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与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一、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8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4.78亿元,增长10.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22亿元,增长20.6%。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和品牌战略扎实推进
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051.86亿元,增长1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20.66亿元,增长18.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2.7%,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96.1%。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295.28亿元,增长11.3%。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增加值589.4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5%,宜华集团等5家企业进入广东省民营企业百强行列。36个重点工业项目加快推进,超声电子股份公司高密度互连(HDI)印制电路板产业升级技改项目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投产,有效推动工业结构优化。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全市高新技术产品430个,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4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6.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新组建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认定2家省首批创新型企业、3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新增国家专利申请、国家专利授权分别为4822件、2927件,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品牌战略扎实推进,申报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13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7个,新增广东省名牌产品19个。企业上市取得新进展,奥飞动漫通过上市审批,凯撒股份等6家企业完成上市辅导。
(二)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农村各项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9.81亿元,增长2.8%;粮食播种面积108.13万亩,产量48.21万吨,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考评任务。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调整优化,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特色优势蔬菜、水果、花卉、禽畜生产基地不断扩大。农业标准化和农业品牌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新建标准化示范区5个,新增“绿色食品”认证2个。新启动汕头潮南台湾农民创业园、莲华花卉产业园区、牛田洋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等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农业园区经济从片点示范向面上产业发展。新增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个,联结农户2.1万户,带动户均增收1200元。农村各项建设稳步推进,开工建设45个行政村113.7公里水泥路,实现全市通水泥路行政村达97%;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4.5万人“饮水难”问题;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6760户。启动建设扶持老区山区发展项目38个,已完成18个。
(三)流通、消费保持畅旺,外向型经济取得新进展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69.16亿元,增长20.3%。商品销售总额886.86亿元,增长16.2%。货物运输和通关环境不断改善,新开通中东和地中海两条远洋航线,货物周转量52.69亿吨公里,增长14.2%;旅客周转量41.73亿人公里,下降1.7%;港口货物吞吐量2806.4万吨,增长21.9%;集装箱吞吐量71.93万标箱,增长21.1%。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44.33亿元,增长3.5%;旅游收入67.89亿元,增长10.5%。对外贸易总体平稳,全市进出口总额62.98亿美元,增长3.1%。其中出口总额43.23亿美元,增长10.5%;进口总值19.75亿美元,下降10.1%。在融入海峡西岸地区发展、推动汕台经贸合作方面取得新突破,汕头港被列为大陆对台湾开放的63个直航港口之一;潮南区台湾农民创业园被确定为全国新增设的三个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纳入国家出口基地建设贷款支持范围。
(四)社会投资持续升温,重点建设有效推进。
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1.36亿元,增长26.3%。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投资表现强劲,分别增长66.4%、32.8%和34.5%。房地产投资受成本、需求等因素影响,处于低位徘徊,全年下降5.3%,商品房施工、竣工、销售面积分别下降12.5%、18.3%和26.1%。全年实际吸收外资金额1.94亿美元,增长13.0%,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下降16.5%。全市100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7.74亿元,完成情况为近几年来最好的一年。华能海门电厂1、2号机组等一批续建和新开工项目稳步实施,中山东路、海滨路、金砂路等一批市政主干道路和出入口道路改造或续建工程通车或即将通车,明显改善了城市交通环境,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形象。东部城市经济带新津外砂河口治理及综合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广澳港区西防波堤工程项目立项获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华能海门煤炭转运基地、苏埃通道工程等重大项目省发改委批复同意开展前期工作。
(五)节能降耗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制定实施《汕头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建立了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层层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对重点监管的耗能排污企业的考核监管。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2.5%、3.2%和4.0%。创模整改工作加快推进,建成龙珠水质净化厂一期技改和扩建工程、澄海清源水质净化厂一期工程、雷打石生活垃圾填埋场(三号库区)以及龙湖沟、新河沟、三脚关沟整治工程,北轴污水处理厂、雷打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42元,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85元,增长6.6%。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5126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5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4301人。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市五项基金征收18.27亿元,比增26.1%;全市8.88万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纳入低保。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从2008年春季起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和普及高中教育,2008年度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招生人数分别为84384人、124117人和40671人,分别减少11.4%、增加6.7%和增加13.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7.2%,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公共卫生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94%。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0.52‰和5.67‰,均在省下达的控制指标内。
环境保护、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侨务、宗教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二、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5%;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3.0%;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9.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7.4%;工业总产值增长13.0%;农业总产值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0%;外贸出口增长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
(一)立足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决策部署,加快实施《汕头市关于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措施》,狠抓投资和消费两大关键环节,做好项目前期等基础工作,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社会民生建设,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切实增强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千方百计扩大投资需求。按照中央提出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总体要求和汕头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加快十大工程建设的精神,全力推进年度计划投资141亿元的103项2009年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力促华能海门电厂1、2号机组工程、海门电厂接入系统工程、广澳港区一期工程、金凤路桥工程、海滨路中段(利安路—华侨公园)改造工程、潮阳区污水处理厂、大龙溪一级水库等重点项目按期竣工投产,尽力加快南澳大桥、汕头大围应急改造工程、北轴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促东部城市经济带新津河口治理及综合开发项目、广澳港区西防波堤工程、广澳港区五万吨级石化码头、海门煤炭中转基地码头、苏埃通道、汕揭梅高速公路汕头段、汕头至揭西高速公路、广澳疏港铁路、厦深铁路与广梅汕铁路联络线、阜鹰汕铁路广东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同时,积极利用国家和省加大投资政策,加紧推进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按照国家的政策投向有针对性地选择上报一批工程项目,全力争取国家和省的各类财政性资金和国债资金。
