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0.23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88亿元,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62.34亿元,同比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125.01亿元,同比增长17.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8.5:46.5:35调整为18:46.4:35.6。
(一)农业生产平稳增长,“三农”工作成效显著
2008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04.41亿元,同比增长6%。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完成水利投资2.2亿元,加固中小型水库115座,修复水毁工程344处,加高加固堤防55公里,疏浚河道50公里,清淤渠道478公里。二是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53.15万亩,同比增长7.9%;粮食总产48.85万吨,同比增长12.5%。远洋渔业和高效水产养殖业取得了新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53.75万吨,同比增长2.2%,其中人工养殖产量27.31万吨,同比增长4.12%。肉类总产量完成12.4万吨,同比增长5.6%。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已确认的农业龙头企业有39家,带动农户4.96万户,户增收入1735元。其中汕尾市国泰食品有限公司被确认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填补了我市空白。全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0个,成员3184户。四是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小水电及配套电网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顺利推进。
(二)工业生产持续增长,节能减排取得成效
2008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518.53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6.59亿元,同比增长31%,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85亿元,同比增长28.1%。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成效。制定了《汕尾市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机制,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积极推进节能、节材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预计2008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546吨标准煤,同比降低2.15%,完成了年度计划目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两个减排指标均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内。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2008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9.73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市重点项目22个,计划总投资223.4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95亿元,全年完成投资25.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3%。汕尾电厂一期1、2号机组建成发电,凤山文化广场首期工程已经完成。建设进度较快的项目还有信利TFT-LCD生产线、市警察训练基地、市101工程、陆丰核电进厂公路、市区香洲东路、市区金湖路、市技工学校扩建工程等项目;厦深铁路汕尾段、省道S241线汕尾至遮浪段扩建、公平灌区总干渠加固改造工程、市区碧桂园商住房一期工程等项目也在加紧推进。陆丰核电站首期工程、汕尾电厂一期3、4号机组工程等重点预备项目也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外贸出口基本持平
2008年,我市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努力克服世界经济放缓、外部需求收缩、国家外贸政策调整以及人民币加速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利用外资取得较好成绩。全市合同利用外资4.14亿美元,同比增长2.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在国际贸易严峻的形势下,我市针对加工贸易出口量减少的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增加一般贸易出口。全市外贸出口总值11亿美元,与2007年基本持平,其中一般贸易出口达1.5亿美元,同比增长66%,占全市出口的14.0%。
(五)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2008年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财政收入增长。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75亿元,同比增长29.6%,增幅列全省第三。其中国税部门完成地方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25.2%;地税部门完成地方收入6.0亿元,同比增长20.8%。财政收支基本平衡。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1.3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6.9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1.5%和2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5.3亿元,比年初下降7.6%,剔除不良贷款因素影响,实际比年初增长11.4%。
(六)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2008年,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提高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63元,同比增长15.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8242元,同比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90元,同比增长12.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
(七)城乡消费快速增长,旅游业稳步发展
2008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21亿元,同比增长24.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旅游入境人数26500人次,同比增长3.83%;国内旅游人数202万人次,同比增长6.9%。实现旅游总收入19.03亿元,同比增长11.7%,旅游外汇收入550万美元,同比增长5.52%。
(八)保障能力日益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2008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8万人,同比增长1.4%。二是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平均每人月养老金达到780元,同比增长101.6%。全市征收五项社保费4.4亿元,同比增长2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26.07%,全市8.31万人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实现应保尽保。
三是教育事业加快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7%,初中适龄儿童、青少年入学率达98.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5%,同比提高11.4个百分点。全市参加高考的学生达15736人,同比增加1800人。本科入围人数达3938人,同比增长15.45%,高于全省10%的平均增幅;B线以上入围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大关,达到11049人,同比增长14%,总入围率高达7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四是科技事业取得新突破。至11月底,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134件,专利授权量127件,专利授权量增幅在全省名列前茅。五是卫生事业成效显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0%覆盖全市乡镇和行政村,参合率达到99.1%。2008年全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总发病率为165.89/10万,低于省要求控制在200/10万以下的水平。人口计生政策全面落实,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16‰,完成省下达的人口计划。六是文化、广电、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成功举办汕尾市建市20周年《魅力新汕尾》大型文艺晚会和举办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大巡游活动,并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全市共建成5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 80个社区(居委)文化室,78个行政村文化室,32个文化广场,22家农家书屋。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进展,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亚运会汕尾赛区和2009年首届市运会筹备工作稳步推进。
过去的一年,我市经济社会虽然取得较好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经济总量偏小,砍尾任务繁重。二是新增大的工业项目不多,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生产能力不够强劲。三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贸加工出口企业生产订单相对减少,影响我市外贸出口。四是我市尚未建立融资担保机构,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五是重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征地拆迁难的问题还没有全面解决。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紧加以解决。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展望
