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方案

广东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综合处 时间:2010-04-09 08:47: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省认真贯彻国家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在省人大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围绕三促进一保持中心任务,以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主轴,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结构调整有力有效,质量效益逐步好转,人民群众实惠增多,为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顺利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全面落实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制定了强有力的配套政策措施,迅速扭转经济增速下滑势头,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经济效益逐步改善。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081.59亿元,增长9.5%,高出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增长8.4%,高出预期目标0.9个百分点。1)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805.09亿元,增长11%,增速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2)工业生产稳步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148.58亿元,增长8.9%,增速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4.52.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由负转正并快速回升,111月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7.7%,增幅比15月和18月分别提高38.922.2个百分点。3)财税收入保持增长。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649.19亿元,增长10.3%高出预期目标4.3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3130.35亿元,增长9.3%4)价格总水平有所下降。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煤电油运粮供应正常。受食品、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市场需求萎缩,以及上年价格上涨翘尾等因素影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6.2%4.2%

  (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村经济活力增强。完善和落实惠农支农政策,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农业实现增加值2006.02亿元,增长4.9%,增速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1)农业生产实现增产。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科技体系进一步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3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8家;落实种粮补贴和粮食工作考评责任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807.75万亩,增长1.5%,粮食产量1314.5万吨,增长5.7%;肉类总产量439.21万吨,增长6.6%;水产品产量700万吨,增长2.9%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建设现代标准农田125万亩。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城乡水利防灾减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工程建设,做好冬修农田水利和防旱抗旱工作,新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380万人,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3.35万个;韶关乐昌峡和湾头等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提前一年实现镇到建制村公路硬底化。3)农村流通市场活跃。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村市场活跃,农村消费3710.55亿元,增长16.8%,比城镇高0.7个百分点。

  (三)投资和消费较快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全面实施我省扩内需促发展的16项政策措施,狠抓“新十项工程”建设,实家电、汽车、农机下乡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政策投资和消费实现较快增长,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明显。1)投资加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53.15亿元,增长19.5%,比预期目标高3.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投资快速增长,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2.6%,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投资增长55.9%,农村投资增长24.5%,投资结构不断改善。国家安排我省四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以及预算内投资共61.52亿元,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初步统计,全年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10亿元,为年度投资计划的109.2%,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比上年翻了一番,成为带动我省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武广客运专线、中海石化(惠州)1200万吨炼油、深圳比亚迪汽车研发生产基地等33个项目建成投产;台山核电一期工程、广东省天然气管网一期工程、揭阳潮汕机场、穗莞惠和广佛肇城际轨道交通、湛徐高速公路、珠海中航通用飞机等74个项目开工建设,核电、风电等清洁电源在建项目装机占现有在建项目装机比例超过60%;花都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开工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化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清远抽水蓄能电站、广珠西线高速公路三期等26个重大项目获国家审批核准建设,总投资2897亿元;中委揭阳石化等7个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开展前期工作。3)市场消费持续活跃。抓好家电、汽车、住房、旅游、信息服务等五大消费市场,率先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大力推动广货北上广货西进,开拓国内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91.76亿元,增长16.3%,比预期目标高2.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增长45.8%59.2%;汽车类商品销售额增长44%;旅游总收入2963亿元,增长11%

  (四)外经贸企稳向好,对外合作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实稳定外经贸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开拓海外新兴市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抢抓机遇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对外经济克服巨大困难,稳定外经贸发展取得成效。1)进出口降幅逐步收窄。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6111.2亿美元,下降10.8%,降幅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9.96.9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小3.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下降11.5%9.7%,对外贸易的国际市场份额扩大。2)实际吸收外资转降为升。成功举办2009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充分利用省主要领导出访机会,狠抓招商引资,促进国际经贸合作,先后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国家签订各类经贸合作项目金额188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95.4亿美元,增长1.9%,完成预期目标;世界500强企业在我省投资新设和增资项目83个。3)企业走出去势头良好。企业在并购海外优质资产、扩大境外投资合作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广新外贸集团、广晟资产经营公司、中金岭南股份公司分别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的卡加拉矿业公司、泛澳资源公司和PEM公司,立基电力资源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印尼DBP煤矿,省农垦集团公司投资开发马来西亚橡胶种植和加工项目等。4)粤港澳合作实现新跨越。落实CEPA和服务业对港澳开放在广东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开展与港澳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港珠澳大桥开工建设;《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横琴岛开发顺利启动,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开工建设。5)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第五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成功举办,泛珠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铁路等出省通道加快建设。

