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2009年展望
一、200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珠海市经济平稳增长,价格水平逐步回落,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全年实现本地生产总值992.06亿元,比上年增长9.0%。
(一)产业发展保持平稳,结构调整初显成效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2.46亿元,增长1.8%。受年初冰冻天气以及黑格比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水产养殖产量减少0.1%,完成渔业产值29.29亿元,下降2.0%。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完成牧业产值9.44亿元,增长19.4%。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0.30亿元,比上年增长8.8%,完成工业总产值2603.70亿元,增长7.7%。从六大支柱行业看,占全市72.1%的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石油化工、电力能源业的增加值分别增长5.4%、9.4%、4.9%和10.0%。工业继续向适度重型化调整,轻重工业产值比重从上年的39.5︰60.5调整为38.2︰61.8。分区域看,金湾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51.37亿元,香洲区、高栏港经济区和高新区主园区分别增长6.5%、10.6%和10.4%,斗门区工业增加值与上年持平。
全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420.49亿元,增长10.2%。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9.74亿元,增长19.3%,超过年初制定的预期目标4.3个百分点。第七届航空航天博览会成功举办,全年接待过夜游客808.21万人次,增长6.6%,实现旅游总收入155.08亿元,增长7 .0%。房地产开发增速逐步回落。全年香洲区共引进服务业项目900个,占引进项目总数的92.3%;全年实现三产增加值327.42亿元,增长11.0%,占全区GDP的53.8 %。
(二)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扩大内需蓄势待发
重大项目建设和推进工作进展顺利。广珠铁路实现了桥梁、隧道、车站和路基的全面开工建设,其中珠海段完成投资4.5亿元。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继续深入开展,西部沿海高速珠海段支线(京港澳高速)建成通车,省道S272线改造、金凤路项目开工建设。机场高速、高栏港高速公路软基处理试验段工程开始动工。两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首个泊位正式投入试运行。一个10万吨公用干散货煤码头和四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已上报国家发改委。高栏港LNG接收站的陆域形成工程已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89亿元。一批重大龙头实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培育和建设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中船集团在华南地区建设的综合性修造船基地项目引进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我市已与中船集团签订框架性协议。壳牌润滑油项目已完成基本办公和生产设施主体工程。珠海电厂5号机组、金鹰铜板纸、华润电力等项目均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
(三)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招商引资质量提升
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68.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5%,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增幅列珠三角九市第2名。从出口贸易结构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所下降,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0.5%;加工贸易出口增长5.0%。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6家,增资4家,投资总额1386万美元,增长52.7%。完成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385万美元,总计在外劳务人员1.22万人。
受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全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04个,下降60.1%;合同外资金额14.53亿美元,下降42.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1.42亿美元,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增速为11.0%。对内招商形势良好,通过举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招商会、家用电器产业暨格力电器配套项目招商会,以及电子信息产业暨伟创力配套项目招商会,大力开展专项产业招商。全年累计引进内资项目204个,引进内资注册资本金总额30.11亿元,增长37.5%。
(四)财税金融健康运行,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全市财税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2.32亿元,增长21.8%。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5.68亿元,增长27.6%。全市实现税收总收入298.11亿元(含海关代征),增长27.6%。其中,国税收入175.40亿元(含海关代征),增长21.4%;地税收入115.66亿元,增长40.5%。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万元,比上年增长8.6%;农渔民人均纯收入8048元,增长5.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27.86亿元,比年初增长23.0%;恩格尔系数为38.6 %,比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全市物价水平从4月份开始逐月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4.6%。
(五)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改革创新力度加大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整合园区资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市24个工业园区(片区)进行并、转、撤,重点建设高栏港区、高新区、航空产业园、富山工业园“四大园区”,做精做强南屏、三灶、新青、平沙“四个特色园区”,充分发挥珠海保税区(跨境工业区)“一个特殊功能区”作用,形成“4+4+1”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改革开放与创新工作实现新突破。成立了港口管理局,体现“以港立市”的战略要求。组建市政园林局(林业局),形成“统一规划、条块结合、全面覆盖、费随事转、人随事走”的市政园林新格局。组建珠海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珠海市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六)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教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引进了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3家,建立起第三批科技创新公共实验室4家,新认定省、市工程中心4家。全市共有31个项目被列入2008—2009年度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教育现代化工作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小病治疗免费”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开展试点,全年共为居民提供免费治疗和卫生服务10万人次。农村、社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完善。截至2008年底,全部建成100个农村卫生服务中心,惠及全市三分之二以上农村居民。
