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1-10-18 00:00:00
字体: [大] [中] [小]

粤发改高技术〔2011〕1203号

印发《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顺德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向我委反映。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我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为指导我省高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高技术产业范围包括高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和海洋高技术产业。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壮大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海洋等潜力产业,努力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全省高技术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不含高技术服务业,下同)实现产值20914.5亿元,占全国的27.5%,比2005年翻一番;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127.4亿元,约占全国的28%,比2005年增长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1753.53和1489.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和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8.7%和44.9%,分别比2005年提高3.5和7.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规模已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电子信息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态势明显,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数字音视频、平板显示等高端行业加快发展,已成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新的支柱产业。2010年,平板显示产业实现产值超2200亿元,液晶电视模组产能占全国1/2,占全球1/4。现代信息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通信服务、软件、动漫等产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10年全省实现软件业务收入和电信业务总量2417.1亿元和4697.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7倍和2倍,均居全国首位;生物和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通用飞机、卫星导航等产业从无到有,相关产品生产和应用已走在全国前列。

  ——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10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约800亿元,是2005年的3.2倍;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6%,比2005年提高0.64个百分点;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88个,比2005年增加47个。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在2010年度全国五大“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评选中,我省广晟数码DRA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中兴通讯高性能大容量电信级路由器平台、华为面向异构网络深度融合的IMS统一核心架构三项入选。我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于2006年、2008年跃居全国首位。专利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40886件和13691件,占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6.7%和11.5%,分别比2005年提高8.9和6.4个百分点;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总量的55.6%,已连续9年保持全国第一。

  ——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等行业涌现出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很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2010年,我省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600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0家,有23家企业入选国家电子信息企业百强,居全国首位,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占百强比重均超过30%,华为、美的主营业务收入已超千亿元。

  ——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明显。我省拥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13个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个,五年分别新增10个和3个,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拥有27家国家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扶持发展了一批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珠三角地区已发展成为全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的主要集聚地之一,区域内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95%以上。

  尽管我省高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是产业层次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19.7%,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低3.4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省大部分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研发活动,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不到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绝大部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来自国外。产业投资乏力。2010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约560亿元,仅占全省工业投资的10.7%,比2005年下降6.9个百分点;产业投资规模已落后于国内高技术产业发达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软环境仍不完善。我省吸引和凝聚人才的人文环境有待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力度依然不够,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二)发展环境。

  ——国际环境。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孕育着历史性突破,新一代宽带网络、智慧地球、云计算、系统级芯片等信息技术将实现质的飞跃;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加快开发应用;以基因组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并加速应用于医药、农业、能源等领域;新材料技术呈现出专业化、复合化和精细化发展趋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纳米技术出现深度交叉融合发展态势。主要发达国家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困境、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纷纷制定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新一轮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产业转移浪潮正在形成,为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同时,发达国家利用位居高端优势,运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贸易壁垒等手段挤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全球高技术产业竞争越发激烈,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国内环境。“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国家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经济内生增长,将为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并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省内环境。“十二五”时期,我省将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积极建设全国自主创新示范省和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为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省高技术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省高技术产业也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制约等多重压力,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重点突破和创新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世界高技术产业和科技发展趋势,以推动高技术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强创新引领,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积极推动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努力实现产业继续做大、加快做强,推动高技术产业成为促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二)发展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积极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组织突破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以新技术突破引领产业高端化发展。积极承接国际高技术产业转移,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项目,提升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市场需求,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拉动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对高技术产业发展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布局,积极推进产业全面提升。围绕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突出抓好重点区域、产业和领域,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高技术产业由大到强发展。

  ——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友好相结合。促进产业绿色发展,积极推广应用高技术节能减排产品和环境友好新技术,集约节约用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新模式,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省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实现从加工贸易型向研发制造型转变,培育若干研发能力和生产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高技术企业,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到2015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超80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6%。

  ——产业质量加快提升。高技术服务业取得跨越式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率达23%,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占高技术制造业产值的比重达18%。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3%。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520件,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高技术企业达到3家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高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以上。

专栏1:广东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产业规模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亿元)

4127.4 

8000

14以上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亿元)

3614.8

6400

12以上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20.6

26

-

软件业务收入(亿元)

2417.1

6000

20以上

产业质量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率(%)

19.7

23 

- 

高技术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占高技术制造业产值比重(%)

