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十一章 中山

信息来源:综合处 时间:2010-04-12 09:52:00
字体: [大] [中] [小]

关于报送《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的函

省发展改革委:

     按照《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征稿通知》要求,我局就本市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2009年展望组写了《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现予以报送(见附件)。

    附件:《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

               二○○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附件:

  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

  一、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1408.5亿元,增长10.5%;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56106元,增长10.1%;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3.1:60.8:36.1调整为2008年的3.1:60.4:36.5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1亿元,增长1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6.5%,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58.1亿元,增长10.8%。热电联产、电机节能等一批重点节能项目如期实施,全市单位GDP能耗0.67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9%

  (二)产业结构继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全市工业总产值4091亿元,增长11.2%;工业增加值811.9亿元,增长10.1%。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1338亿元,增长21.8%;五大支柱产业产值1944.5亿元,增长11.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占工业比重30.5%24.5%,较上年提高0.51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引入中船制造基地、立信染整机械、广船船舶、中机装备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项目。新增港口游戏游艺、阜沙卫浴两大产业基地,全市国家级产业基地达26个。

  服务业增加值513.6亿元,增长12.7%,金融、保险、文化、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居民服务等提速发展,占服务业比重达54.9%。中心商务区和特色服务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小榄、东区、火炬区中心商务区分别新进驻企业43家、12家和5家。火炬开发区中心商务平台、东区建纶国际商务中心、市保税物流中心、国家健康医药基地自主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4个服务业重大项目纳入省新十项工程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建3家省级、2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全市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37家、民营科技企业164家。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建立了光电信息实验室和应用软件研发实验室,市家电创新中心成功引入德国莱茵公司、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服务机构,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三)投资、出口、消费同步拉动,经济运行更加稳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5.1亿元,增长11.5%59个重点建设年度项目完成投资81.3亿元,圆满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古神公路、嘉明电厂扩建二期首台机组、220千伏宝山和菊城输变电站等项目建成使用,明阳电气新建风力发电机组产业化制造、天乙铜材综合加工项目部分进入量产阶段,新岐江公路、福源路、广珠西线高速二期、500千伏桂山输变电工程、中顺大围达标加固工程、市保税物流中心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启动小榄快线、番中大桥、纵一线、大南路、黄圃港等项目前期工作。

  外贸出口总值预计187亿美元,增长8.1%,对欧盟和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超过20%。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均保持增长,占全市出口比重达84%。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61宗,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增长13.4%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9亿元,增长20.5%。其中,城区、农村市场分别增长20%21%。由于受国内雨雪冰冻、地震灾害以及国际市场能源、粮食价格波动影响,2008年全市物价总水平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升幅5.6%

  (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更加繁荣。

  农业总产值76.3亿元,增长3.6%;市财政每年投入25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产品开发、基地建设、技术改造等项目;投入3000万支持26个经济欠发达村建设,给予每村30亩工业用地指标、允许镇区共建工业园区物业出租等政策扶持,67%欠发达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超100万元。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市财政投入近6000万元用于农路硬底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程,共建成250公里水泥主干农路、3319.8亩标准农田,整治改造农田2698亩。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蓬勃开展,小榄、黄圃、板芙3个示范镇和黄圃镇马安村等8个示范村居的新农村建设成效突出。

  (五)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10%。全年城镇社会保险参保460万人次,增长9.5%。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53万人,参加住院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达90万人,新增发放130万张社会保障卡。全年新增就业岗位7.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1%。切实保障低收入家庭生活,共动用价格调节基金813万元对低收入家庭进行价格补贴。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更加和谐。

  一是教育强市成绩斐然,2008年市直属学校各项建设总投资15亿元,学校布局调整和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快,五桂山职教园区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中山中专和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校区首期竣工。二是公共卫生体系日臻健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50间,第二人民医院、博爱医院儿科大楼竣工等工程进展顺利。三是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20个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及小榄镇等7个污水处理厂已建成使用,全市日污水处理能力42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18个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个镇获得广东省生态示范镇,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8.4%19%四是文化名城建设全面推进,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成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坦洲首饰文化产业和小榄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二、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2009年中山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工业总产值增长11%,工业增加值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出口总值增长6%,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升幅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6%。为实现上述目标,2009年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工业、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市委市政府2009年的中心工作,落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二项措施,加速构建先进制造业规模壮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国家和省九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启动编制为契机,积极打造珠三角西岸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船舶制造、港口机械等重型装备制造业,优化发展风力发电、汽车配件、输配电设备等精密装备制造业。二是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夯实家电、灯饰、五金、服装、家具等传统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建立和推广中山特色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平台三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高端化迈进。立足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先发展微电子、芯片、LCD视频、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四是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抓好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的开发建设,形成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五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支持中国中山(港口)游戏游艺产业基地、中国中山(阜沙)卫浴产业基地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努力把中山打造成珠三角西岸重要的服务业基地。一是抓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采取市镇(区)共建模式,加快西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石岐区火炬计划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基地、东区金融商务服务区建设,支持小榄、火炬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推进凤鸣路、富华道、益华、大信四大商圈改造。二是抓好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加快金融业发展,继续引驻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争取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壮大物流业,发展东部、中部、西北部和南部四大组团物流集聚区,做强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现代信息服务业示范园区,加快信息增值服务、数字内容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重点领域发展。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温泉片区、南朗片区等6大旅游板块建设,全力打造孙中山故里、詹园两个国家级5A级景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鼓励中心商务区、特色商圈内商业商务地产发展,激活二手房市场。三是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逐步实现服务业用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与工业同价,启动全市服务业品牌创争活动,推进物流、旅游等服务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加快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搭建与广深、港澳服务业外包合作平台。

