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化厅2008年工作回顾及2009年工作展望
一、2008年工作回顾
(一)文化系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明显提升
面对春节前后南方出现的严重冰雪灾害和“5·12”的汶川大地震,我省文化战线反应迅速,充分发挥了文化工作凝聚人心、服务大局的职能,为抗灾赈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初全省共组织面向外来工的各类演出、娱乐活动近万场。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省文化系统先后组织赈灾义演271场,其中仅省直艺术院团参与的赈灾义演募集的捐款就达2.5亿元。同时,省文化厅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将文化文物恢复重建项目及时纳入省对口支援总体规划,筹划援建方案。目前,包括9个过渡安置点文化服务站、1个乡镇文化站、11处文物单位保护修复在内的文化项目已纳入我省第一批对口援建规划,测算援建总投资达635万元。
(二)文艺创演水平较大提高
围绕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改革开放3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节庆的中心主题,全省文化系统进一步加大精品创作力度。2008年,我省在国内国际各重大艺术赛事中共获奖35项。在奥运会期间,我省组织300多人的文艺团队赴北京参加了“群星奖优秀节目展演”等4大项活动。在第十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全省65个参演单位共演出40台剧(节)目,是历届省艺术节参演队伍、演出场次最多的一届,共评出304个奖项,观众人数达4万人次,在参演品种、运作方式、社会参与、宣传推介等方面都作了创新探索,业界内外反响良好。在2008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期间,省文化厅组织举办了23场文艺展演、3场展览,参加展演人员达5000多人,观众逾30万人次,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加快改善
省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在各方努力下取得较大的实质性进展:省博物馆新馆已完成所有结构工程,预计今年9月开馆;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进展顺利;广东星海演艺集团(新址)已进入内装修,下半年可望投入使用;广东友谊剧院改造工程、广东演艺中心、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演艺大楼已先后开工建设。各地文化设施建设亮点纷呈。东西两翼扶持工作稳步实施,全年共安排扶持项目88个。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流动图书馆新增分馆11个;流动演出服务网组织了“广东省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流动演出”等跨年度演出活动,全省各地共有2000余支演出队伍为群众送戏2万余场,受益观众达4000万人次;送戏下乡“一条龙”巡回演出服务 2000多场。按照中央关于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要求,广东省博物馆等9个博物馆先后实行免费开放,目前全省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已达68家,占全省文化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总数的44%。积极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从去年起我省按照“政府采购、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思路,全年共购买12000场,进一步提高了扶持资金的使用效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取得新成绩,深圳市、乳源县和德庆县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示范单位。
(四)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获得省人大通过,将于今年3月起实施,填补了我省省级文物类法规立法的空白。全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展开,共调查登记了114个县级行政区域的不可移动文物11259处,其中新发现8750处,新发现率77.72%。评估公布了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和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村)8个。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制订了“南海I号”试掘方案和“南澳沉船”抢救性发掘保护方案。完成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组织申报、初审和推荐工作,我省共有3家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去年我省先后公布了第一批235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第一、二批21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有45个项目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31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古籍保护工作全面铺开,成功申报省立中山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为首批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全省有50种珍贵古籍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五)广东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去年广东对外文化交流活跃,全省对外和对港澳台双向文化交流达857批13488人次。广东民族乐团年初赴欧洲五国进行的“2008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巡演引起强烈反响。我省参加了文化部在罗马举办的中国艺术节,主办了“德中同行——走进广东”广东站系列活动、“2008非洲文化聚焦”大型中非文化交流活动等文化外交活动,在配合外交工作的同时提升了广东地方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设立了“广东省国产音像制品‘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音像行业“走出去”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继续发挥成效,去年三地共同签署了《粤港澳文化信息网服务协议书》,全面启动了全新的“粤港澳文化信息网”,还先后在国际博物馆日、世界遗产日、世界读书日以及“粤剧日”等节庆中联合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并合作举办了“粤港澳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图片展览”。
(六)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有序发展
全省文化市场信息监控平台第一阶段系统建设已于去年底前完成并投入使用,有效提高了文化市场监管效率。各级文化部门组织了多次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在全省范围内全面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出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461825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261202家,查处违法违规文化经营单位6618家(次),查获非法音像制品近1200万张。深圳“9.20”特大火灾事故发生后,省文化厅立即派出5个督查组分赴省内9个地市督促检查,全省各地迅速开展专项行动。在去年第四季度组织开展的全省查处取缔“黑网吧”专项行动中,共取缔或迫使自行关闭“黑网吧”9800余家。全省文化产业有新的进展。去年全省评出第二批文化产业园区13个。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5月成功举办,总成交额超过600亿元。
去年我省文化工作虽取得了喜人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结构不够合理;一些地方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存在等、靠、要心态,执行上级工作部署的力度有待加强。总的来说是改革的动力和勇气不足,体制机制创新进展较慢;机关作风和办事效率离群众要求还有差距、有待改进。
二、2009年工作展望
(一)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各市今年要在建立网络完备、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方面有明显进展。积极实施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加快健全全省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率。推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的立法进程,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制订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规划。力争出台《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意见》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加大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等重大工程力度。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与考核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和方式,探索打破部门、行政区域和所有制界限,拓展和延伸流动服务的功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绩效。
(二)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文化单位分类改革,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制订和完善有关改革配套政策,保障改革平稳顺利推进。通过合理调整艺术院团和艺术学校布局,整合省内各级文化艺术资源,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利用中央和省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进行部分调整的契机,理顺与相关部门的关系。推进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促进会等社团的独特作用。在全省倡导建立“文化义工”模式和制度,形成关心文化支持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扩大利用社会资本,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融资的新途径。
(三)积极推进文艺精品创作
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重要主题,以筹备2010年在我省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为主线,集中力量,创新机制,加大实施精品工程力度,精心组织主题创作活动,创作生产一批坚定信心、激发精神、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精品。同时,对省十艺节涌现的《王阿婆与许老头》等一批优秀作品进行雕琢打磨,力争打造若干台在全省叫得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佳作。
(四)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在珠三角各市构建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扶持和培育一批创意产业群,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级软件和动漫产业基地。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扶持机制,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出台《广东省动漫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评审标准》,积极推动广东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发挥文化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五)大力推进文化市场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属地管理,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效能。全面落实网吧管理责任制,推进网吧管理常态化。保持对文化市场违法经营活动的高压打击态势,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安全检查机制,确保文化市场平安。
(六)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
重点抓好“南海Ⅰ号”试掘、“南海Ⅱ号”抢救性发掘前期准备、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和南越国遗迹考古工作。年底前开放省博物馆新馆和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野外调查工作,启动不可移动文物电子地图和信息数据库建设。全面实施文化单位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完成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数据库,促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较大成效。
(七)大力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加强项目策划,着力推动我省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今年11月举办广东省与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交流会。加强同港澳在文化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精心打造三地文化交流品牌,今年2月份已在第十次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上签订新的五年交流合作发展规划,促进粤港澳文化合作迈上新台阶。加强对台和涉台文化交流,今年开展若干个两地文化合作项目。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