14.9

18

-

自主创新

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1.8

2.3 

- 

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件)

380

520

-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努力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

  ——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优化升级需要,制订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新兴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加强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争取在下一代宽带网络、生物基因工程、太阳能光伏、纳米材料、海洋高技术、现代信息服务等领域抢占未来产业技术制高点。

  ——强化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围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政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重大创新集群、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和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以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大力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建设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技术集成度高、带动作用强的创新成果产业化示范工程。完善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机制,加强科技成果孵化、中试基地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区建设,促进新兴产业领域的重大成果产业化,推动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

专栏2:我省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领域

  电子信息——新一代宽带通信技术,三网融合关键技术,新型显示技术,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虚拟化管理、分布式计算、海量信息存储与管理等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半导体照明)LED外延片及芯片、LED用核心设备及关键配套材料、大功率白光LED产品封装和散热技术、LED驱动电源技术等;

  生物——基于基因组的分子诊断技术,手性化合物合成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与中药现代化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中药质量控制在线检测技术,多肽和小分子化学物药物修饰技术,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关键技术,纳米制剂等释药系统关键技术,诊断试剂开发关键共性技术,高档医疗器械核心部件生产技术,分子育种技术等;

  新能源——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成套装备制造和专用材料、器件工艺以及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风力发动机、风电机组变桨控制、并网控制、大功率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非粮生物质能技术等;

  新材料——新型电子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新型稀土材料等新材料制备和改性技术等;

  航空航天——发动机设计与制造、通用飞机及公务机设计与总装、飞机零部件、机载电子设备、航空材料、航天电子元器件、航天通讯设备等关键技术;

  海洋高技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纯化技术,海水养殖技术,海水循环冷却技术、海水预处理技术、浓盐水综合利用技术,深海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等。

  (二)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围绕推进高技术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高技术产业链向高端环节延伸,深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

  ——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高技术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着力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和高端海洋装备等潜力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促进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

  ——打造高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双轮驱动”的高技术产业体系。抓住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契机,创新服务模式,加快发展信息服务、科技和知识产权服务、生物技术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等带动性强的高技术服务业。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加速向高技术制造业渗透,推进高技术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提升高技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推进高技术企业品牌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与自主品牌相结合,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品牌,提升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

  (三)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

  围绕完善产业链,以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优化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形成不同梯度与层次、相互配套、关联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加强国家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电子信息、软件、生物、新材料、航空、高技术服务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提升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发展层次和质量;推进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惠州、东莞、肇庆、江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打造若干瞄准全球先进水平的龙头基地。

  ——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善和产业规模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培育特色高技术产业集群。以专业镇等平台为依托,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和产业链条培育建设,加快区域内特色高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产业组织形态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强化产业集聚发展环境建设。加强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创新平台建设,完善运营管理、组织机构和扶持政策,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专栏3:我省主要高技术产业集聚区  

  (一)我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火炬、惠州仲恺、东莞、肇庆、江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我省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广州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海洋工程和高技术服务业等。到2015年,基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0000亿元,增加值达3000亿元。

  广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传输服务、数字内容创意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到2015年,基地电子信息产业收入超过4500亿元。

  广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超算服务与应用、软件服务外包以及通信、金融行业应用软件等。到2015年,基地软件收入超过500亿元。

  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海洋药物等。到2015年,基地生物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其中医药产业超过900亿元,医药产品出口超过15亿美元。

  广州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型工程塑料及改性塑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和金属材料等。到2015年,基地新材料产品产值达到900亿元以上。培育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

  广州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信与信息传输服务、软件、数字内容创意、工程技术服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及技术交易服务等。到2015年,基地高技术服务业收入达到7500亿元。

  深圳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深圳国家软件出口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中间件和重点行业用嵌入式软件等,加快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深圳中心项目建设。到2015年,基地软件出口超过130亿美元。

  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制药、中药和化学制药等。到2015年,基地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200亿元。

  深圳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知识产权服务等。到2015年,基地高技术服务业收入达到4260亿元。

  珠海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通用飞机制造、总装与维修、通用航空运营服务以及航空加工制造和材料等。到2015年,基地航空产业产值达33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00亿元,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和水平一流的通用飞机产业基地。

  珠海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文字处理软件及办公用套件软件、多媒体及游戏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仿真及工业控制软件、各行业系统应用软件等。到2015年,基地年软件收入达40亿元以上。