  (二)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增强投资拉动力度。

  2009年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88项,总投资750.49亿元,其中年度建设项目72项,前期项目16项,年度计划投资90.87亿元。围绕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对重大项目立项、建设、验收环节实施削繁从简、定期跟踪、考核进度,确保所有重点项目梯度、有序推进。一是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强化对项目概算、可行性研究等前期资料的审查,落实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和重点项目协调管理制度,努力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征地、拆迁等瓶颈问题。二是重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全市干线路网规划,突出抓好新岐江公路、广珠中线一期(福源路)、S364十水线等续建项目,尽早启动中顺快线等新开工项目。三是完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嘉明电厂扩建二期后续工程等骨干电源建设,推进220千伏和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四是加大城建环保建设力度。争取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一期、中顺大围达标加固、穗西水厂等项目年内竣工。五是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加快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广机海事重工、广船船舶、黄圃广重铸轧钢、立信染整机械等项目建设。六是加快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完成中山纪念中学扩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三期、新中医院等项目,加快市高级技工学校黄圃校区、新社会福利院、东南门市场改造等续建项目建设。

  (三)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确保对外贸易平稳发展。

  继续鼓励企业扩大出口,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确保对外贸易平稳增长。一是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和大型出口企业经营绩效奖励。二是改善出口市场结构。支持企业联合开发东盟、南美、非洲、中东、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三是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提升高新技术和机电类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引导企业申报中国名牌出口商品广东省出口名牌产品四是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发挥大通关联席会议作用,加快通关与监管模式改革,推进政银、银贸、银企合作,支持出口信用保险,降低企业出口风险。五是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简化加工贸易内销审批程序,鼓励企业拓展内销市场,树立内销品牌。六是提高招商与展会质量。办好“3·28”招商经贸洽谈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推介会,提高灯博会、电展会、服博会、食洽会等专业展会知名度。

  (四)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启动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以规划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为目标,积极统筹城乡发展。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化农田示范区和农产品加工流通设施,重点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及精深加工业,支持古神公路沿线花木产业发展。二是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鼓励农民参与规模化经营,实施农业生产小额贷款贴息,实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6%三是创新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收益分配制度。稳步推进村改居和城中村改造,建设农民居住小区。四是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改革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

  (五)建设创新型中山,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全面建设创新型中山。一是找准突破口大胆先行先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启动实施为契机,结合中山实际及早谋划一批改革试点项目,找准突破口争取先行先试。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新一轮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三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省创新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提高行政效率改革试点工作,完善行政服务在线系统的运行保障机制,加快重大项目协同办公系统建设四是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在交通、社会事业等领域重点引入BT(建设-移交)BOT(建设-运营-移交)、项目代建制、PPP(公私合作)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建设中山市产权交易中心,支持优质企业上市五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健全社区、村()服务管理机构,制定政府服务外包目录,探索社会组织承担政府部分公共服务职能的新路子。六是实施科技服务和创新载体建设计划。打造组团内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快省部产学研示范区建设。七是实施科技强企计划。制订鼓励创新的激励政策,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订工作。

  (六)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加快宜居中山建设。

  继续加强节能排减工作,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宜居城市。一是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实施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加快建设三角、黄圃热电联产项目。二是加快镇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启动市固体废物综合处理中心建设,抓好泥石场复绿、湿地保护、红树林种植和森林改造,提高生态城市建设水平。三是切实改善居民出行条件,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公交IC卡自动缴费系统,优化公交网络及站场配置,实现与广珠城际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四是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继续实施八大文化工程,打造中山品牌文化产业和提升特色产业文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七)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福祉。

  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扩容促优工程,加快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成本经费共担办法,优化配置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加大社会保障财政补贴力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全面铺开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基本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四是确保各类保障性住房供应。拓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供给渠道,健全保障+市场模式的住房供应体系。五是扶持公益性文体事业。启动市新图书馆、139文化街区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村镇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

  (八)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组织,完善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工作机制,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完善和落实人口计生工作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完善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二是开展同是中山建设者流动务工人员百佳评选活动,探索推行外来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办法,吸引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落户中山。三是健全社区管理服务体系,优化城市道路交通和市容环境管理,完善城乡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网络系统。四是进一步完善全市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和应急机制,确保粮食安全。五是大力整顿和规范价费秩序,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稳妥推进价格改革,理顺民生和重要资源价格关系。六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医疗卫生等专项整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防灾救灾预防和应急机制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