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作为,精准发力,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力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统筹稳增长调结构,发展质量效益继续提升。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释放消费潜力,抓好重点项目带动有效投资,千方百计支持企业扩大出口,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初步核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5万亿元,增长7.5%,经济总量稳居全国首位。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6.2%、9.1%,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7:43.2:52.1,服务业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28万元,增长6.2 %。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达2.28万亿元,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万亿元,达1.039万亿元,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4.4%。民营经济领先发展。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1.4%,分别比国有、外资高6.4个、9.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13.5%,占比提高到62.1%。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超千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分别新增32家和2家,总数分别达243家和23家。支持3400多家中小微企业获得267亿元贷款,建成国家级、省级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32个。
(二)扎实推进“去降补”重点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去产能任务全面完成。压减钢铁落后和过剩产能307万吨,超额完成2016年压减任务;完成9.658万吨淘汰落后造纸产能任务。国有关停类“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出清2394户,国有特困企业实现脱困427户。房地产库存明显减少。有效释放农业转移人口城镇购房需求,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购租并举住房制度,率先组建省属国企专业化住房租赁平台。全省商品房去库存2197万平方米。杠杆率控制在合理水平。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去杠杆,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集资。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6.25%,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降成本成效明显。通过“营改增”、降低电价、减轻收费等35项措施,为企业减负超过1940亿元。10月1日起全省实施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补短板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将18项、总投资2.25万亿元的补短板重大工程纳入省重点项目调度,对在建线状工程实行清单化管理,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广东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获国务院批准,116项具体改革事项中已有101项落地实施。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倍增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总数达213家。推进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参建高校有48个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8%,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有效发明专利量连续7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保持全国第一。企业创新潜力有效激发。高新技术企业井喷式增长,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00家,总量达1.9万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20%。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水平继续提高。累计建成新型研发机构18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分别达634家、500家。12月末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本量达1.17万亿元,增长108.3%。新增科技支行45家、总数达95家。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至27.6%。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5.2%,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加快发展,启动“互联网+”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建设首批8个大数据产业园、3个大数据创业创新孵化园。海洋生产总值达1.55万亿元,增长12.4%。产业结构继续优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创建全国首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群。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2.8%。培育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基地10个,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个,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达113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1.7%,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9.3%。
(四)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三农”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农业经济保持平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粮食、肉类、禽蛋产量分别达1360万吨、407万吨和33.3万吨。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开展粮食安全责任考核。新建粮库仓容465万吨,全省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增长119%。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12个现代农业示范区、6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76个现代农业“五位一体”示范基地。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633家,农民合作社3.9万多家,家庭农场3.75万家。设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组建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政策性涉农保险品种拓展到18个,省级财政保费补贴资金达8.04亿元。重大水利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开工,雷州青年运河、高州水库和韩江粤东三大灌区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完成揭阳榕江、汕头大围达标加固工程建设,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2903公里,94个县(市、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稳步推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33.8万亩,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5000公里,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投资105亿元,13个原中央苏区县开展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应用试点,11个现代渔港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建设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村改居社区“政经分开”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颁发证书20.6万份。清理核实农村集体资产,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农村普惠金融试点扩大到粤东西北和惠州、江门、肇庆15个市,建成县级综合征信中心31个,创建信用村4094个,发放贷款32.2亿元。
(五)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稳步提高。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万亿元,增长10%。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1%、17.9%、20.6%;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业投资分别增长167%、20.8%、23.6%。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18.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20.4%。新开工建设赣深客专、罗定至信宜高速公路等108个项目,建成投产广佛肇城际铁路等60个项目。广佛肇高速公路肇庆大旺至封开段、潮惠高速公路二期等9个项目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里程655公里、通车总里程达7673公里。莞惠城际铁路常平东至小金口段等2个项目建成通车,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34公里、运营总里程达4154公里。清远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增电源装机容量约400万千瓦。多措并举筹集建设资金。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44.72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413亿元,支持农林水利、保障房等项目建设。建立首期规模为500亿元的省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解决重点项目资本金融资需求,扩大配套贷款规模。制定发挥政策性银行低成本资金优势支持重点领域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方案,研究进一步扩大境外融资。成功发行企业债券25期、规模350亿元。
(六)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市场消费平稳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万亿元,增长10.2%。信息等新消费热点持续升温,12月末4G移动电话用户约9085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约1.15亿户,通讯器材类消费增长19.8%,电信业务总量增长54.7%。汽车类消费增长11.8%,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25.1%和41.7%。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快递业务收入增长42.8%,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5.3%,移动支付业务金额增长超过1倍,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增长迅猛。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等新型消费快速发展。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3%。政策性蔬菜种植保险试点范围扩大至全省,省级价格调节基金为蔬菜生产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67亿元。开展涉企、医药、教育、电力等价格监督检查,规范电子商务等领域价格行为。
(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开放合作优势继续巩固。“一带一路”建设初显成效。推进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和中俄贸易产业园、广东—马六甲皇京港及临海工业园、沙特(吉赞)—中国产业集聚区、伊朗格什姆自贸区、埃塞俄比亚—广东工业园、中白工业园广东光电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设立首期规模为200亿元的广东丝路基金,成功举办第二届对非投资论坛、2016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我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6.5%,占全省比重为20.7%,提高1.5个百分点。粤港澳合作不断深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