  东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计算机及配套件、新型电子元器件、光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等。到2015年,基地信息制造业总值达到5000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产值占全市产品出口总值48%以上。

  (四)推进产业开放式发展。

  推进我省高技术产业区域合作,深化粤港澳台合作,扩大国际合作领域,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我省高技术产业开放式发展。

  ——创新境内区域合作机制和模式。围绕产业发展关键领域,完善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省部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与我省高技术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平台,加强与兄弟省市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等方面的合作。

  ——深化粤港澳台高技术产业合作。充分利用毗邻港澳台的地缘优势,建立健全两岸三地创新要素流动机制,以建设广州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珠海横琴新区等为依托,加快推进粤港澳联合创新区、粤港澳科技产业园、深港创新圈和东莞松山湖台湾科技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建设,加强与港澳台在技术研发、标准研究、服务外包、产业化和应用示范等领域的合作。

  ——促进高技术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外商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扩大投资,在我省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物流、营销中心等。加快广州中新知识城等国际高技术产业合作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与省内企业、研发机构合作建设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鼓励我省高技术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开拓海外市场,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营销网络和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国际性高技术服务外包业务。

  (五)培育发展优势骨干企业。

  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加快培育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优势骨干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重点在电子信息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我省具有一定优势的行业中,鼓励骨干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优化产品结构,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完善资金融通、技术评估、产权交易、创新成果转化等中介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推动高技术服务业、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领域中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成长为优势骨干企业。

  (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良好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完善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和评价、科技投融资、产学研合作等体制机制,加快突破制约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更加优化配置。全面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继续实施和完善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建立跨区域的人才交流合作服务平台,打造引进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专利管理、法律保护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鼓励企业和行业建立国际标准跟踪机制,积极参与高技术产业领域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四、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围绕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和生产生活重点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和内容,积极承接国外先进地区的高技术服务业转移,加快推进我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到2015年,我省高技术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度高、规模优势明显的高技术服务业基地。

  ——加快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深入实施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创新软件技术和服务模式,提升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广州、珠海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深圳国家软件出口基地,重点发展我省优势制造行业的应用软件和嵌入式系统,以及文化、教育、金融、电子政务等领域的应用软件,支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间件和开源软件。到2015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突破6000亿元。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广州超级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面向制造业的计算服务,以及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大力发展广州、深圳和珠海三大集成电路设计基地,重点突破数字音视频、通信、现代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技术。

  ——着力壮大科技与知识产权服务业。加快珠三角技术交易中心、珠三角科技孵化体系等平台建设,推进科技研发链与产业链的高效对接和科技研发链的专业细化。大力发展以研发、管理和中介为主的创新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面向现代产业的检测和测试服务业,积极发展科技资源服务业。实施“百所千企知识产权对接工程”,加快建设广东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加快发展。

  ——做强生物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生物技术与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育种等领域的生物技术服务业。加快建设生物制品研发和中试生产、实验动物、生物新技术及产品研究开发和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完善生物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以广州、深圳、珠海等生物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加快发展生物技术科研创新和生物、新药研发测试服务,重点发展临床前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试验设计等专业化第三方服务。积极开展生物数据挖掘,建立生物信息共享体系。

  ——积极培育数字内容产业。围绕建设文化强省需要,发挥新闻出版业、影视制作业等领域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化和网络化的新闻出版物以及手机出版物。对接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化的工业设计、产品外形外观设计、工业模型与模具设计等工业数字设计创意服务业,在珠三角地区打造国家级的工业设计产业基地。推进广州国家网游动漫基地建设,以广州、珠海、潮州等地为重点,打造一批影视动画和网络游戏精品,带动下游产业和关联衍生品发展。

  ——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围绕建设“智慧广东”,大力发展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的新型信息传输服务业,优化提升有线宽带、3G+WLAN(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无线局域网)无线宽带网络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可视电话、手机视频、移动办公、移动商务等移动通信增值服务,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开发新型增值服务。推动电视广播网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升级,发展数字电视、数字广播业务。加快推进深圳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珠三角和云浮等“三网融合”试点区域城市建设,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双向互动电视等融合性新业务。抓住物联网加快发展机遇,加强物联网相关基础设施、技术支撑体系和业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带动物联网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和物联网应用等产业发展。