  (五)结构调整升级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落实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研究制订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编制实施我省装备、汽车、钢铁、船舶、电子信息等12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1)服务业比重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5.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金融、房地产、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4%19.6%15.5%,高于服务业整体增速。2)先进制造业发展较快。汽车、石化、船舶等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5%,汽车产量达113.08万辆,位居全国前列,比上年增长28.1%;炼油能力达4550万吨,增长35.8%;船舶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龙穴造船30万吨自主知识产权超大油轮“新埔洋”号成功造成并交付使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南沙重型机械装备、输变电设备、中山风电等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编制实施《广东省核产业链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核产业基地建设。3)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455.82亿元,增长10%,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个百分点。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20.5%;珠海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获国家批准;6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4)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大力推进十大创新工程。广晟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获批成为国家标准和国际主流商业标准;华南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获国家批准组建;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广州国际生物岛和深港创新圈等重大创新集群建设进展顺利。预计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65%,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32247件和11354件,分别增长14.8%49.3%,排名均居全国第一

  (六)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能耗水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全面实施新十项重点节能工程。1)淘汰落后产能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统计,全年关停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40万吨、水泥产能1039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553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已关停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约5100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1096万千瓦,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十一五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200万吨、关停小火电900万千瓦的任务。2)污染物减排工作进展顺利。省内新增火电厂脱硫设施602万千瓦,建成烟气脱硫的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3382万千瓦;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39座、日处理能力1354.69万吨,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0%,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预计万元GDP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幅均可超额完成年度预期目标。

  (七)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果,东西北地区发展势头良好。全力促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积极推动东西北振兴。1)珠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出台加快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建设。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珠三角地区经济企稳回升,全年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9.4%8.1%18.0%,增速比前三季度分别提高0.92.42.1个百分点。2)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取得阶段性成果。以竞争性方式安排财政资金择优扶持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截止年底已完成五批示范产业转移园评选认定,已认定的33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项目近2000个。全年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924.4亿元、创税4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3%21.7%;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82.4万人,转移就业128.5万人,分别增长40.9%20.8%3)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速。东翼、西翼和山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2.1%10.4%11%,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0.91.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9%16.4%18.8%,分别比全省高8.76.18.5个百分点。

  (八)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有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坚持推进改革,召开全省深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部署全省改革工作,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经济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社会领域改革有新探索。1)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建立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和干部考评办法。完成省本级政府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570项,占总数的53.6%。完成省和地级以上市政府机构改革。深圳市和佛山顺德区综合配套改革大步推进,率先在行政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精简幅度分别达32.6%60.9%;珠海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治理新格局取得新进展;中山市探索“积分制”,有序吸纳优秀农民工落户。2)投资和财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建立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探索建立省重点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属省审批权限的项目各审批事项不互为前置条件,按照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要求办理;市县政府投资项目,除规定须报国家或省政府审批外,全部由本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出台《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3)价格改革稳步推进配合国家开展成品油税费改革及相关配套工作;制定了珠三角及东西北不同地区的污水处理费指导标准;推行阶梯式水价、电价制度和执行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政策,推进全省服务业与普通工业用电同价。4)农村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出台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管理办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广州、佛山、中山、惠州等地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顺利实施。

  (九)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大力推进医药卫生、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加强对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编制印发我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及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研究制定我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顺利推进。2)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义务教育“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制定实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从2009年春季学期起,全省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借读费;省财政安排免费义务教育补助资金40多亿元,近1200万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受惠。大力推进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9.9%,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扎实推进技工教育倍增发展规划,珠三角职业教育基地建设顺利推进,与教育部共建珠江三角洲职业教育基地的相关工作已全面展开,推进省市共建职教基地。3)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广东演艺中心、友谊剧院改造、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演艺大楼、省立中山图书馆等省重点文化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居全国首位,占GDP 6.67%,比上年提高0.27个百分点。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深圳世界大运会场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东省体育节成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投入2200万元扶持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开展食品添加物质整治、小型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安全整治;加强药品生产经营许可管理、药品广告和互联网信息监管;加强基本医药监管和抽查;深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

