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十四章 阳江

信息来源:综合处 时间:2010-04-12 09:47:00
字体: [大] [中] [小]

阳江市2008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008年,预计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36亿元,增长26.1%

  (一)工业平稳较快发展。200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达到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全年工业经济运行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支撑作用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5.9亿元,增长19.6%。其中嘉吉粮油、谊林海达、凌霄电机等前50名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7.4%。二是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取得新突破。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获得省财政5亿元专项资金。三是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阳江核电站核准动工,阳西电厂建设提速,蝶岭输变电站投产,阳江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前期建设扎实推进。四是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扎实落实。全年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完成年度降耗减排目标。

  (二)农业保持稳产稳收。2008年,我市在遭受强台风“黑格比”重创的情况下,农、林、牧、渔业仍有新的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190.5亿元,增长3%。一是粮食生产保持上年水平。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7.9万亩,粮食总产量69.9万吨。二是南药、蚕桑、花卉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其中,南药种植面积18.4万亩,产值5.2亿元。三是林、牧、渔业稳定发展。全市造林面积11.1万亩,畜牧业总产值40.7亿元,渔业总产值66.6亿元。四是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工程、风灾全倒户重建工程、水上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等扎实推进。

  (三)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支撑拉动作用增强。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65.6亿元,增长19.6%。全年接待游客56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亿,分别增长5.1%7.1%。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达到75.3万平方米和18.5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391.9亿元和158.4亿元,比年初增长24.2%16.8%。在全市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的积极拉动下,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72.9亿元,增长12.9%,拉动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

  (四)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0.8亿元,增长26.8%。一是阳江核电站、阳西电厂等重点建设项目拉动作用突出。全市21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分之一。二是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市区东风路等道路改造、S113线阳春南段二期、阳江港疏港大道等一批项目建成使用,云阳高速公路阳阳段、开阳高速阳江立交及连接线、城南新区开发、“一河两岸”整治、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项目全力推进。全市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城市面貌呈现新气象。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健康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1.2亿元,增长23.3%

  (五)外经贸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完成11.3亿美元,增长6.2%;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45亿美元,增长10.8%2008年在国际市场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我市积极主动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创新招商方式,派出了8个小分队到珠三角地区开展驻点招商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阳江)国际五金刀剪博览会等经贸交流活动,全市外贸出口及利用外资均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长。

  (六)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民生得到有效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市参加社会保险人数83.8万人次,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39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组建了国家五金刀剪及日用工具检测中心和五金刀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创建了国家火炬计划新型功能刀剪材料设计制造基地,新增了中国驰名商标3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改扩建中小学121所,异地新建学校15所,市技工学校通过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评估。文化事业取得新成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进展顺利,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投入使用。旅游业持续发展。我市荣获“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最具特色旅游目的地”等称号。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1%,市第三人民医院等4所医院改造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阳春市中医院创建为广东省中医名院。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好转,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我市指标以内;农业总产值增长4%;工业总产值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外贸出口总额有所增长;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为实现以上目标,2009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力度

  扎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2009年全市安排重点建设项目24项,年度计划投资83.8亿元,比上年增加25.8亿元。2009年重点项目建设关键是要抓好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明确部门职责、项目责任人和时间进度要求,千方百计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阳西电厂首期工程等项目如期投产,阳江核电、云阳高速公路阳阳段等续建、新开工项目按计划如期实施。

  切实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建设。抓住国家扩大投资和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机遇,加大我市基础设施、改善民生、农业农村、节能环保等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着力抓好抽水蓄能电站、沿海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云阳高速罗定至阳春段、十里银滩综合开发等项目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国家和省批准立项一批、提前开工建设一批、积极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增强我市经济发展的后劲。

  (二)大力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促进工业提速增效

  以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为载体,安排用好省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增强园区产业集聚和配套服务能力。重点扶持嘉吉粮油二期、龙尚鞋业等一批项目尽快投产达产。抓好阳西船舶修造基地、高新区热电项目等一批项目的跟踪落实。扶持帮助我市重点企业稳定生产、做大做强,鼓励传统骨干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吸引和支持中央、省属企业到我市投资发展。以电力能源工业和传统产业为基础,以临港工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导向,积极谋划创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完善担保体系,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税费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三)强化招商引资措施,保持外经贸稳定增长