文化旅游事业全面发展。珠海大剧院、博物馆新馆建设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古元美术馆和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苏曼殊故居修缮工程顺利完工。斗门赵家庄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斗门水上婚嫁”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实现非遗“国宝”零的突破。
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实现新突破。全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9%,维持在较低水平。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52万个,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7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帮助城乡困难群体就业2433人。
二、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
根据国家和省的预期目标以及我市经济发展趋势,2009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本地生产总值(GDP)增长8.5%,总量达1098亿元,人均GDP增长力争与GDP增长同步;工业增加值增长1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力争有所增长;引进内资注册资本增长20%;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1%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控制在3.51万吨和2.89万吨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一)重点突破交通瓶颈,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交通先行,大力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确保“一号工程”广珠铁路和广珠城轨的建设进度,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金海路、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金凤路、省道S272、井岸二桥、省道S366和城市东西第二通道(香海路)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全面贯通海港、空港、口岸“三大节点”。
积极推动西部中心城区斗门起步工程,加快建设中兴南路延长段,围绕富山工业园整合建设新城区。提高井岸镇、白蕉镇、红旗镇和白藤湖地区的城市功能集中度,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二)突出抓好投资工作,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抓紧落实各项银行贷款、国有资产转让收益、追缴土地欠款,充分发挥市城资公司、珠海港控股集团和珠海交通集团等融资平台的作用,继续推进BT、BOT等融资方式广泛吸引民间资本。
大力促进在建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拟建重点项目加快完成前期工作,同时在项目征地拆迁、协调服务、加快审批、资金保障上予以支持,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的经济带动作用。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产业项目,强化与国内外大集团的合作,促进大项目引进落户。
(三)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切实改善园区配套条件,加快园区土地平整、道路交通、排污治污、供水供电、征地拆迁及各种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园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提升园区发展的项目承载能力。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精神,大力推进“东部大转型、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地区即环港澳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香洲服务”品牌;西部地区以“双港”为引擎、大项目为龙头,
(四)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全面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落实《珠海市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数字珠海”工程,实施“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重大专项攻关,积极推动生物医药、印刷线路板、音视频多媒体芯片设计及应用、国家印刷及办公自动化消耗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等一批重点工程中心建设。
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增加投入,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在关键技术和再创新方面的合作。重点在投融资、政府采购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突破政策瓶颈,优化完善自主创新环境,使珠海成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创业的热土。
(五)调整内外贸易结构,全面提升经济适应能力
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和行业标准制定活动,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多采购本地原材料和配件,促进配套产业集群的形成,扩大加工贸易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主动承接符合珠海发展规划的产业转移,有针对性地开展定点、定向招商。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家电电器、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和航空产业园的发展以及拟建的港珠澳大桥项目开展专题招商、产业招商。
(六)狠抓节能减排任务,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认真落实《珠海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完善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对水泥、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
(七)加快体制改革创新,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认真落实全省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力度推进各项改革进程,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夯实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制度基础。一是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程。二是继续推动经济领域改革的深化。三是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珠海“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
(八)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现代农民、建设现代农村的要求,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财政体制、城乡社会管理和城乡社会保障“六个一体化”制度建设。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切实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特色农业、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发展。
(九)继续巩固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和谐珠海建设
高度重视解决民生热点和难点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密切关注和认真解决民生问题,尤其是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物价、住房等热点难点问题。二是重点加强文体教育和卫生事业建设。三是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四是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五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强化食品安全和药品监管。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