专栏4:我省高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

  信息技术服务业:服务于政务、金融、通信、交通、出版、物流、教育等行业的信息技术运维、呼叫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处理和容灾备份等业务,第三方在线支付服务。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以及中文处理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机器翻译、卫星数据处理等重要应用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嵌入式应用软件,重点行业管理和信息化解决方案。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 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软件服务平台和引导软件企业提供 SaaS模式软件服务的应用聚合平台,面向工业、农业等领域高性能计算机的软件研发和服务业务。软件测试服务,企业内部网络管理、桌面管理与维护、地理信息系统、远程维护等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数据挖掘与管理服务;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的信息资源库和服务体系,信息技术管理咨询服务,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服务。

  研发与知识产权服务业:面向科研开发的试验、测试、分析、评估等专业化服务;面向装备制造、智能终端、消费产品、轻纺服装家纺等工业设计专业服务;研发设计网络协同技术和系统开发,人机工程设计,仿真测试系统、设计软件平台等研发设计工具开发和应用服务,面向区域和专业领域研发设计的公共服务平台,受委托以外包方式进行的软件设计、代码编写及调试、执行测试和编写文档等服务;科技成果评估服务,技术交易、转移及成果产业化的信息交流和专业化支撑。知识产权检索与分析服务(包括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专利技术现状分析、知识产权侵权判断、知识产权布局和态势研究、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等),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包括数据加工、翻译、专题数据库建设等),知识产权代理服务(包括知识产权申请、注册、登记等),知识产权运用服务(包括知识产权的交易、展示、推广、转让、评估、许可、投融资、证券化、托管等),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包括知识产权诉讼、维权援助、市场调查等),其他知识产权相关服务(包括司法鉴定、认证、公证、管理咨询等)。

  生物技术服务业:生物技术研发和生物制药、中药现代化、医药中间体等生物技术服务业;临床前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试验设计等专业化第三方服务;生物数据挖掘,生物信息共享体系,生物产业关键数据资源和技术支撑服务,基于个人基因组的健康服务。

  数字内容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频游戏软硬件系统,数字音视频智能搜索引擎, 3G手机内容服务相关技术开发和服务业务,数字动漫及影视、网络出版等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平台建设;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多媒体互动数字内容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内容创造、集成服务等。

  信息传输服务业: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的新型信息传输服务;多形式的新型数字广播、电视服务;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可视电话、手机视频、移动办公、移动商务等移动通信增值服务;在线数据与交易处理业务、信息资源数据分析、收集、加工等增值服务平台;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服务;因特网会议电视及图像服务业务,数字音乐、网络出版等互联网创新业务,网络安全、信用保障等互联网技术保障体系;智能传感网服务业。

  (二)加快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

  实施高端新型电子信息行动计划,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物联网、半导体照明、高端消费电子、电子基础产品等高端产业,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突破带动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将珠三角地区打造成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到2015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达6400亿元。

  ——加快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推进广州、深圳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建设,带动原材料、驱动电路、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掩膜版及专用装备等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完善高世代液晶(TFT-LCD)产业链。支持企业开展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材料、装备以及工艺技术的开发,依托佛山、东莞、汕尾等重点地区,建设有关OLED显示屏生产线项目,推动OLED器件向大尺寸和低成本方向发展。紧跟全球显示技术发展趋势,推进电子纸、激光显示、三维(3D)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完善新型平板显示行业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开展新型平板电视集成制造技术研发。

  ——加强新一代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以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和无线宽带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无线通信设备、芯片和终端产品升级换代,打造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链。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设备、智能终端、射频功率放大器芯片、核心芯片等关键领域。组织开展3G关键应用技术以及TD-LTE、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等后续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突破新一代宽带无线接入、短距离无线互联、智能天线及配套覆盖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鼓励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与电信运营商开展合作,打造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珠海、中山、惠州和东莞为配套、辐射带动全省的珠三角国家宽带通信产业集聚区。