  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落实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调动和发挥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推行驻点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完善招商网络建设。进一步优化政务、营商和人居环境,主动承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加大对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的招商力度,努力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到我市投资落户。

  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利用好国家扶持出口的优惠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产品和出口市场结构,加强具有比较出口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积极推进创建“阳江刀剪”国际出口区域品牌等工作,培育更多出口品牌企业和龙头产品。加强“阳江港大通关服务中心”建设,提高产品出口通关效率。

  (四)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完善多元化的征地补偿办法。全面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岗侨管理区改革。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园艺等新兴产业。加快现代渔业、畜牧业和林业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培养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闸坡和东平两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落实好中央、省、市种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努力稳定农产品价格。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经营活动。大力加大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和转产渔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非农收入。

  积极推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现代农田、病险水库和江海堤围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薄弱卫生院及农村泥砖房改造等工作。全面开工建设全市万亩以上海堤,确保全市17宗防灾减灾工程在2010年前全面完成。

  (五)狠抓城市规划建设,努力提升宜居水平

  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积极配合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争取更多的国土空间划入重点开发区域。组织修编好城乡及城市分区规划,重点抓好西部产业带(高新区)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三江岛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心城区城市风貌和绿色城市区规划、城市公园绿线规划、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

  积极统筹城乡建设。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通过市场机制加快城市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重点加快二环南路、东门南路、新江东路等市区道路建设,确保年内竣工通车。全面铺开“一河两岸”改造等市政工程建设。推动白沙至程村、阳西县城至丰头港公路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土地储备制度,清理闲置土地,增强政府对土地资源的调控能力。扎实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活动,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引导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加快发展旅游业。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馆为契机,扩大“南海Ⅰ号”品牌效应,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度假胜地。加快凯悦大酒店等10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争取在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加强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宣传促销全面提升我市旅游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抓好阳江港物流区、五金刀剪商贸城以及水产品、水果蔬菜、中药材等批发市场规划建设。大力发展城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鼓励城市大型购物中心建设,增加城乡商业网点。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活跃农村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具有阳江特色的餐饮服务业。

  努力扩大城乡消费需求。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多元化增长。积极开拓城乡及国内市场,引导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继续培育住房、旅游、汽车、文化、体育、休闲等消费热点,积极实施家电、汽车下乡工程,推动城乡消费持续有效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网络覆盖率,推进电信增值服务,扩大居民信息服务消费。全面实施有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农村信息化建设。

  (七)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继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市、县、镇三级机构改革以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行大部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进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压减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积极推行窗口审批、网上审批,继续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加快国企改革,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力争用23年时间完成国企改革任务。大力支持金融、电信、石化、烟草等中央、省驻阳江单位和企业的发展。大力推行BOT、项目代建制、收费质押等新型项目融资和组织方式,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领域通过特许经营、公开招标等方式委托企业经营管理。研究整合园区、土地和物业资源,争取银信资金对我市经济建设的支持。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大中型企业创建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加快国家刀剪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五金刀剪先进制造业基地、专业镇科技服务体系等建设,加强对共性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和应用推广。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提高我市自主研发技术和产品的比重,实现“阳江制造”向“阳江创造”转变。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积极促进和扩大就业。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加强就业引导,解决好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等的就业。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扩大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珠三角转移就业。全年计划培训劳动力4.5万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万人。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职工生育保险、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全面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事业。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抓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化建设,全面解决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大力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扩建10所普通高中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大专院校、技工学校建设,扩大珠三角地区院校面向我市的招生规模。

  加强节能减排节地和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积极推广节能减排生产工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漠阳江综合整治,以及各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建设。加快岗列那格五金电镀城搬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约束和激励机制。

  全面发展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完善各级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精神病院等卫生重点工程建设,改造10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中医药振兴计划,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落实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加强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建设,推动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