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潮州市潮安区善用“三类四法” 创新污水治理模式: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十六

信息来源:发展战略和规划处 时间:2022-05-20 17:36:32
字体: [大] [中] [小]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

  典型做法之十六:

  潮州市潮安区善用“三类四法” 创新污水治理模式

  潮州市潮安区坚持总体谋划、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创新三类模式,利用“加减乘除”法谱写农村污水治理新篇章。其中,896个自然村完成污水收集,覆盖率95.31%;565个自然村完成污水治理,完成率60.1%;完成暗渠化建设143.82公里,统筹安排奖补资金5753.45万元,撬动其他建设资金1438.36万元。

  一、创新三类模式推进设施建设

  潮州市潮安区结合人口分布、地势走向等不同区域的实际,分别采用“污水入网”“一体化治理”“三级净化”三类模式。

  一是平原建厂,实施“污水入网”治理。针对平原地区人口相对集中的情况,采用PPP、BOT模式,投入17亿元,建设8个平原镇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16条主干管网,总长121.7公里。

  二是村落布点,实施“一体化”治理。针对一些村落距污水处理厂较远的情况,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点,投入资金2.1亿元,在潮安区共27个村就地就近建设27个污水处理点,分别负责收集处理本村或周边范围村落的污水,每个污水处理点日处理量250至3000吨,实现污水处理平原地区全覆盖。

  三是山区自化,实施“三级净化”治理。因山区乡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难度高、投资大、效果差,对大部分山区村的污水采用三级净化治理模式。潮安区投入2500万元,新建和改建三级净化设施近5000个,将户厕、厨房等生活污水收集后进行沉淀净化,通过污水管道排向人工湿地处理设施,达成自我净化、清净排放的目标。

  二、利用“加减乘除”法提升污水收集水平

  一是善做加法,凝聚力量加强配合。制定《潮安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奖补实施方案》,明确奖补规模和限额,按各镇(场)上报的建设需求进行审核并安排预算。区财政局统筹各级资金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工作,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模式,拨付奖补资金,镇(场)负责对项目实施和工程质量进行监管,村负责项目实施、自筹资金、工程质量管理和档案资料收集与整理,有效凝聚区、镇、村各级力量,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紧密配合。

  二是勇做减法,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按照“多、快、好、省”的原则,以行政村作为实施主体,建设方式采用简化程序和“农民工匠”承接工程项目的模式组织实施。从动议到落地实施、建成结算的时间大为缩短,加快项目建设的步伐。

  三是巧做乘法,创新梯度奖补模式。明确目标任务和奖补对象,创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暗渠化奖补模式。对2020年底前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暗渠化的,按建安费用和工程其他费用总额的80%进行奖补;对2021年上半年前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暗渠化的,按建安费用和工程其他费用总额的60%进行奖补;对2021年底前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暗渠化的,按建安费用和工程其他费用总额的50%进行奖补。通过创新梯度奖补模式,极大激发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是敢做除法,严抓质量关并引入问责机制。潮安区高度重视暗渠化项目工程质量,项目竣工后,由村“两委”组织村民理事会、村民代表等进行初步验收,镇(场)进行竣工验收,区进行抽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过关。同时,引入问责机制,对未完成暗渠化工作的镇(场)进行通报批评或约谈。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