  (十)民生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1)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72.3万人,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2)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574.7元和6906.9元,分别增长9.3%7.9%,比预期目标高0.30.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分别增长12%10.7%3)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24222556万人,比上年增长11.6%6.5%。调高城镇职工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1418元,比上年增长18.9%,实现了省级调剂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省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365万人。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将280万名在校大学生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5%,比预期目标高2.5个百分点。4)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新增解决符合条件的廉租住房保障户和经济适用房保障户3.5万户和1.3万户,分别增长32%160%5)宜居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制定出台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三旧”改造,宜居城乡建设试点开展顺利。6)“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启动。扶贫单位到定点帮扶村对接、派驻帮扶工作组到定点帮扶村等工作基本到位,扶贫工作扎实有效推进。7)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截至年底,对口援建汶川恢复重建项目已开工697项,竣工408项,开工率和竣工率分别为99%58%;累计到位资金55.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1.4亿元。学校、城乡居民住房、医疗卫生、供水工程等民生项目大部分建成交付使用。援建甘肃省“三县一区”的24个“交钥匙”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15个已交付使用,累计拨付援建资金20.3亿元。援藏援疆、对口支援巫山等工作扎实推进。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分析判断、科学决策部署,带领全省上下积极应对,共克时艰,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强力推进新十项工程建设,努力稳定外经贸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化挑战为机遇,全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成绩取得极其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周密部署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精心指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省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进的结果。

  在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省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一是对外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受外部需求萎缩影响,2009年我省外贸进出口一直处于下降通道,全年外贸进出口下降10.8%二是工业增长恢复缓慢。受市场需求不足尤其是外需疲弱影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比全国低2.1个百分点,也低于我省GDP增速;制造业投资仅增长1.7%,回落7.8个百分点。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较为困难,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三是民间投资活力尚未有效激活。去年民间投资增长15.8%,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其中房地产投资仅增长1%,这表明民营企业对市场信心仍然不足,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问题阻碍民间投资发展,市场活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四是能源电力供应存在隐忧。我省多年以来电力供应紧张,去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用电供需矛盾暂时有所缓解,但随着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预计2010年电力需求增速将恢复到8%左右,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可能再次凸现。此外我省一次能源资源绝大部分靠外部供给,自给率低,当前亟待完善成品油、天然气等储备体系,加强煤炭储备中转能力。五是民生保障任务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教育、卫生、文化、住房、环境保护等领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当前我省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我省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交织作用的结果,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我省经济持续、协调、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安排意见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对于进一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在更长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发展环境总体好于上年;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发展阶段,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不断稳固,投资、消费保持平稳增长,举办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筹备深圳世界大运会将为我省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够稳固,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我省对外贸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省内需增长后劲有待进一步增强,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因素依然较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根据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综合分析我省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并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为更好地发挥预期目标的导向作用,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建议2010年我省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9%左右,人均GDP增长8%;同时为了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建议新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等指标。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指标如下: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其中出口、进口分别增长5.3%4.6%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9%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6%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1.8%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2%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实现“十一五”目标;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排实现“十一五”目标;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平方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做好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切实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牢牢扭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核心,突出三促进一保持这一重点,注重把握好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扩大内需、改革开放、惠及民生等五个基本点,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抓住市场倒逼机制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动力,以重点培育广东现代产业“500强”为主线,加快建设竞争力强、结构优化、集聚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1)加快推进重点产业调整与发展。贯彻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重点抓好钢铁、建材、电子、医药等行业的兼并重组,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广钢环保迁建等项目建设。围绕装备、汽车、船舶、石化等产业支持建设100个先进制造业项目。推进中科炼化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尽快核准并开工建设。(2)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省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落实加快发展我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的有关政策规定。引导全省各地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支持服务业平台、载体等建设,推动100个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广州、深圳金融商务区和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产业,加快数字出版、文化传媒、互联网视听、动漫创意等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做大做强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企业和品牌。(3)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及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传统产业从主要依托制造的产业链中段逐步向上延伸至产品的研发与设计环节,向下延伸至产品的市场营销和品牌经营环节。重点支持100个优势传统产业项目建设。4)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支持发展100个现代农业项目,启动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规范、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可追溯制度,加快良种繁育和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和领域。(5)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规划建设,重点完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投资融资、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管理咨询、人才培训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各类中介组织,推进建设政府服务信息网络和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扩大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范围,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到创业板上市,研究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二)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1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在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编制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并围绕这些产业的重点领域,组织推进一批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加快谋划建设一批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争取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建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推进深圳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河源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等重大项目建设。(2)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华南超级计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省级工程实验室建设;推进高新区发展转型升级;优化自主创新制度环境。(3)推进技术创新及成果产业化。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计划,加大力度建设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深化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继续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大力促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加快推进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数字高清互动接口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推广。落实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和自主创新国家税收扶持政策。支持广州、深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