  ——培育下一代互联网和物联网设备制造业。以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为契机,依托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地,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由试验向商用转型,促进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网、接入设备、终端和测试仪表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逐步完善产业链。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依托物联网重大应用项目试点,培育发展嵌入式芯片、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和网络设备等物联网设备制造业,推动物联网标准、交换接口、信息安全和云计算协同等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做强半导体照明产业。依托我省LED终端产品制造优势,积极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骨干企业重点发展LED芯片、外延片、核心原材料产业化技术工艺和生产装备,突破大功率LED外延片和芯片制造、高性能LED封装、LED驱动电源转换效率设计等关键技术瓶颈。开发新一代绿色环保灯具,实施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以LED路灯在城市道路照明的示范和应用为重点,推广公共照明领域LED灯改造,建设一批省级绿色照明示范城市,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江门等一批绿色半导体光源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聚。

  ——升级换代消费电子产品。抓住“三网融合”、4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和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的机遇,以高清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目标,加快促进消费电子产品升级换代。依托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佛山和中山等重点地区,促进便携式移动消费电子产品、新一代智能终端等新型消费电子产品以及数字电视多模一体机、数字家庭公共网关等数字家庭产品发展。高水平建设广州国家数字家庭产业应用示范基地,加快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数字高清互动接口等标准的产业化应用,带动数字音视频相关产业发展。

  ——优化升级电子基础产品。以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高性能化为目标,加快电子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的绿色化改造,提升产品竞争力。依托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东莞及粤东地区,重点发展片式电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敏感元件和传感器、混合集成电路、新型机电组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光通信器件等产品,加快形成自主高效的分工配套体系。大力发展新型显示器件专用设备、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电子整机装联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设备等专用电子设备产品,提升电子产品制造装备水平。

专栏5:我省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

  新型平板显示:高世代液晶(TFT-LCD)显示器件和驱动电路、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及专用设备;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面板、模组、关键材料及专用设备;等离子显示(PDP)关键材料;场致发光显示(FED)、硅基液晶(LCoS)显示、激光显示、数字光学处理(DLP)、电子纸、3D显示等其他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各类新型显示面板生产、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以及相关的光学引擎、长寿命、高亮度投影灯泡。

  新一代移动通信:3G增强/长期演进型技术及产品,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设备、终端产品、专用芯片与测试仪器,数字集群通信设备;无源光纤网(xPON)接入、宽带无线城域网、光纤接入(FTTH)、近距离超高频无线通信等多种宽带接入技术以及接入网统一网关系统、专用芯片及设备。

  下一代互联网与物联网:城域网和物联网关键设备,大容量、多业务、智能化的光网络传输设备;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的高性能路由器、软交换、网关、网络测试、流媒体系统等关键设备;适用于下一代高速宽带互联网和物联网融合应用的网络产品,与物联网有关的分布式感知、拓扑控制、信息资源调度、协同计算等关键设备和产品。

  半导体照明:蓝宝石、大尺寸金属转移衬底及发光材料;高亮度外延片及芯片;LED倒装芯片及模组;大功率LED封装、表面贴片发光二极管(SMD LED)封装及散热,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产品;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淀积(MOCVD)设备、氢化物气相外延(HVPE)设备和衬底激光剥离(LLO)设备。

  高端消费电子:基于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的产品,机卡分离的数字有线电视前端、条件接收、中间件、机顶盒和一体化机产品,地面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发射、接收产品及设备,数字摄录一体机及数码相机,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关联应用技术与产品,高档数字音响系统等家庭信息终端,4C融合产品;数字家庭公共网关、家庭医疗保健电子、智能安防监控、康体电子等数字家庭产品及新一代智能终端产品。

  电子基础产品:中高档片式元器件,新型机电元件和组件,微机电系统(MEMS),集成和光电集成器件,新型硅微器件,敏感元器件和传感器,混合集成电路和高频频率器件,高密度印刷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新型晶体器件,精密电阻器件,超导滤波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专用设备、新型显示器件专用设备、OLED镀膜设备、TFT-LCD检测设备、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电子整机装联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设备等。

  (三)壮大新兴支柱产业。

  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发展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生物、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支撑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到2015年,全省生物、新材料和新能源三大产业实现产值倍增,总产值超万亿元。

  ——做强做大生物产业。提升广州、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水平,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将我省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生物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中心、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试验室、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国家基因库和迈瑞国家医用诊所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依托广州、深圳、珠海、中山、揭阳、汕头、梅州等重点地区,引导对治疗常见病、新生疾病和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和现代中药的研发生产,加快对预防和诊断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研制,大力发展新型医疗器械制造。加快发展生物育种产业,积极培育优质、高纯、高效、多抗的农业新品种,推进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示范,培育速生、高含油、高热值、高产专用能源植物品种。

