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十二章 江门

信息来源:综合处 时间:2010-04-12 09:51:00
字体: [大] [中] [小]

江门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08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80.6亿元,增长10.8%,人均GDP超过3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4.7亿元,增长19.6%。三次产业比例演进为8.157.634.3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

  机电、纺织服装、食品、电子信息、建材和造纸等六大支柱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85.9亿元,同比增长24.7%,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4.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四大百亿工程”取得新成效,全市有8个镇(街)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4个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超300亿元。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全市旅游总收入达90.6亿元,增长30.2%。顺利推广江澳“世界文化遗产两日游”线路,为打响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品牌打下基础。金融环境进一步改善,成功设立交通银行江门分行和恩平汇丰村镇银行,市场融资途径得到拓展,企业上市辅导有序展开。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市本级安排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1.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总数达到201家。全市专利授权量连续三年保持在20%以上的增幅。国家信息化示范城市建设上新台阶,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77.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新增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个省级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16个省市级工程中心和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名牌产品、9个省著名商标。组织实施产学研项目50项、省市级科技项目300多项,全市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发展到101家。

  (二)重点项目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全面加大项目投资建设力度,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6.7亿元,增长19.2%,增幅创近5年新高。2008年新增中央投资1000亿元计划中争取到10345万元,为全省各地级市之冠。完成市区公共交通总体规划,开平大道主车道工程、崖门5000吨级出海航道疏浚工程、劳龙虎水道整治工程相继完成,新会汽车客运站建成投入使用。珠三角城际轻轨、佛开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新会天马港二期万吨级泊位工程进展顺利。江肇高速公路、崖门水道5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广珠铁路江门段开工建设。江罗、江新、中开高速公路和西部沿海铁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台山核电、台山电厂二期工程、双水电厂扩建工程和川岛风电首期工程进展顺利,500千伏五邑输变电工程、市区管道燃气项目首期工程已正式动工。

  (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镇级经济实力得到增强

  克服强台风、冰冻雨雪灾害等因素影响,实现农业总产值190.3亿元,增长1.1%。成功举办首届农业博览会,签订农业合作项目112个,总投资额达31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新增1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共32万多户,比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稳步推进,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全面实现。完成了58条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4条村被确定为省级村庄整治试点村。镇级经济发展较快,全年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5亿元,增长26.6%,增幅比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高7个百分点。全市79个镇(街)财政收入全面增长,其中,超亿元的镇(街)有6个,超千万元的镇(街)有61个。

  (四)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

  内外源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3.4亿元,增长21.1%,占全市工业增加值34.9%,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4.8个百分点。成功组织2008年粤港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会、粤港-欧洲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等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了艾默生精密空调、南洋化工等大项目。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2亿美元,增长1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1个百分点。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31.6亿美元,增长7%,其中出口96.7亿美元,增长11.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全市民营企业出口28.5亿美元,增长22.8%,比全市出口增幅高11.6个百分点。在巩固传统欧美出口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俄罗斯、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

  (五)节能减排和集约用地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2%,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化学需氧量下降3.5%。完成减排工程81项,否决、劝退高能耗、重污染类规模以上项目17个、投资总额约2亿元。全年共清理闲置土地4.6万亩,工业项目土地投资强度比上年提高37.7%。新建成污水处理厂4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0%以上。市区空气质量日报优良率96.7%,森林覆盖率41.4%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惠民工程喜结成果

  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建设教育强市步伐加快,新创建教育强区2个、教育强镇(街)10个、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7所。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47万名学生受惠;全面落实城镇、农村困难家庭学生扶困助学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1.9万名学生受惠。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新增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恩平歇马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蓬江区棠下良溪村被认定为广东省古村落,市新青少年宫一期投入使用,5个县级文化馆成为国家一级馆。卫生事业有新发展,逐步建立双向转诊运行机制,实现诊治信息互联互通。中医药名市建设取得新成效,五邑中医院成为广东省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单位。全年有57条村庄成功创建省、市级卫生村。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96元,增长13.5%,增幅创近13年来新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794元,增长11.3%,增幅创近10年来新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58.16亿元,比年初增长19%。扩大内需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9.3亿元,增长19.5%,增幅创近11年来新高。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新增就业岗位5.3万个,安置城镇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超过4.8万人。“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取得新成果,全市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8万人。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申请参保人数达46.8万人,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03.9%。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3%,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群众生活得到进一步保障,市区城镇低保标准由280元提高到310元,农村低保标准相应提高。全年建成廉租房449套,经济适用房102套,新增廉租房保障户数685户,保障范围从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意见

  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更好地发挥预期目标的导向作用,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2009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初步计划如下:

  生产总值增长10.5%;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4%;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6%和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做好2009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紧抓《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机遇,把“三促进一保持”作为抓发展的工作重点,着力落实中央、省扩大内需政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住《纲要》实施重大机遇,推动我市新一轮改革发展

  紧抓《纲要》实施有利契机,用足用好有关支持我市发展的政策,努力建设成为广东重点发展区的排头兵,珠三角生态型宜居典范城市,电力能源、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名城。结合《纲要》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做好“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

  (二)着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扩大投资需求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全年投资283亿元建设137项市重点项目。紧抓中央、省扩大内需政策契机,积极争取更多项目列入新增中央投资计划。争取国家和省批准一批项目。积极争取省加快广珠轻轨江门线延伸至开平、台山,推进广州-佛山-顺德-江门快速干线和广佛江珠轻轨前期工作,推进崖门水道和崖门出海航道全潮1万吨、乘潮3万吨项目的审批与实施,推进临港工业企业专用码头动工建设。

