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

第三部分 产业经济 第八章 林业

信息来源:综合处 时间:2010-04-12 15:28:00
字体: [大] [中] [小]

2008年我省林业经济发展情况与2009年展望

  一、2008年林业经济发展情况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我省科学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一年,全省林业工作呈现持续、协调的科学发展态势。

  (一)继续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现代林业确立新思路

  全省林业系统大力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科学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文化林业、创新林业、和谐林业的“五个林业”新思路,作出12项改革创新重要决策等,为林业工作各项改革创新奠定思想基础。

  (二)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科学发展生态林业取得新成效

  继续抓好林分改造、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绿色通道及农田林网、城市林业和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27.01万亩、国家重点防护林工程4.94万亩。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启动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造林项目。稳步开展林业生态县创建活动,争取提高省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积极开展林业救灾复产,促进森林生态修复。

  (三)积极打造惠民产业,科学发展民生林业取得新进展。

  全省造林营林、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等林业产业化工作稳步推进。2008年全省营造速生丰产林110万亩,现已建成速生丰产林基地2100万亩。组织编制全省油茶发展规划,大力推动我省油茶产业发展,使林业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业。

  (四)广泛传播生态文明观念,科学发展文化林业出现新气象。

  积极开展“广东省森林生态宣传月”活动,举办《绿色惠南粤》大型文艺晚会,展示我省科学发展现代林业的崭新面貌及最新成果;承办全国生态文明高层论坛,有力地提升了全社会对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举办以“城市森林与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广州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五)大力推动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创新林业取得新成果。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已基本完成始兴、博罗、四会三个县(市)的试点工作,初步摸索出一条明晰产权、量化到人、家庭承包、联户合作、规模经营的现代林业改革之路。不断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开展乡土阔叶树种、珍贵树种和木本油料树种等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林业科技硕果累累,获省科技奖4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7项,有19项林业标准通过审定。

  (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科学发展和谐林业取得新成绩。

  全省各地认真采取多项措施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从1999年到2008年10年全省共营造生物防火林带77410公里,面积99101公顷。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坚决遏制山火多发势头。加大森林消防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雨雪冰冻灾后“无重大森林火灾”的目标。开展松材线虫病治理和薇甘菊除治工作,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共办结山林纠纷案件3044宗,解决争议面积51万亩,妥善处置涉林群体性事件32起,有效维护了林区社会和谐稳定。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审核审批征占用林地。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取得新进展,在茂名发现鳄蜥野外新分布。加强湿地保护,海丰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大力推进依法治林,不断完善林业法制。组织开展专项行动,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收缴国家保护野生动物2万多只、木材4.7万立方米,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全省林业系统踊跃捐款支援汶川地震灾区,共捐款1092万元。

  虽然我省科学发展现代林业取得较大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生态屏障作用发挥不够;二是林业产业发展不平衡,促进农民增收贡献不大,林地经济功能拓展不够;三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滞后,林业社会功能未深入人心,爱绿护绿意识不强;四是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压力大,打击违法犯罪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五是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不足,林业基层基础比较薄弱,历史包袱比较沉重;六是林业应急处置能力不强,林业资源培育与林业灾害频发的矛盾突出。

  二、2009年展望

  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主题,2009年争取全省完成人工造林和林分改造3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6.5%,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05亿立方米,林业总产值突破1400亿元。

  (一)突出一个中心:全面铺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坚持依法改革,权益平等,公平、公开、公正,尊重历史、维护稳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五项原则,明确明晰产权、减轻负担、放活经营、规范流转、配套改革等五项主要内容,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二)抓住两个重点:林业扩大内需和生态文明万村绿

  扎实开展林业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解决林业自身民生问题。按国家要求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将新增林业建设资金全部支出,形成实物工作量。

  全面推进建设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大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每个县(市、区)每年选择20个村,每个村送5000─10000株苗,组织农民群众造林护绿,推行新的农村绿化美化模式,实现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用5年时间全省建成10000个林业生态文明村。

  (三)完善三大体系:林业生态、产业、文化体系

  一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利用中央给予的“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政策,构筑以珠江水系、沿海重要绿化带和北部连绵山体为主要框架的珠三角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继续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深入开展林业生态县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封山育林,大力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功能。落实建设、管理、保护、打击并重的措施,严格实施林地年度定额管理制度和年森林采伐限额,对林木采伐进行科学管理。争取实行木材检查站一站多点或流动检查试点,强化木材运输管理。积极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治理,切实保障我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安全。大力发展城市林业,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景观,构建布局优化、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打造宜居广东、建设美好家园。

  二是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做大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做强以林产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做优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快商品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珍贵树种,建立高品质的名特优新经济林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大力发展油茶等木本粮油产业,加强竹林资源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林木种苗、花卉产业和林业生物质能源。着力发展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加工项目,继续发展木材循环利用加工业和竹加工业,积极扶持林业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稳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大力发展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打造特色森林生态旅游品牌。

  三是打造繁荣的林业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林业促进社会和谐、传播生态文化、推动文明进步的功能作用,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念,精心打造我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创新义务植树实现形式,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生态教育功能,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四)强化四项举措:法制、科技、投入和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依法治林力度。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林和政务公开,加强林业执法改革,建立综合的林业执法体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加快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完成森林公园管理、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木材加工经营和运输管理等立法任务。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健全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机制。

  二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制定林业发展科技支撑方案,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开展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全面实施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加强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树种良种选育等关键技术研究,增加技术储备;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

  三是加大林业资金投入。继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争取国家、省对林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对生态建设的主导作用。加快林业投融资改革,建立健全林业要素市场,逐步建立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制度和森林保险机制。建立林业发展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广泛吸纳社会组织捐款,积极发展捐赠造林。

  四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交流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提高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步伐,加强森林公安“三基”工程建设,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和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五)落实五项工程:林分改造、生态修复、防护林、水源涵养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一是加快推进林分改造工程,推广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树种,积极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切实改造低产林、低效林。重点抓好城镇周边、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两旁低效林分改造,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等级。

  二是继续实施粤北雨雪冰冻灾害地区生态修复工程。组织实施《广东省雨雪冰冻灾害地区生态修复规划》,按照林种、树种、林龄、受损程度,实施分类施策,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的手段,着力抓好粤北受灾地区森林的恢复和重建,重建灾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森林防灾减灾能力。

  三是大力推进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建设工程,切实抓好中央新增投资林业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为沿海地区筑起一道坚固的绿色生态屏障。

  四是着力推进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工程,继续实施好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工程,启动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工程,抓好水土保持林建设,强化水土流失生物治理,启动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丰富和充实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及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五是大力推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加强珠江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科学整合自然保护区资源,着力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建立粤港澳湿地保护合作机制,实施湿地保护和建设工程。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