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一章 广州

信息来源:综合处 时间:2010-04-12 10:14:00
字体: [大] [中] [小]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

  一、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08年,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跨上8000亿元新台阶,达到8215.82亿元,增长1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达到81233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438.9459.02,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0.6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质量继续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21.96亿元,增长18.7%;预计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6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35%;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9%

  (二)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849.14亿元,增长13.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6%。其中,以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为主的其他服务业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2105.56亿元,增长20.2%。同时广州市还被国务院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南沙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建成投入运营,进一步提升了广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后劲。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639.05亿元,增长13.1%,其中三大支柱产业产值达到4508.91亿元,增长12.7%,轿车产量达87.94万辆,跃居全国轿车产区第一位,电子产品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增速达17.7%。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先后获国家发改委授牌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981.30亿元,增长18.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5.6个百分点。

  (三)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从三大需求看,2008年,广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总值分别增长12.9%21.0%13.4%,迈上2000亿元、3000亿元和400亿美元新台阶。投资方面,全市76个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51.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6.2%;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36.23亿美元,增长10.3%,在广州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69家。消费方面,全市消费市场持续畅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创近10年新高。出口方面,全年实现商品出口总值429.64亿美元,增长13.4%;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7.2%7.2%,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明显,对东盟、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24.6%。从产业看,全年二、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4个和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从区域发展看,各区(县级市)发展特色经济亮点纷呈。越秀区、天河区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着力加快服务业功能分区建设和总部经济发展;萝岗区在抓好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南沙区以保税港区获批为契机,加快发展大港口大物流;白云区、花都区依托空港优势,致力发展空港产业;荔湾区精心打造“白鹅潭经济圈”;黄埔区突出抓好临港商务区建设;番禺区以推进亚运工程带动现代产业的大发展;增城市进一步丰富完善科学发展“增城模式”;从化市生态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四)宜居城市建设取得新进步。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地铁、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广河高速、西江引水工程、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项目均取得不同程度进展,国道主干线广州绕城公路东段建成通车,华南路三期基本建成,市城乡水利减灾防灾工程基本完工,南沙中心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广州歌剧院、广州新电视塔等标志性文化设施项目顺利推进。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二期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林木绿化率达4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01平方米,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大规模治理水环境行动全面铺开,污水处理系统和西江引水、北部水系补水等具有重大意义的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比上年提高4.97个百分点。实施七个方面50项污染防治措施,促进空气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26%,同比增加12天,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空气污染指标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3.87.8个百分点。进一步健全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预计全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4.8%3.7%以上。

  (五)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成绩

  亚运会筹备工作扎实推进,新建改建场馆陆续动工,亚运城加紧建设,场馆周边及主干道两边环境整治已经启动,广州亚运城市行动计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开展12项专项行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事业不断进步,市、区、街(镇)、社区(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健全,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民俗文化节等一批重要文化活动项目成为我市文化品牌。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取得成效,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体育强市建设扎实推进,群众体育活动日益普及,成功举办世乒赛等52项国际和全国体育大赛,多个国际体育组织在广州设立机构。成为国家首批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城市,信息广州建设取得新进展。

  (六)民生福利进一步改善。

  全面实施“惠民66条”和“补充17条”措施,民生福利进一步改善。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5.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2.32 %,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317元,同比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28元,增速达到14.1%。出台了城镇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新政策,实现了养老和医疗保险政策全覆盖。进一步推进了政府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有效缓解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全面推行城镇免费义务教育,顺利实现创建教育强市的目标。全市12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6个服务站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继续加大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市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免书杂费补助惠及农村学生36.8万人;5.59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建设的8个中心镇医院有2个已建成投入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4%

  同时,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城乡发展还不平衡,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在加大,另外,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实体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显现。

  二、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9年广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商品出口总值力争有所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

  为完成上述目标,2009年主要任务如下:

  (一)以扩大内需为重点,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保增长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贯彻落实国家、省和我市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措施,重点是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保持利用外资和出口规模。加快推进年度投资806.5亿元的82个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亚运设施、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现代产业发展、水环境治理和涉及民生福利的大型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7项措施,积极拓展电子商务、网络教育、文化娱乐及体育健身等新兴消费领域,进一步推进激励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推动亚运相关产业招商引资,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开放更多的外商投资领域。突出抓好金融、商贸、物流、会展、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招商,进一步加强石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招商。加快新兴市场的开拓,贯彻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充分发挥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南沙保税港区等特殊监管区的政策和功能优势,降低企业出口成本。利用好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注重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积极争取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加快建设南沙保税港区,积极申报广州空港综合保税区,积极引导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入区发展。抓住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和广东与港澳地区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契机,深化穗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加快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完善广州产权交易所等重要金融市场交易平台和资讯平台。落实好财政资金对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重大项目的支持措施,争取若干大型骨干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落户。加快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强自主创新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积极推进汽车、造船、数控、海洋工程和核电装备等一批装备制造业领域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区产业“退二进三”政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市政府出台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快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融资担保和中小企业服务3大体系建设。

  (三)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破除发展体制机制障碍。

  组织协调好各项重点领域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面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重点的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进一步调整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大力推动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学习香港先进管理经验推进我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增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三大改革试点。

  (四)强化节约和环保意识,切实做好增收节支和节能减排工作。

  强化节约和环保意识,把增收减支、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大力培育税源,依法清理欠税、缓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压缩办公费、差旅费、交通费等开支,确保法定增长等各项重点支出,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建设,推动节能技术研发及示范项目建设,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对工业废水、废气、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大汽车、钢铁、电力等重点行业的减排力度。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组织对各区(县级市)、重点耗能企业进行节能考核。

  (五)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

  进一步完善全市经济分析预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主要经济指标旬报、月报和季报工作机制,定期分析通报经济形势。加强社会发展形势分析,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平安广州”建设。提高政府服务质量,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全面清理各项企业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六)认真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改善民生福利。

  继续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政策支持,确保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发展和市场供应稳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认真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力争提前实现建设计划。抓紧出台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

  (七)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心谋划广州长远发展。

  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重大契机,进一步开展若干重大专题研究,加快制定有关实施意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产业基地建设。以推进广佛同城化为实施《纲要》的突破口,加快推动广佛两市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对接,进一步完善相关衔接协调机制。根据国家、省编制和实施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等10个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的工作部署,形成有效的行动方案。提出“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加快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增强“三规”协调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