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导企业走以质取胜、集约化、多元化路子,积极引导外贸企业主动调整市场战略,巩固稳定欧美等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国际市场。抓住国家扩大国内需求的有利时机,加大力度开拓具有巨大潜力的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城市和乡村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开展“家电下乡”等活动,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坚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抓紧出台实施《中共汕头市委、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国家、省编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为契机,加快规划好我市的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规划建设好工业经济带和各类产业(转移)园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调整升级,扶持和推动有较好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景的船舶、石化、装备制造、纺织工业、轻工工业、电子信息等产业和相关企业发展。着力推动传统商贸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信息服务、生活娱乐、总部经济等现代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依靠工业、服务业协调带动转变。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现代效益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
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施《建设创新型汕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引导各类企业苦练内功,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加大力度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突出抓好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投资项目节能减排审批,积极引导机关、企业和社区居民自觉节能减排,推行清洁生产和节约型消费,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把“三农”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农村改革发展进程。
加快现代效益农业发展。继续深化五大农业优势区建设,配套完善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加工骨干基地建设,壮大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扩展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加快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储运、营销和城镇社区服务为主业的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向二、三产业转移。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把建设粤东城镇群中心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推进农村道路、生活饮用水、农村沼气等设施的建设改造。抓紧编制完善区(县)、镇和村级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园区建设,增强城镇和园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农村人口、资本、技术向城镇和园区集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研究促进农民稳步增收的政策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加强产业化扶贫、智力扶贫,构建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贯彻落实省“双转移”决定,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和转移就业。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活力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紧紧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个核心,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清理并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完善运行机制。尝试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对政府投资和城市资源的经营管理,提高财政性资金和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各领域改革,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要在增创海港、空港优势上扩大开放,形成海港与空港“两港齐飞”的新格局;在加快推进三大经济带建设上扩大开放,大力拓展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在发挥侨乡优势上扩大开放,以侨引侨、以侨引资、以侨引智、以侨促贸;在整合保税区资源、设立综合保税区上扩大开放,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核心功能区;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在提升汕台经贸合作层次上扩大开放,努力把汕头打造成新时期广东扩大对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的桥头堡和重要通道。
提高经济合作水平。认真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和签约项目跟踪负责制,保证招商引资责任落实、取得实效。加强重大项目特别是重大临港和装备制造业项目的规划论证和招商推介,力争在重大项目招商上取得突破。充分发挥特区、对台、侨乡和海洋优势,加快推动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协作向纵深和实质性方向发展,积极参与海峡西岸地区经济协作,主动融入粤港澳紧密合作,加强与东盟的广泛联系与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五)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
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加快组织实施“为民办实事好事项目”,切实解决部分地区或群众的饮水难、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入学难等问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解决或减轻城乡居民在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负担,切实保障城乡贫困家庭、离退休职工、在校贫困大学生基本生活水平。进一步完善居民住房保障制度,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对粮食、食用油、猪肉等主要农产品和成品油等重要物资的市场监测和分析预测,做好储备,保障市场供应,维护社会稳定。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做好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相关配套工作,加快农村校舍(改危补弱)改造工程建设。优化、组合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积极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公共文化体系特别是乡镇(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室建设,拓宽文化投资渠道,促进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载体融合,努力培育汕头文化品牌。继续推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力推进创模整改达标,加快推进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建立执行严格的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标准,建立责权利相对应的法律追究惩治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下大气力解决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六)加强服务管理,优化发展环境
扶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认真实施《汕头市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促使政府资源向鼓励发展的产业和企业倾斜,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强融资协调服务,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使我市中小企业在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获得更多的银行资金支持,扶持指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等资本运作模式,加速做大做强企业。
依法加强经济管理。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加强土地集约开发利用,严格清理整治违规建设用地,整合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加大对经济户口和无证无照经营的清理力度,健全税源管理与监控机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实现财税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行为。
加强运行监控和政策分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制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指标,进一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区县和市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责任的评价考核,促进经济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进一步健全经济运行分析例会制度,及时跟踪并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深入研究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发展计划顺利实施。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