建社区“大党委”15个,充分调动“两新”党组织、经济(联)社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设立“政策宣传岗”“护村平安岗”“环境整治岗”等党员义务岗位,2792名村(社区)无职党员上岗履职,形成具有江海特色的“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

  三是搭建议事平台,夯实农村社区共建共治基础。创新村(居)民议事会制度,29个村(社区)建立村(居)民议事会,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乡贤、社会组织(企业)等协商主体积极参与社区议事,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议事格局。

  四是完善共治机制,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推广实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积分管理制度,对维护社会公德、爱护环境、邻里和谐等村规民约条款进行量化评分并给予奖励,有效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和获得感。

  二、深化“三社联动”,构筑覆盖广泛、专业支撑、服务精准的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

  一是织密三张服务网,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全面升级62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供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共103项;建设37个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5个长者饭堂;建设1个区级儿童服务指导中心、20个村(社区)儿童之家。以政府购买专业服务的方式为困境儿童提供一对一帮扶服务,江海区困境儿童服务模式列入全国儿童服务体系相关制度,并得到宣传推广。街道全覆盖设置广东“双百”工程社工服务站及“1+6”公益创投服务站,专业社工为各类群体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二是培育特色社会组织,打造江海慈善服务品牌。以村级慈善联谊会建设为抓手,在农村广泛开展助学、助残、敬老等慈善公益活动。目前,全区超过80%的农村社区建立起村级慈善联谊会,与区、街道搭建起互联互补、广泛覆盖的“三级慈善救助网络”。三级慈善联谊会共筹善款7000多万元,资助公益慈善项目40多个,为近2.6万人次提供援助和帮扶,助力全区862户帮扶对象实现全面脱贫。

  三是依托专业力量,强化社区治理创新服务。投入近4000万元扶持各街道、村(社区)购买专业社工服务,以实施积分管理制度、村民议事会制度为切入点,由专业社工为居民群众提供精准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广泛开展社会治理公益创投活动,构建1个区级综合服务中心、3个街道社工综合服务总部和18个社工综合服务分站点的“1318”服务体系,成功打造“共建一个家”“百家公益”“联创善治”“党建引领、文化传承”等品牌项目,公益创投项目优秀率达100%。

  三、坚持塑形铸魂,绘就景美人和的农村社区新图景

  一是打造美丽地标。全区自然村基本完成目标任务,城乡保洁覆盖面、垃圾有效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因地制宜精心打造丰盛村乡村文艺街、英南村七彩南堡、横坑“彩虹村”、荷香生态园等特色景观,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网红打卡点”。

  二是铸造文化名片。开展“守护乡愁”行动,跨龙村围绕清代跨龙桥文化,打造诗词文化墙;永明社区以“穿越”为主题,重塑七八十年代的乡村故事;制作《乡贤与地名故事——直冲、沙津横篇》,记录村情村史和乡贤故事。同时,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红色资源,梳理本地区古代近代先贤、现代名人名士、优秀军人等先进典型100多人,成功打造一批乡贤馆、乡村博物馆和红色教育基地,让先贤事迹、道德模范事例得到广泛宣传。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