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 | 以水务高质量发展助力绿美广州建设

信息来源:本委 时间:2023-10-18 08:50:22
字体: [大] [中] [小]

  自2009年广州净水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建成全国第一座京溪地下净水厂以来,广州已成为全国地埋式净水厂“建设最早、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截至目前,共有9座地埋式净水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496万吨/日。公司聚焦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难点和民生关切痛点,通过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推动水环境治理模式实现低碳绿色转型升级。

图1:京溪地下净水厂.jpg

图1:京溪地下净水厂

  一、转型升级,树立污水处理绿色发展标杆

  (一)化“邻避”为“邻利”。污水处理设施全部转移到17米深的地下空间,全封闭完成污水处理过程,臭气、噪声等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地埋式净水厂周边300米范围不再受环保政策邻避限制,可进行商业等用途开发,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整体提升,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二)化“粗放”为“集约”。通过“平面组团”“空间叠加”等集约化布局,9座地埋式净水厂共节约土地约77公顷,节地率35%,直接节约征地费用约36亿元,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三)化“工厂”为“公园”。用“绣花功夫”建厂,打造“一厂一特色”地面景观,地面大型园林景观、水域向公众开放,或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广受市民欢迎。动植物生存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地埋式净水厂植物种类近200种,鸟类多达100余种。

图2:沥滘地下净水厂.jpg

图2:沥滘地下净水厂

  (四)化“单一功能”为“综合效能”。建成8座地埋式净水厂补齐了广州市污水处理缺口,出水水质全面优于地表三类标准(广州要求五类水标准),还在城市防洪排涝、区域调水、河涌水位调节、水质改善、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提升城市水安全韧性。

  (五)化“行业优势”为“社会影响”。打造“生态惠民”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服务站点,建成一批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环保研学基地等,坚持开展环保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等活动。

  二、创新驱动,技术管控和数字赋能绿色低碳管理

  (一)数字赋能,打造低碳智慧化净水厂样板工程。沥滘净水厂三期为低碳智慧化净水厂示范点,目前,系统可实现水质异常预警时间提早6-15小时、AI辅助控制系统巡检效率提升50%、根据水质精确曝气和智能加药等功能,将设备从“被动维修”变为“主动预防”。全流程数字化碳管理平台使吨水电耗和药耗降低5%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433.38吨/年。

  (二)自主创新,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行业领先。拥有“国内先进”以上成果10项,其中“国际领先成果”4项;污泥减量减容、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方面已获专利授权20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出版《城市水环境的恢复与探索》专著1本;地埋式净水厂设计和建设模式、污泥干化及资源化利用等项目连续3年获得“全国国企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三)攻坚难点,污泥处理处置实现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建成投产18座净水厂内污泥干化设施,污泥干化减量率达到90%。出厂干污泥通过水泥厂、热电厂的掺烧处置,无害化处置率达100%。积极探索污泥资源化利用多种途径,如建材利用、海绵介质土、园林基质土、炭化燃料棒等。

图3:污泥干化设备.png

图3:污泥干化设备

  (四)节能降耗,打造循环经济样板。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实现清洁能源替代,第一批光伏发电项目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4800吨;已启动第二批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发电量3575万度/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2万吨/年。再生水回用助力循环低碳发展,2022年再生水回用量约6亿吨,利用率高达35%。除用于河涌生态补水外,还在建设工地用水、工业冷却用水、商业汽车美容、市政园林绿化等多方面推广应用。水源热泵技术有效回收能源,提取污水中热量,为厂内污泥干化工艺提供热源,目前正推广空调系统制冷等方面的应用。水力能源收集装置,利用污水处理过程中提升、跌水等工艺特点,安装能源回收转化装置,将水力落差转化为电能,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