  ——壮大新能源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推动相关装备的国产化、标准化和系列化,逐步提高新能源在我省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推进薄膜光伏电池成套装备制造、专用材料、器件工艺以及光伏建设一体化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建设深圳、佛山、东莞和河源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突破大功率风电整机设计、组装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发展大型风电整机及配套零部件装备生产,在珠三角逐步形成以大功率风电机组研制为重点、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发展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带。推动农林废弃物发电、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和垃圾填埋气发电,推进生物质燃料乙醇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探索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地热能、潮汐能和波浪能等新兴能源技术。

  ——提升新材料产业竞争力。大力开发推广低能耗、短流程、轻污染、少排放、可循环的新型材料制造技术,打造技术含量高、节能环保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以塑料改性与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依托,发展新型工程塑料、合成树脂和碳纤维、芳纶等合成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新型化工材料。围绕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功能陶瓷、特种玻璃等新型功能材料。围绕汽车、轨道交通、新型建筑、航空等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高性能钢铁材料、铝、镁轻合金等先进结构材料。围绕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可降解和可循环利用的环保节能材料以及修复、维护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生物医用材料。密切跟踪世界新材料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先进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建设广州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依托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揭阳、汕头和梅州等地区,培育打造一批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深圳光启研究院,加快超导材料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应用。

专栏6:我省新兴支柱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生物产业:新型抗恶性肿瘤药物、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内分泌疾病治疗药物、抗肝炎药物、抗艾滋病药物、抗感染类药物,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风湿类疾病用药,神经系统疾病防治药物,镇痛、戒毒类药物,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靶体药物,新型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和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道地中药材、濒危稀缺中药材优质种源的繁育及规范化种植,重要野生中药材人工栽培,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和工艺装备,中药新药,中药材初加工技术和工艺装备,单元制药技术及配套设备;矫形外科材料和植入体、心脑血管系统修复材料、人造皮肤及敷料等生物医用材料,重大疾病的急救、治疗和康复设备,新一代具有组织诱导性的组织工程产品,超声影像、核磁共振、CT、数字化X射线机、生物分子核医学显像等设备;农作物新品种培育,高营养性优特蔬菜品种培育,林木新品种培育,优质畜禽水产新品种培育,畜禽及特种动物快速选种及生物工程、快速繁殖,新型安全饲料生产、动物和水产品重大疫病预防控制等。

  新能源产业:薄膜光伏电池装备、材料、电池组件制造以及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兆瓦级风电整机设计、组装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大型风电整机及配套零部件装备生产;绿色生物柴油炼油化工,生物质直燃、混燃和气化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垃圾、垃圾填埋气和沼气发电,植物油料的高附加值利用等。

  新材料产业:新型工程塑料与塑料合金、高性能合成树脂、新型阻燃改性塑料等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双金属及多金属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非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复合材料;特种功能焊接材料、特种功能喷涂材料、特种功能密封材料,超导材料,智能材料,气敏、湿敏、磁性液体等传感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关键材料,集成电路封装材料,非晶纳米晶合金材料,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核电专用材料;环境友好光学玻璃材料、环保型可降解塑料、建筑与海洋工程防护环保涂料、低碳型和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等环境友好材料;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及其制品、稀土功能助剂等稀土材料,纳米粉体材料、纳米硬质合金材料、纳米膜材料等。

  (四)积极培育新兴潜力产业。

  把握国内外新兴潜力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扩张趋势,积极培育发展航空航天、海洋高技术等新兴潜力产业。到2015年,我省航空航天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区;海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研发能力强、产业高端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

  ——加快培育新兴航空航天产业。打造集航空制造、航空关联制造和航空服务于一体的完整航空产业链,建设产业体系完备的航空产业集聚区。抓住我省作为低空空域开放试点的机遇,依托珠海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及广州、深圳等地区优势产业园区,发展通用飞机及公务机等整机制造以及配套发动机和机载设备制造。依托珠海航展,发展航空展览、航空维修、航空物流与保税加工产业,培育航空文化教育产业,大力开发通用航空服务产业。依托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等地,积极培育卫星应用等航天产业,提升卫星导航产业竞争力。

