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08年农业经济形势回顾和2009年展望
2008年,我省各地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战胜了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和多次台风洪涝灾害,经受了多起食品安全风波的考验,积极化解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中心目标,认真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92.66亿元,比上年增长3.8%;农业增加值1970.23亿元,同比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99.77元,增长13.8%。农产品出口总额达46.3亿美元,同比增长11.7%。
一、2008年农业经济形势
(一)农业生产健康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高。虽然2008年是天灾最重、人祸最多的一年,但全省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园艺产品和经济作物全面增产;畜禽生产较快增长。预计全年粮食总产1243.44万吨,下降3.2%;蔬菜总产2431.43万吨,增长3.4%;水果总产989.49万吨,增长4.1%;肉类总产414.2万吨,增长7.4%,其中肉猪出栏3432万头,增长6.8%。园艺产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48%,产值占种植业产值74%,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大,成功实施了助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农业类 “广东省名牌产品”408个;15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有效期内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95个,产品2063个;绿色食品471个,有机食品305个。全省农业生产平稳较快发展,确保了供给,稳定了市场,稳定了人心,稳定了社会,对全省经济又好又快运行起到了基础支撑作用。
(二)农业基础建设加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标准农田和39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实施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促进了生猪规模化养殖和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新机制。在2008年启动的50个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体系建设项目中,我省承担了23个,获国家财政投入4260万元。随着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地提升我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建设3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县;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和农民科技培训,培训骨干农民3万多人;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就业率达90.4%。全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增加到68个,为300多万农民提供施肥技术指导服务。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067万千瓦;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取得新进展;创新实行农机优先加油卡制度,保证了重要农时季节农机作业用油。农业信息化服务得到加强,开通“广东农产品交易网”,有17个地级以上市开通了“12316三农热线”。农村沼气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增户用沼气池6.05万个、大中型沼气工程60宗。
(三)农业合作更加紧密,发展空间大大拓宽。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农业对外交流和经贸合作。先后与广西、贵州、江西等省(区)签署了省(区)际合作协议,与澳大利亚新州、坦桑尼亚伊林加省、巴新和瓦努阿图签署了农业经贸合作协议;组织农业部门和农业龙头企业参加了台北海峡两岸食品展览会、香港美食博览会、法国国际食品博览会等大型农业经贸洽谈和农产品展销活动;粤港澳、粤台农业合作取得新的进展,设立了珠海金湾、汕头潮南台湾农民创业园,有效促进了我省农业向外拓展空间。发起建立中南十省(市、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成功举办了第一次联席会议。会展农业取得新突破,成功举办第二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暨名优新农产品展销会,全面展示改革开放30年广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分别与惠州、江门、河源、梅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农博(交)会,探索了省市联动、共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囊括全部奖项的最高荣誉,取得历届参展最佳成绩;成功举办了2008广东省农业良种示范展示会,展示品种数量、规模、档次均为历届之最;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五和二十六届广东养猪产业博览会,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发展机制逐步完善。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取得新成效。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社区型股份合作制改革扎实推进。建立了54个农民负担监测点。实施“132强龙工程”,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累计达到42家;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7家,总数达到1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7年的348家增加到1727家。紧扣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的“三农”调研取得重大成果,调研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农业立法工作切实加强,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我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
(五)扶贫开发有新进展,贫困地区发展加速。积极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着力推动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对口帮扶工作取得新进展,珠江三角洲7个经济发达市对口帮扶20个山区县的资金近2亿元。智力扶贫取得新突破,增加安排贫困农户子女免费就读技校1万名,达到2.24万名。产业化扶贫有新发展,新增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7家,累计达14家;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达94家,带动贫困农户18万多户。农村危房和泥(茅草)房核查工作全面完成,部分市县先行一步,开展了改造示范点工作;大禹杯竞赛活动继续深入推进。革命老区村庄搬迁和解决省属水库移民住房难的工作取得新成效,安排了170个边远分散革命老区村庄共2840户、12785人搬迁,省属水库移民有9516户共43333人完成了住房改造。扶贫开发取得的积极成效,为构建和谐广东作出了应有贡献。
(六)应急工作成效显著,生产安全更有保障。认真落实动物疫病防控措施,抓好强制免疫和疫情监测,完善疫情应急机制,成功应对了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带来的疫病风险,妥善处置了1起人感染禽流感、2起禽类禽流感和个别地方发生的猪蓝耳病疫情,有力遏制了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蔓延。扎实推进植物重大疫情阻截带建设,落实了红火蚁、香蕉枯萎病等疫情防控措施,水稻“两迁”害虫为害总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积极应对柑桔大实蝇事件和三聚氰胺事件,加大监测检疫力度,正确引导舆论,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农业应急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建立了农业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农业应急管理体制和“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农业应急管理机制。
