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州
一、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8年,惠州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市生产总值1290亿元,增长11.5%;人均GDP33077元,增长9.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0.97吨标煤/万元,下降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8.7亿元,增长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3.4亿元,增长19.6%;外贸出口总额179.9亿美元,增长23.2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亿元,增长25.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1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6626元,增长16.3%;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4.3%。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进展。一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新增100个村企共建新农村示范点,村企合作项目93个,实际投资5.5亿元。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改造940公里。全市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88.7%。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和村庄整治工程实施。二是农业实现产量效益双提升。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73.5万亩,增长1.1%;总产55.7万吨,增长1%。八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170.3万亩,实现产值31.3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790元。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新增国家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全市165家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带动农户19万户。
(二)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综合实力增强。一是支柱产业壮大提升。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等一批大型石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基本建成,石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21.4亿元,增长4%。TCL-三星液晶模组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50.1亿元,增长17.3%。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新进展。新增金融机构14家,金融业规模扩大。新增软件研发、销售企业11家,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业平稳发展。三是内源型经济发展壮大。全年新增私营企业4069家、个体工商户3.4万户,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61.4亿元,增长13.8%,高于GDP增幅 2.3个百分点。四是三县GDP及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市,县域经济实力增强。
(三)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惠深沿海高速、惠莞高速惠州段都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中海油配套码头7个泊位建成运营,惠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动工建设。厦深铁路惠州段建设顺利推进。能源水利设施方面,平海电厂获国家审批,东江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抽水蓄能电站1#机组开始动态调试,惠州大堤安全加固等一批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稳步推进。市政设施方面,惠南大道、城市西部快速通道建成通车,东部快速通道建设顺利推进,西枝江大桥改扩建工程、金龙大道大修工程、惠州大道东段改造工程、惠州汽车客运南站动工建设。
(四)扎实推进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一是不断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194宗项目因为环保不符合要求被否决,否决率达11.3%。二是认真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关停小火电容量25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70万吨,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106万吨。圆满完成省下达的减排任务,环保责任考核名列全省第一。三是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新建成4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能力11万吨。四是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59.2%。
(五)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一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3.5亿美元,增长10 .1%;进出口总额297.4亿美元,增长23.4 %。二是务实推进各项改革。农民住宅核发《集体土地使用证》、《房地产权证》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建成并开通惠州市“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在全省率先开展民生领域非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加快推进国有劣势企业退市,全年退市企业15家。
(六)扎实推进“惠民之州”建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以地级市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夺取“全国文明城市”金牌。二是积极改善民生。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存款771.7亿元,比年初增长19.2%。城乡就业水平提高。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3万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6.8万低收入居民实现应保尽保。三是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有新提高。新组建市级以上工程中心17家,专利授权量938项,增长41.9%。均衡教育有新突破。市区中心区新增初中学位3663个,3所中学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完成25所山区小学的改造工程,率先在全省实现教师待遇“两持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医疗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市第一人民医院建成投入使用,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大楼改建即将完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文化体育事业有新发展。市科技馆、博物馆、西湖大剧院等建成投入使用。成功举行北京2008奥运火炬惠州传递活动。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成果。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4‰,连续13年被评为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二、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9年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为实现上述主要预期目标,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抓手,着力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是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充分把握当前国家扩大投资的政策机遇,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项目落户惠州,提前启动建设一批后备项目。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启动民间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向“三农”、节能减排、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二是积极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购买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城乡居民后顾之忧,提高消费预期。加快大型商贸、物流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稳定增长。
(二)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壮大石化产业。做好协调服务,促进中海壳牌南海石化扩产项目和中海油二期1000万吨炼油项目早日启动。不断改善大亚湾石化区投资环境,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的石化中下游产业项目进驻。做好周边县区精细化工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联动发展石化产业。二是提升传统产业。协调推进TCL-三星液晶模组二期建设,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的数码产业项目。加快一批科研中心和公共实验室建设,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三是做大做强传统服务业,大力现代物流、金融、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四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名牌创建工作。
(三)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2009年初步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87项,年度计划投资220亿元。重点推进TCL-三星液晶模组二期、中海油煅后焦等一批产业项目。有效推进厦深铁路、惠深沿海高速、东莞至惠州城际轨道交通、惠州港国际集装箱及散货码头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继续配合做好惠州抽水蓄能电站续建工作,大力推进平海电厂等能源项目建设,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全力推进龙门县城防洪工程等水利项目的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积极推进第13届省运会比赛场馆及配套道路工程、江北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快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四)着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八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休闲度假农业。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落实好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和名牌产品认证。
(五)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拓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一是尽快完善县区产业转移园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园区产业承接能力,积极承接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整合现有园区资源,提升招商引资平台。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引进一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科技项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坚持招商与选资相结合、项目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适度提高招商门槛。三是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鼓励出口企业扩大内销比例,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和短缺资源的进口。积极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巩固提升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有效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外贸发展水平。
(六)着力抓好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继续强化污染源头控制,东江、西枝江沿岸及淡水河流域内禁止新建水污染型项目。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闭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小电镀、小化工、小印染、小制革、小酿造等企业。三是按照“工业进区、产业入园、分类布局、集中治污”原则,加大园区建设推进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是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重点推进县城、中心镇和万人以上乡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五是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创建林业生态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
(七)着力深化各项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专项改革,组织开展市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及临时机构清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引导机制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劣势企业退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农信社改革发展步伐,妥善做好城信社退市工作。围绕改善民生,推进医药卫生、教育、收入分配等领域的各项改革。
(八)着力改善民生,全面推进“惠民之州”建设。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巩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成果,提高筹资标准。开展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老年人生活补贴发放范围。进一步解决特殊群体社会保险问题。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三是推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上新台阶。继续实施“城乡教育联动发展计划”,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薄弱卫生院和中心镇卫生院改造任务。做好做好第13届省运会各项筹备和备战工作。加大人口计生工作力度,稳定低生育率。加快发展老龄、残疾人事业。四是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开展民生信访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安全生产与食品药品安全工作。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