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定期印发《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情况交流》,我省部分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做法获国家推广,现予以刊登,供各地学习借鉴。
深圳市打造全域支付示范区 畅通支付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提出打通支付服务堵点,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更好满足多样化的支付服务需求,深入推进优化支付服务工作。作为中国对外开放重要窗口,深圳持续深化跨境支付方式创新,着力打造全域支付示范区,以优化支付服务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五举措助力入境支付更加便利
一是创新开展港人代理见证开户试点,破解来华人员“开户难”。组织5家银行通过320个在港合作网点,为港人代理见证开户40万户,累计交易近300亿元,占大湾区九成。试点被纳入“金融支持前海30条”及“惠港16条”政策。在深圳全域推广简易开户服务,外籍人员凭有效证件即可办理开户,并打造181家外语服务标准化样板网点。
二是创新移动支付“外包内用”“外卡内绑”,攻克来华消费“支付难”。推出互联互通的微信香港钱包,并于2024年初获批将服务从线下扩展到线上,从大湾区推广至全国。2024年1—9月交易笔数、金额同比增长3.2倍、2.8倍;指导微信支付于2024年春节前夕快速落地“简化”绑卡、“秒级”开户等举措,已支持200余个国家超60万名用户免核验身份绑定外卡,并在路边摊、出租车、商场等各类场景便捷消费,其中9月“简化”绑卡数增至3月的近17倍。
三是创新数币硬钱包,为来华人员提供支付“新选择”。推出“可碰、可扫”的数币可视硬钱包,充分融入已高度成熟的条码支付生态,大幅拓宽应用场景,并实现与主流外卡、香港“八达通”互联互通;推出地铁场景“智能锁定+延迟扣费”的双模式解决方案,实现无网无电支付应用落地;创新手机APP聚合收付款模式。商户使用具备NFC功能的手机就可受理硬钱包,有效降低小微商户的改造成本。
四是创新推出“零钱包”,精准投放解决“找零难”。大数据精准定位,指导银行根据来华人员需求定制存放零钞和硬币的小型钱包,在的士驿站、充电站、交通枢纽的士排队处等现金使用率较高场景,供个人、单位随时兑换。深圳1708个银行网点、32个外币兑换点累计兑换零钱包超81万个。其中,组织13家银行与62家出租车公司结对,累计上门兑换零钱包7.5万个。
五是创新“应急兜底”支付机制,打造“来深第一站”综合服务品牌。打造10家“便利支付商圈”,超300个商圈联合兜底网格员上门提供取现、刷卡等服务,满足应急性支付诉求;围绕机场、口岸、高铁站等“来深第一站”,建设2个境外来宾服务中心、5个便民金融服务点,提供“支付+文旅+通信+交通”综合服务。
二、跨境支付持续优化成效明显
“卡、码、币、包”路路通,在深消费更便捷。深圳近3.8万商户可刷外卡,“外包内用”“外卡内绑”合计扫码交易笔数、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66倍、3.27倍;4357台ATM机支持外卡取现,1623个银行网点、33家兑换特许机构可兑换外币;超2.3万家商户、3.6万部终端设备、100余条公交线路可受理数币硬钱包。2024年1-9月外籍来华人员共消费1.05亿笔、1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87%。其中,港人消费7563万笔、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102%,深港“双向奔赴”加速形成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推动支付国际化,构建大湾区金融“六通”新格局。深圳探索形成“五步巡检法”“三步走优服务”“应急兜底支付”“数币十条”等近10项创新机制,推动了深港科技互联、金融互通、规则互认,进一步提升了支付国际化水平。同时,深圳通过支付小切口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形成以深港账户通、汇兑通、融资通、服务通、跨境理财通、跨境征信通“六通”为代表的大湾区金融合作新格局。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