  (三)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持续稳定增长。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重要着力点。(1)增强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研究建立收入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低收入困难家庭的生活补贴,落实种粮直补等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农村征地补偿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安置机制,改善居民消费预期2)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在继续落实好汽车、家电、农机下乡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抓好家电、汽车、住房、旅游、信息服务等五大消费市场的同时,以举办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筹办深圳世界大运会为契机,促进全民体育健身消费;促进数字出版、文化传媒、互联网视听、动漫创意、游艺游戏等文化消费;支持发展节庆消费、租赁消费、网络消费等;扶持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积极探索和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发展养老服务消费。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推行“农村消费升级行动计划”,促进农村消费。(3)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消费市场秩序,稳定市场供给,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4)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支持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支持外向型企业加强与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加快培育发展经销、代理、物流等内销网络建设,促进其扩大内销。鼓励各行业协会、商会到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继续办好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

  (四)稳定投资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把扩大投资与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投资结构。1)加大重点项目投资力度。今年初步安排省重点项目300项,年度计划投资3900亿元,较上年增加870亿元。重点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73个重大项目,全力推动新十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厦深铁路、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广东段,珠海竹银水源工程等在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广东西部沿海铁路、二广高速公路连州至怀集段等项目,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加快内河航道整治进度,打造我省内河运输黄金水道。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推进核电、风电等项目建设,优化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和跨区域输电通道建设,加快天然气管网、LNG等能源保障项目建设。推进海洋工程装备、珠三角轨道机车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前期工作,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着力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征地拆迁等问题。(2)优化投资结构。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加大对民生、环保等领域的投入,加大生态开发区的生态环保、交通、市政、社会事业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3)促进民间投资较快增长。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推动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省重点鼓励投资的产业和领域的投资建设。充分利用财政、税收、政府采购、金融扶持等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加大投资力度。(4)推进中央投资项目建设。做好中央投资项目储备和上报,积极争取国家安排我省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并按照国家三个百分之百(即项目要100%开工建设、地方配套资金要100%落实、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100%整改到位)的要求,切实做好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监管。

  (五)提高对外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经济国际竞争力。抓住世界经济复苏和国际经济格局调整的机遇,优化贸易方式和市场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1)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和实行零关税政策的机遇,抢占先机,扩大和深化与东盟合作。科学筹划市场开拓和经贸洽谈活动,宣传推介我省的投资营商环境和优势名牌产品。(2)大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落实支持港澳台资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加快转型升级的30条措施。推进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重点扶持一批有规模、有优势的加工贸易企业从贴牌生产、委托设计向自主品牌转型。(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参加国际资质认证、开展人才培训,积极承接国际软件外包和商务服务外包。推动扩大运输、软件、技术、旅游和劳务等服务出口。(4)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的交流合作,鼓励和吸引大型跨国企业到我省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继续推进与新加坡联合建设识城项目,充分发挥开发区等园区的载体作用,更多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5)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在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合作、自主创新、优质生活圈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更紧密、全方位的合作。落实CEPA和服务业对港澳开放在广东先行先试。推进粤港澳跨界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与合作。完善横琴开发相关的配套政策,加快横琴的开发建设。加快推进与周边省(区)相衔接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务实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6)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制订落实培育我省跨国公司、跨国人才的相关政策措施,培育一批走出去重点企业。加快境外生产基地和经贸合作区建设,推进深圳越南海防等合作区建设;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鼓励能源、矿业等企业加大“走出去”力度,开展能源、资源合作,着力推动与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积极支持我省优势企业承接非洲、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工程承包业务。