  ——着力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依托我省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为契机,大力发展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高端海洋装备和深海资源开发等海洋高技术产业。推进南海微生物药物资源库建设,加强南海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支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功能制品等新产品的生产与使用。加快海水养殖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开展水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值化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推广。加快推进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建设大规模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和滤膜法海水淡化技术装备。依托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FPSO)、自升式钻井平台等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和操锚作业拖船(AHTS)等特色海洋工程辅助装备,培育发展液化天然气(LNG)船、邮轮和大型工程船等海洋高技术船舶制造业。大力推进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环境立体监测及海洋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专栏7:我省新兴潜力产业重点培育领域

  航空航天产业:通用飞机及公务机总装、机体制造、发动机制造及其机载设备制造、客舱内装饰件制造、航空标准件制造、专业化航空数控加工制造等,民用航空飞机重要零配件的加工制造及飞机维修,成套空中管制设备;空域设计与评估系统,数字化放行(PDC)系统,自动终端信息服务(D-ATIS)系统,空中交通进离港排序辅助决策系统,空管监视数据融合处理系统,飞行计划集成系统,场面监视系统,自动相关监视系统和多点相关定位系统;航空展览、培训和维修服务,通用航空作业与服务业,安全管理系统、天气观测和预报系统、适航审定系统、机场安全检查系统、机场运行保障系统等新一代航空服务系统;基于北斗/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LONASS)/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设备和系统。

  海洋产业:源于海洋生物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及心脑血管等高效海洋新药物,海洋生物医药与保健品,南海微生物药物资源库、种质资源库、海洋生物样品库,南海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保护、研发与利用,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海水循环冷却、海水预处理、浓盐水综合利用、可规模化应用的海水淡化装备等;深海资源开发,海洋探测和监测设备,远洋捕捞作业装备和选择性助渔仪器及设备,LNG船、邮轮和大型工程船等海洋高技术船舶。

  (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抓住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及我省建设国家低碳省试点的契机,结合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运用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强化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工艺设计,发展环保、节能、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推动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组织实施工业行业信息化应用提升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推进产品加工制造、开发设计以及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深化信息技术在我省汽车、造船、重型机械设备、家电等领域的渗透融合,提升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化,积极推动一批骨干企业率先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着力提升物流、金融、旅游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促进清洁技术和生物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围绕钢铁、化工、建材、食品、造纸等重点行业领域,研究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和引入清洁生产模式,大力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和推动环保设施专业化运营,引导企业开发、推广应用节能环保、资源节约型技术和产品,推动传统产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围绕传统农业改造,加快推进生物技术和产品对农业的改造提升,促进作物育种、动物疫苗、生物饲料和生物农药等生物农业向优质、高产、多抗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建立部(委)省联动工作机制,共建高技术产业强省。进一步完善政府各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分工合作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加大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力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各地市根据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特别是重大项目和重要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二)加强政策支持。

  加快落实国家以及省促进自主创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省发展改革委要抓紧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广东省“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并按照领域指南集中支持所确定的重点领域,引导社会资源投向。

  完善促进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采取贷款贴息、担保贴息、无偿补助、以奖代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培育等环节给予支持。用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技术改造、产业技术研发与开发等财政性专项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地市设立相应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科技专项等财政资金支持。

  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重点高技术产业和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工程首购制度,将更多高技术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广应用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技术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收费调节机制。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保费资助和贴息等手段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并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实施“绿色通道、绿色通关、预检验”等便利措施。

  (三)加强项目支撑。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围绕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积极谋划和引进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和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落户我省。建立和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

  全面落实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度和《印发加快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试行办法的通知》(粤府办〔2009〕21号),完善高技术重点项目协调管理机制,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管理和服务。协调落实项目建设条件,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推进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中的高技术产业重大项目顺利建成,建设一批对高技术产业有重大带动作用、对产业链有重大完善作用的重点项目。初步确定“十二五”期间我省高技术产业重大项目186项,项目总投资4691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投资4049亿元。

  (四)加强投融资保障。

  采取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推动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建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社会设立高技术产业投资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加大对为高技术企业及科研机构贷款进行再担保的省级信用再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对高技术产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多渠道分散投融资风险。

  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加强高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积极开展高技术中小企业股权交易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技术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集合债和公司债等方式直接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管理、信用评级和贷款评审制度,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

  附件:1.“十二五”期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重点项目表

             2. 名词解释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