2009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21%,第三产业增长15%;农业总产值增长6%;工业总产值增长28%,工业增加值增长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确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外贸出口总值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5‰以内;万元GDP能耗控制在0.5295吨标准煤以内。为了实现今年的发展目标,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一要跟踪国家和省审批我市上报的电力能源项目。争取汕尾电厂一期3、4号机组工程项目尽快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开工建设。争取陆丰核电、华润海丰电厂尽快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开展前期工作。促使电力能源项目早日建成、早日发挥效益。二要强势推进市重点项目建设。2009年确定市重点建设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687.9亿元,累计已投资18.82亿元。本年度计划投资67.3亿元;预备项目8个,计划投资103.5亿元。三要做好在建项目和已争取到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专项资金补助的项目组织实施和检查督促。认真履行属地管理责任,积极主动做好协调服务和检查督促工作,切实帮助项目单位理妥征地拆迁工作,营造良好建设环境,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发挥效益。
(二)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要以改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防灾减灾工程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力争今年底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公路改造任务;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发展农村沼气,扶持规模化种养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二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建设粮食、蔬菜、水果、花卉、茶叶、禽畜、林业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和远洋捕捞,不断扩大罗非鱼、对虾、牡蛎、鲍鱼等养殖基地以及海上网箱养殖基地。三要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业标准化、农村商品市场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名、优、特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做大做强我市农业经济。
(三)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一要着力打造临港工业基地。重点推进汕尾电厂一期3、4号机组、陆丰核电站、华润海丰电厂建设,做大做强电力能源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信利TFT新生产线、德昌电子扩建项目建设,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海丰华城能源有限公司石化加工储运项目为依托,积极主动承接大珠三角地区石油化工下游产品的产业转移,打造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二要提升壮大传统工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优势产业集群。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纺织服装、食品制造、金银珠宝首饰加工和圣诞工艺品等支柱产业。三要进一步整合园区资源。充分发挥红海湾、星都、东海、海丰等四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的集聚带动作用。抓住全省正在大力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机遇,抓紧抓好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区首期4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省级示范性园区。四要大力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工业企业,重点扶持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对获得名牌名标企业要兑现优惠政策,及时给予奖励。同时,要切实帮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速成长。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一要引导发展我市现代服务业。完善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引导和规范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先发展为工业配套的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二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打响特色旅游品牌,重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带,着力打造革命史迹红色旅游品牌,百里海洋文化长廊蓝色旅游品牌,山地生态绿色旅游品牌,宗教文化古色旅游品牌。三要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建立依港依路的综合运输网络,打通连接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和周边城市的现代物流快速通道。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在汕尾开展连锁经营或合作经营,重点规划建设市区新水产品批发市场,配套完善农副产品、金银珠宝首饰品、服装布料等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促使市区逐步形成商品展示订货中心、批发采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商品配送中心。四要规范发展房地产市场。科学调控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量,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规范房地产开发和交易市场管理,推广绿色节能建筑,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外经贸持续发展。一要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要进一步加快行政审批改革,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提高各级政府办事效率,塑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二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大力引进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产业中下游产品项目,推进“产业招商”。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产或引进合作伙伴,推进“以商招商”。积极推进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园区配套设施的建设,整合提升经济开发区,推进“园区招商”。三要扶持外贸出口企业。要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扶持外贸出口企业优惠政策,同时要切实帮助外贸出口企业解决生产经营碰到的问题,促使外贸出口企业保持正常生产经营。四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和贸易方式结构,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出口,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融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和国际采购体系。五要积极发挥进口作用,增加紧缺原材料以及专利技术、高技术产品和设备的进口,在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促进外贸进出口平衡发展。
(六)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要积极推进节能降耗。认真执行国家、省制定的行业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标准,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二要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今年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0%。加快建设市、县、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确保今年全市垃圾处理率达到25%。三要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严格执行国家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产业政策,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把好项目核准、审批节能审查关,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七)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要实施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建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流动、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不断优化我市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二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改造,努力消除全市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工程建设,逐步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待遇问题。三要加快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大对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投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四要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人口计生政策,完成省下达的人口计划。
(八)着力改善民计民生,努力构建和谐汕尾。一要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积极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城镇职工特别是低收入职工收入水平。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制度,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等标准。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效益。二要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继续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2009年计划培训劳动力1.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8万人。三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扩大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办法,逐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切实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四要突出抓好平安建设,大力推进平安工程,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继续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维护社会稳定。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