二、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不可避免地在以下五个方面对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生负面影响:一是农产品市场需求和价格受到影响。由于国际经济严重衰退,国内经济有所放缓,农产品需求特别是高值农产品的消费必然下降,市场可能出现疲软,价格可能回落,对我省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将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收入的增长。二是农民务工收入受到影响。由于部分工商企业关停并转,工厂开工不足,农民工就业不充分。三是农民财产性收入受到影响。由于经济不景气,农民进城减少,发达地区农民的出租屋等物业空置率升高,出租收入减少。四是农民从集体再分配中得到的收入受到影响。在发达地区,农民来自集体分配的收入占了一定比例。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收入,特别是厂房等物业的出租收入减少,必然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分配能力下降。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受到影响。由于生产经营环境持续恶化,融资困难,农业产业化组织加快发展更加艰难,辐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能力受到削弱。
与此同时,我省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也积淀了一些深层次矛盾有待解决:农业基础仍不够牢固,拓展能力不够强,抢占市场制高点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新挑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事业和管理服务明显滞后。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在生产力基础、生产关系和发展环境上面临条件制约。
三、2009年农业农村经济展望和工作重点
虽然当前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压力, 2009年的农业农村经济有着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宏观经济政策宽松。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采取了由稳健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由紧缩转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省五年内投资2.3万亿元建设“新十大工程”,其中今年的重点项目投资达3030亿元,相当于上年的两倍。这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财政金融政策环境。当前我省正在深入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为全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二是强农惠农力度更大。国家把加快农业农村基础建设、支持启动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中央政府推出的总额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中,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电网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以及扶贫开发是其中的重点投资领域;我省省级财政和部分市县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也逐年有所增加。这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公共财政支撑。三是发展氛围相当有利。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出台了六个1号文件,反复强调农业的基础支撑地位和重要战略意义;我省各级党政和各部门对“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真心实意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关注农村的氛围相当浓厚。特别是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深刻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三个最需要”的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三农”发展现状,明确警示了“三农”突出问题。随着我省各级党政和各部门对“三农”问题认识的深化,全省必将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共同促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四是发展基础比较扎实。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省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基础比较牢固,抵御天灾人祸和风险挑战的能力大大提升。这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化危为安、确保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五是干部队伍善打硬仗。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我们的干部队伍。我们长期坚持政风行风建设,全省农业系统逐渐形成了真心实意服务“三农”的良好风气。在30年的改革发展中,我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经历了各种困难和风险,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过人的胆识、创新的精神,攻关克难,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跨越,从而也积累了引领农村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在应对严重自然灾害、重大动植物疫情等突发事件中,在化解多次经济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中,全省农业系统培养锻炼了一支作风硬朗、善于决策、指挥得当、反应灵敏、行动迅速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最宝贵资源。
2009年,我省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广东特色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促进我省农业农村经济走上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把保有效供给、保农业增长、保农民增收作为全年工作重中之重。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扩大内需,力促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抓好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千方百计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维护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局面作出贡献。
(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加大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从农田基础设施、科技和物质装备、生产生态和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赋予农业部门的各项任务,坚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加快推进珠三角现代农业建设,力促珠三角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珠三角对全省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三农”发展活力,努力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新时期改革发展,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突破影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和体制机制障碍,克服求稳怕乱思想和消极畏难情绪,用解放的思想,破解“三农”发展难题,用创新的思维理念,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机制,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在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上取得新突破,为农业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的跨越。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