  提前开工建设一批项目。以提前实施已规划项目为重点,围绕省实施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要求,积极配合做好广东西部沿海铁路、广州南沙疏港铁路建设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具备建设条件。积极推进雁山互通立交、礼东大桥等项目建设;加快江顺大桥、西环路隧道、鹤南西江大桥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动工建设。

  提早建成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广珠城际、广珠铁路,广江、中开等高速公路建设,争取项目建设进度年内有新突破。加快国、省、县道以及农村公路改造步伐,加大力度推进省道麻阳线、高铜线、金牛头大桥、大洞大桥、龙马大桥、连腰大桥等项目,全面完成东海路至南环路延伸线、江珠高速睦洲互通建设工程。大力推进能源基地建设。推进台山核电、台山电厂二期、新会双水发电厂热电联供机组、川岛风电等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新会港二期工程建设。

  积极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积极配合做好与港珠澳大桥的规划衔接工作,确保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我市城市交通道路网与临近市共同形成现代化交通网络,全力策动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台山深水港的规划建设,发挥其在我省已形成的三大海洋经济区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市临海工业、海洋运输装备制造业及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

  以滨江新区建设为着力点,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全年市级安排7亿元,重点建设启动区、区内路网及向外连接通道,抓好启动区的征地工作,积极推进天沙河景观带规划建设工作,加快搭起新区建设的框架。大力推进天沙河引水增流工程和迎宾路市民广场建设,加快建设蓬江区迎宾路中央商务区,大力推进核心城区“退二进三”战略。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船舶、摩托车及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业。尽快制定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大长江、南洋船舶、科杰机械自动化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培育一批较具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骨干企业,全力支持摩托车国家级检测中心和中国汽车零部件江门产业基地建设。以市高新区为核心,争取省市共建绿色(半导体)光源产业基地。高标准、高起点抓好崖门口石化产业基地的规划编制与建设工作,实施银洲湖与广海湾区域江海联动开发。加强与特大型石化企业的密切联系,争取引进一批大项目支撑石化产业集聚。

  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市级投入7380万元技改专项资金,推动35家以上传统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发挥银洲湖纸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有选择性地引进资本、技术雄厚的大型纸业项目,扶持维达纸业、甘化等大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以新会李锦记、开平味事达、开平广合、鹤山东古调味等企业为龙头,建设亚洲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实施“大纺织”生产格局,积极推动纺织服装业向服装(成衣)制造延伸。

  加快产业载体建设。着力推进市高新区、江沙工业走廊等七大核心园区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政策优惠,工业用地指标、环境容量指标,优先安排给核心工业园区。力争把开平翠山湖、恩平米仓产业转移园区建成省级示范产业转移园区。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广珠铁路鹤山站建设为依托,抓紧编制现代物流中心规划;完善大昌慎昌物流工业园,加快华鸿物流中心、五邑机电五金专业市场的建设;以“缤果”等为代表的原创动漫品牌为依托,加快动漫影视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努力构建珠三角西部创意设计中心。加快恩平盛林生态园、银湖湾游艇休闲度假区等旅游项目建设,继续深化与港澳及周边省区的旅游合作,保持旅游业强势增长。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恩平市村镇银行做大做强,做好市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

  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全年安排环保重点项目投资12亿元,市级投入4亿元,重点推进文昌沙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江海污水处理厂首期以及全市14个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江门市旗杆石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鹤山市马山生活垃圾填埋场首期工程建设。抓好公交行业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工作。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改革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业产业。探索成立农业担保机构,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抓好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建设,争取全年实现农业镇、50%以上行政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信息直通车“村村通”。全年安排水利投资资金5亿元,重点建设蓬江区、江海区城市防洪工程,银洲湖海堤达标加固工程、江新联围除险加固项目等水利工程。

  (五)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抓好以连锁店为主导的城市商业网点建设,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抓好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主导的农村商业网点建设,改善农村购物环境。

  贯彻落实各种强农惠农政策,鼓励发展“三高”农业和规模经营,增加农业经营收入;加快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继续推进“异地发展”和经济发展“结对子”活动。逐步提高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收入水平,切实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个相当”。扩大消费需求。积极拓展消费领域,培育发展汽车、文化、保健等消费热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

  (六)加大体制创新力度,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开展试点,探索在我市部分行业、重点企业、区域试行投资事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抓好蓬江、江海公安分局管理体制下放的各项工作。抓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合做好省直管县试点工作。

  突出抓好重点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城建集团本部业务与水务集团的有机整合、甘化股份公司产业升级等。按照“抓重点、带面上”的原则,继续抓好劣势国有企业退出。推进省七建集团公司、市江山建材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改制项目进程。抓好政策性破产和民事破产的扫尾工作。重点跟进市电池厂政策性破产后的资产处置工作和江门造纸厂职工安置收尾工作。大力扶持科恒、江粉磁材、量子高科等企业上市。

  (七)大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纵向推进“千企扶千村”重大举措,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免费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好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落实建立市人才创业资助资金,资助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网。扩大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面,深入推进农村人口全覆盖的农村合作医疗,争取实现新农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市五保户及特困户人员100%参加合作医疗等目标。加快出台蓬江、江海两区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办法,适当降低缴费标准。适时适当提高养老保险待遇,全面完成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年限核定及建帐工作,完成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清理工作。推进江南新村等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工程建设。

  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创建2个教育强市(县)、21个教育强镇(),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民办教育,尽快建成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抓好中医药学校建设。全年安排医疗卫生重点建设项目3亿元,抓好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和镇卫生院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重点抓好妇幼保健院新院、五邑中医院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基地、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江海区协和医院建设。深入开展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创建活动。开展体育中心项目前期研究工作。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