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十七章 肇庆

信息来源:综合处 时间:2010-04-12 09:38:00
字体: [大] [中] [小]

  肇庆市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2009年展望

  一、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8年肇庆市生产总值达到715.85亿元,增长14.2%,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1%;第二产业增长24.1%;第三产业增长11.4%。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5 34 42.5优化为22.7 : 36.7 : 40.6。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3.56亿元,增长33.03%,高要市、四会市财政综合增长率分居全省67个县(市)第一位和第二位,封开县由前年的全省倒数第一跃升至第八位。

  (一)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园区经济不断壮大

  全市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061.9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63.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7%3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6.43亿元,同比增长30.4%,增幅在全省地级市中排名第三位。肇庆高新区继续超常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分别增长52.7%58%66.2%102.9%,现代工业城初现规模。

  (二)“双转移”工作成效明显,外向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

  中山(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成功竞得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获得了5亿元的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顺德龙江(德庆)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山大涌(怀集) 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企业分别达到18家和32家。成功举办第六届“肇庆金秋”经贸洽谈活动和肇庆—东莞实施“双转移”战略经贸合作交流会。全市实际吸收外资8.58亿美元,增长10.8%,外贸出口24.33亿美元,增长12%

  (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

  2008年列入省年度重点项目计划11项,列入省新十项工程项目计划12项。全市安排重点项目85项,年度投资计划96.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93.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6.86%。在重大项目带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广肇城际快速轨道已进入初设阶段,计划20098月动工。途径我市的贵广、南广铁路项目已开工建设。

  (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全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55.02亿元,同比增长5.2%比年计划高出0.2个百分点。全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304万亩,粮食总产量111.5万吨,完成省下达的粮食考评任务。全市完成造林作业面积50.23万亩,较好地完成年度任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72元,增长9.1%

  (五)第三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旅游业持续畅旺,全市旅游总收入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房地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房地产完成投资54.32亿元,同比增长15.1%。商贸流通日益兴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81亿元,同比增长18.8%。港口物流经济发展加快,完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6.42万个标箱,同比增长39.2%。金融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2.79亿元,比年初增长17.5%。有效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全年CPI上涨5.3%。人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2元,比上年增长11.1%

  (六)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有效推进

  积极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均衡发展、便民廉医、全民安居、生产生活环境改造”五大民生工程。全市实施各类技能培训5.7万人次,新增就业人数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8 %。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7.5万个,高中阶段学位1.58万个,职教学位8400个。常住人口参合率达99.57%,新建成规范化村卫生站1015个,创建618条省卫生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988套,廉租住房564套,三个县试点农村泥砖房改造。基本解决9.13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00.93%

  科技强市战略有新成绩。新建工程省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家,省级农业示范基地1家,新增省民营科技企业9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文化名市建设有新进展。5个单位被列为广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公示,中国砚都(肇庆)端砚文化特色产业集聚园等2个项目列入广东省新十项工程项目。体育事业创新辉煌。冼东妹蝉联奥运金牌,覃小俊首获残奥金牌,我市获得了北京奥运突出贡献单位和“广东省体育贡献奖”。计生工作稳步推进。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4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2‰。生态环保建设有新成效。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2718吨,二氧化硫4543,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左右。

  (七)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机制体制创新卓有成效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了第三轮(第二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许可事项42项。制定《肇庆市政府投资市属非经营性项目代建管理办法》,政府投资代建制工作顺利推进。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组风华集团,基本完成国有经济阶段性整合和中小企业改革工作。深入开展金融体制改革。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成“肇庆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新增保险机构4家,保费收入超15亿元,同比增长80%

  但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日益明显;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比较薄弱,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部分重大项目建设受各种因素制约,未能按计划进度完成。

  二、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9年肇庆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工业增加值增长18.8%;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0.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出口总额增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际吸收外资和合同利用外资有所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涨幅控制在4%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2009年肇庆市将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落实“保增长”政策措施,确保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利用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机遇,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中央、省财政各类专项资金。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支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优化政府服务,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二)认真组织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我市融入珠三角步伐

  围绕《纲要》发展目标,发挥我市区位、资源、交通、环境、产业基础等优势,制定或修编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综合交通运输等专项规划。要重点加快推进交通设施对接,构筑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产业配套对接,打造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对接,早日实现推进与珠三角同城一体化;加快推进经济要素对接,全面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

  (三)加快工业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

  坚持以发展工业为主战场不动摇,继续把大力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一是要加快发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着力培育打造产业集群,打造具有肇庆特色的工业优势产业和先进工业体系。二是要抓好新建工业项目的促建促产工作,推进现有企业的增资扩产和技术创新。大力推动条件成熟的优势企业上市融资,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再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三是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确保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33%。

  (四)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投资拉动增长力度

  一是做好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推进工作。重点抓好广州至肇庆城际快速轨道项目的相关工作,继续做好肇庆煤电厂、肇庆内河核电厂、鼎丰纸业扩产、南广铁路、贵广铁路肇庆段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二是着力谋划创税型、效益型的重大产业项目。以产业为先导,以基地为载体,以集聚发展为方向,重点谋划央企落户广东的重要基地、城际轻轨配套基地、粮食物流基地。

  (五)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坚持实施“三产旺市”战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一是发挥我市人居环境优势,稳定发展房地产业。二是促进商贸流通业繁荣发展,抓好城乡商业网点规划建设。三是抓好旅游景区建设和市场推广,努力建设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四是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经济,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六)认真做好“双转移”工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双转移”战略机遇,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积极吸纳珠三角产业转移,同时加强对港澳台、日本、韩国、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全力打造肇庆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一是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优化招商引资载体。二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发展壮大外源型经济。三是抓好民营经济发展,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加快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农产品的产销衔接,多渠道拓宽农产品销路。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工作,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八)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组织开展第四轮行政审批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度和备案制度,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推进重点企业的改革重组,彻底完成面上中小企业改革。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和特定行业经营市场化运作,提高公共资源市场化运作水平。推进全市收费站整合和实行年票制工作。

  (九)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均衡发展、便民廉医、全民安居、生产生活环境改造”五大民生工程,重点解决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工作,争取今年提前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实现全市农村常住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100%,着力解决农村3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扎实推进科教兴市战略,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视文化、卫生、体育、人口计生工作,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抓好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