  (六)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宜居城乡建设。加快建设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把推进城镇化、建设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和宜居村庄作为扩大内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1)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优质安全供水系统和环保设施建设。(2)加快建设宜居城乡,加大三旧改造力度。继续开展宜居城乡创建活动。科学规划城乡改造,充分体现岭南特色,使城乡建设成为岭南文化传承的载体。启动各地“老街”整饰建设工程。推进城中村改造,实施百村(城中村)改造工程。3)推进区域绿道网和城市绿地建设。通过省市互动和城市联动的方式,扎实推进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珠三角区域绿道建设。在珠三角地区率先构建湾区通道、东江通道、西江通道等绿道,形成珠三角绿色生态屏障。4)积极推进城镇化。坚持规划先行,大力推进重点城镇交通、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实施万村百镇整治工程,研究制定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政策措施。(5)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村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教卫文就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村容村貌整治。进一步推进实施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以及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6)大力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

  (七)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1)出台实施《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各类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规范国土开发秩序,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引导全省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实施不同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保等政策以及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实施配套的区域政策,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3)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着重支持双转移中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提高园区招商引资水平,推进产业转移园集聚发展、集群发展。加快出台产业转移奖励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引导珠三角企业有序转移。完善双转移考核评价办法,开展双转移目标责任考核。强化珠三角各市与对口合作市的共建责任,完善双方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园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技工院校百校扶百县等活动,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4)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落实关于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意见,抓紧出台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规划、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等五个一体化规划,加快建立现代产业示范区,推动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5)加快东西北地区发展。实施关于促进粤东实现五年大变化、粤西振兴发展、粤北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实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东西两翼发展临港工业、海洋经济和特色旅游等。大力支持粤北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6)启动南岭山地丘陵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保护与建设。推动山区生态发展、绿色崛起,促进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发展格局。

  (八)做好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生态广东。强化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毫不松懈抓好节能减排,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1)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制定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研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积极推进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继续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工作。认真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务实发展低碳经济。(2)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深入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重点组织实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公共机构节能等示范工程。推广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实施节能降耗减排专项科技行动。(3)继续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十一五关停落后产能的各项目标任务。(4)以亚运会环境质量保障为契机,切实做好大气、水资源等整治。进一步推进珠三角大气污染整治,继续实施火电厂脱硝工程。加快珠江广州河段、淡水河、练江等重污染流域整治,建立健全区域流域环保联防联治的管理模式。抓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全省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400万吨以上,地级以上市均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5)加快研究和出台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税和政府采购等激励政策。推行阶梯式水价,执行高能耗行业差别电价政策,合理制定水资源费、排污费征收标准和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

  (九)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强化公共投资和公共服务,确保民生质量持续改善。(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稳定和扩大就业。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计划,构建现代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大力推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2)实施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大对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投入。大力推进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珠三角职业教育基地和高校“211工程”三期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重点文化工程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开展试点,探索建立以养老服务为重点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市级统筹和城乡统筹。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逐步将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村家庭纳入低保范围。新增解决农村3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3)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4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防控工作,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5)全力做好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第十三届省运会筹备组织工作。(6)努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继续加快对口援建项目建设,确保今年9月底前基本完成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任务。

  (十)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在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领域创新体制机制,实施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推进深圳、中山、佛山和江门市开展创新审批方式改革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省直部门开展优化审批流程、实行网上审批试点。在企业登记注册领域开展“并联”审批试点。研究制定省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大力推进深圳和顺德行政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珠海等地社会管理综合改革试点、佛山和中山等地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2)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财政体制、国有企业和价格等改革。改进投资管理方式,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进一步下放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权限推行省重点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探索建立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造,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推进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加大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改革力度。(3)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扩大县、镇政府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权和处置权,实施差别性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制度。(4)扎实推进深化医药卫生、文化等体制改革工作。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重点改革。全面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任务。

  同时,加强经济形势分析和经济运行调节,保障煤电油粮等重要商品和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供应,做好经济预案和储备性政策研究;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扶持生产、支持储备、调节供求、稳定价格的作用。全力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创新发展模式,抓住战略重点,集思广益,加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创新性和民主性,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的编制工作,为我省实现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