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
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人均生产总值l.85万元,增长l0.3%,实现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2:48.1:37.7;来源于韶关的财政总收入106.4亿元,增长2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4亿元,增长2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3.8亿元,增长3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3亿元,增长22.8%;外贸进出口总额14亿美元,增长8.9%;实际利用外资1.82亿美元,增长21.4%;接待旅游者人数1044万人次,增长22.3%,旅游总收入达52.6亿元、增长29.4%。
(二)三次产业增势良好。克服严重冰冻、洪涝灾害的影响,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77.8亿元,增长5.6%。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5.4%,带动18.1万农户户均增收3705元。农村沼气工程发展迅速,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推进。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工业增加值完成235.6亿元,增长l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民营工业增长22.6%。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等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8%;产业转移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第三产业彰显新成效,实现增加值205.6亿元,增长13.1%。沃尔玛、益华百货等著名零售企业在韶关相继开业,莱斯大酒店成为我市首家五星级宾馆。2008年我市先后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广东省园林城市”称号,被列入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试点城市。
(三)投资领域成绩斐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4%,增幅高于全省13.9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14.2亿元、增长17.5%,更新改造完成投资55.7亿元、增长81.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5.3亿元、增长39.7%。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1.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46.4%。京珠高速公路西联互通、韶关市一中新校区、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东岗岭危房改造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韶关段、韶赣高速公路、韶关大道、坪石发电厂三期扩建、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韶钢节能减排等项目顺利推进;乐昌峡水利枢纽应急导流工程已经动工建设,湾头水利枢纽工程已正式开工。韶赣铁路、韶关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广(州)-乐(昌)高速公路等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前期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83吨标煤,同比下降4.5%;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均完成省下达的任务,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淘汰落后钢铁产能8.3万吨,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下大力气治理燃煤烟尘、工业粉尘等污染,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优良标准,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中靠前。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五)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积极开展了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确定保留行政许可事项88项;加快了金融、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组建了市工贸资产经营公司,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形成国资委一一资产运营公司——企业三级国资监管基本框架。市政府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签订协议,获得授信额度970亿元。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工作。深化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改革,对旅游景区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健全和完善了住房保障体系。
(六)民生保障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5.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07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3233人。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市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35.5万人、43.1万人、25.1万人、22.6万人、13.6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57万人,超额完成省下达的45万人的任务。
(七)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从区域发展层面看,县域经济与全市基本同步,呈现加快发展的上升势头,10个县(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部实现超亿元。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看,和谐韶关建设趋势良好。其中成功创建省园林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取得初步成效;人口计生工作完成省下达计划,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参加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192.6万人,参合率达98.8%;解决了近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中央广播电视节目在农村实现无线覆盖。教育综合实力居于全省前列,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在全省14个欠发达市中率先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毛入学率达到86.5%,荣获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达标市”荣誉称号,提前三年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普高目标要求。韶关学院和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在全省地级市中名列第一。进一步加强了人民调解和信访工作,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
二、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预期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0%(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第三产业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市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下。
(二)主要任务
1、抓投资,促消费,确保经济有效增长
抢抓国家和省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力度的机遇,最大限度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支持,全面推进项目落实和项目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企业、银行和社会的积极性,紧跟国家投资导向,做好项目对接和后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和省批准一批、提前开工一批、提早建成一批、及时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50亿元,重点项目投资超过l35亿元。加强重点项目的服务和监督管理,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加快韶赣高速公路粤境段和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开工建设广乐高速公路和韶赣铁路,开展博仁、大广、昆汕等高速公路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国省道改造、北江航道整治、运输站场和港口建设。加快韶钢、丹霞冶炼厂等重大技改项目建设以及韶关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抓紧对韶关电厂2×60万千瓦机组、曲江台湾水泥等一批生产性重点项目的跟踪落实,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加快改造城市电网和完善农村电网。抓好乐昌峡、湾头两大水利枢纽和市区防洪堤二期工程建设,加快城乡防灾减灾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国家和省扩大内需政策,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切实把扩大消费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加快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行业,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主体,培育建设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加快医疗、养老等方面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视培育住宅、农村等新的消费热点,增强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
2、抓调整,促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一是按照“做强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培育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做大规模总量。围绕国家、省政府正在组织实施“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发展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工业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引进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名牌产品。抓好浈江、武江等创业园建设,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力加快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南雄精细化工园等园区建设。二是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带动”的思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特色、高效、优质和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推进粤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和规范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以发展观光农业为切入点,探索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共同发展的新路子。三是按照“突出旅游业、巩固提高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全面繁荣第三产业。实现接待旅游者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的目标。在巩固提高文化、商贸、餐饮、房地产和社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基础上,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和现代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重点抓好五大重点综合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带动第三产业全面繁荣。
3、抓创新,促增效,帮助企业渡“寒冬”
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依托企业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全面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企业要“苦练内功”,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来应对金融危机。二是引导企业针对危机合理投资,限制低水平的盲目扩张。注重提高高新技术和优势项目开发聚集,以企业为主体,促进社会投资扩张,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形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投融资机制。三是增强现代管理和内部法人治理能力,积极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引导优质资本重组,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组织能力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严控油电调价连锁反应,强化粮油肉蛋菜、化肥、能源、钢材、药品等重要商品价格的日常监测,密切关注房地产、医疗、教育等关系民生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化。五是帮助企业抓机遇、度难关、求发展。全面落实中央增值税转型、降息等政策措施;密切银企合作,利用好970亿元的授信贷款;加强调度,重点跟踪,全方位服务,帮助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韶钢、韶冶、凡口、丹霞冶炼、韶能、韶铸、韶电等大型骨干企业度过“寒冬”,尽快走出低迷状态。
4、抓改革,促开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点环节取得新突破。二是探索建立资源开发新机制,逐步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和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三是继续改进和完善激励型财政体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和审批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前期准备工作,待省里实施意见出台后组织实施。五是加快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类企业采取强强联合、并购扩张、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改革重组整合,做大做强。强力推进和扩大与珠三角地区的合作。
5、抓环保,重生态,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优化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力度。以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和全省生态发展区建设工作为契机,继续推进创建森林生态市工作。加快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的内容和方式。加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我市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和农村能源建设。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矿区生态恢复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进珠江流域韶关段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生态公益林体系等工程。组织实施好城镇污水处理、截污管网、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及粤北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按照省部合作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的要求,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完善用地约束和激励机制,实行建设用地全程跟踪管理。
加大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减排工程的约束机制、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抓住市场环境变化的时机,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健全省级节能监督机构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积极争取国家节能减排资金支持,在确保原有节能减排项目实施进度的基础上,争取再上一批新的节能减排项目。核减新增污染物总量,腾出总量保障发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认真落实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提高资源利用为核心,大力支持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培育发展低碳产业,逐步推动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6、抓保障,重民生,努力构建和谐韶关
着力实施“民生七大工程”: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卫生等事业。启动创建教育强市工作,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巩固和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成果,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密切关注发达地区劳动力返乡潮和我市下岗、失业劳动者动态,强化培训引导推荐工作,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全民创业。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三是进一步完善养老、救助等社保体系。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省内转移接续,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四是高度重视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研究建立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长效机制,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五是抓好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快建设大南华文化旅游开发等重点文化设施。六是加快建立完善企业倒闭、停产监控及快速反应机制,探索建立欠薪支付保障金制度。七是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建设平安韶关。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