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十八章 清远

信息来源:综合处 时间:2010-04-12 09:37:00
字体: [大] [中] [小]

  清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46.6亿元,增长1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6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429.4亿元,增长25.9%,第三产业增加值217.7亿元,增长10.8%。人均GDP突破2万元,增长16.5%。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154.331.5发展到13.357.529.2,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一)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620亿元,增长42.9%。完成增加值389亿元,增长30.8%。其中轻工业完成95.3亿元,增长36.3%,重工业完成294.5亿元,增长29%。民营企业完成165.8亿元,增长31.5%

  (二)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3亿元,增长44.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9亿元,增长86.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04.3亿元,增长35.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82.2亿元,增长50.5%。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5.7亿元,增长78.1%。民营经济完成投资368.6亿元,增长64%。基础设施完成172.3亿元,增长29.9%

  (三)市场贸易保持活跃,物价涨幅逐渐回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6亿元,增长27.3%,高出全省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27.7%,住宿餐饮业增长25%。在国家严控通胀政策作用下,我市物价涨幅逐渐收窄。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4.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升5.2%

  (四)对外经济形势总体良好。全年共引进新项目463个,合同投资金额755.5亿元,同比增长38.9%,其中投资总额超亿元项目114个。新引进项目中,已投产74个,试产46个,在建167个,累计实际投入资金232.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9.68亿美元,增长12.3%,其中出口总额完成13.77亿美元,增长16.1%。全年实际吸收外资5.15亿美元,增长15.4%

  (五)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金融市场稳定。全年来源于清远的财政总收入89.1亿元,增长38.3%,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4亿元,增长3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5.4亿元,增长22.4%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45.1亿元,比上年末增15.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73.9亿元, 21%

  (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到23万人,增加近2万人。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799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4887元,增长14.1%。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6元,增长9.97%。年末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7%。其中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5.5亿元,增长24.7%,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1.2亿元,增长15.7%

  但在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土地、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升,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二是招商引资项目减少,工业投资增速下滑,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三是产业层次较低,抵御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四是资源约束、环境约束、体制约束的矛盾仍然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水平亟待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切实解决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9年清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6%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削减量达到省的要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外贸出口总额有所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8%以内,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下,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内。要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扩大内需,为“保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完成2008118个重点项目中100亿元未完建设工程。新安排今年市重点建设项目161个,总规模2221亿元,当年计划投资430亿元,同比翻一番。积极配合做好列入中央、省财政支持项目和列入省“新十项”建设工程的各项工作。二是着力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围绕产业基础和特色,精心策划,重点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效益好的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缺失项目,力争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突出抓好2008年招商引资755亿元项目合同投资金额的跟踪落实工作。三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交通、能源、水利、农业农村、民生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力度,把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作为投资的重中之重,力争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35%以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四是着力拓宽融资渠道。针对国家、省扩大内需和产业振兴纲要重点,提前做好项目策划申报工作,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建立银企、银政沟通制度,加快落实市政府与中广投、中国银行清远分行签订的合作协议。五是着力拉动消费。加大商贸与旅游、会展联动促销力度,吸引游客、商务人员消费;完善园区商业服务配套,拉动园区消费;提升传统消费行业水平,扶持汽车、房地产、信息等新兴消费行业健康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宣传促销和组织商品下乡活动,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切实落实农村居民购买四种家电财政补贴13%的消费政策,进一步刺激消费。

  (二)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一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建材、有色金属、纺织、食品等传统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聚规模和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机械、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二是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升级。继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支持现有国家级、省级名牌企业、品牌产品做大做强;扶持优质企业争创名牌,上市融资和申报发行债券。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力争创建12个省、市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开拓旅游新品种,深化“开心清远”活动,力争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0亿元人民币。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做大做强金融、商贸和娱乐服务业,提高对服务业发展的带动力;加快发展商务、会展、物流和社区服务业;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要。

  (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一是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加快“水、电、路、气”建设。加快文化、卫生、娱乐休闲设施建设, 加大“三清整治”(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力度,切实改善村容村貌。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路子,加快农业集约化经营步伐。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升产业化水平。着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结合“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建设活动,围绕“五大特色产业带”和“四大基地”,重点抓好家禽、水果等13个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三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开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宜居城市建设。一是强化节能降耗。建立推出机制,坚决淘汰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等落后产能,彻底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装置、生产能力和产品。严格准入条件,认真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准入门槛,在源头上控制能源浪费。推广清洁生产,重点抓好水泥、陶瓷、化工、火电、钢铁、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抓好清城区循环经济基地建设。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积极抓好商贸、建筑、交通节能工作,努力降低全社会能耗水平。二是强化污染减排。加快环保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市区、阳山、连南、连山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督,对水泥、陶瓷等重点行业污染整治,继续抓好固体废旧物拆解小作坊的清理整顿。三是加快宜居城市建设。加大市政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人民路延伸、凤翔南路、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清远站及其配套工程、广州至清远城际轨道交通、中心城区“湖城”工程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配套设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努力争创全国卫生城市,继续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加大城市噪声、水污染等的治理力度,继续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政府机构、行政审批制度、价格、财政等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制,继续完成政府投资项目公示、招投标、代建、后评价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具有竞争优势的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稳步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农村林权改革和土地流转。提高开放水平,加大中央企业、全国百强企业、品牌企业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创税高的高端制造业,注重引进我市主导产业链配套项目,积极引进物流、科技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继续抓好纺织服装等大宗产品出口,提高机械电子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开拓东盟、欧盟、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扩大合作空间。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有针对性地开展投资合作。

  (六)关心民计改善民生,推进和谐清远建设。一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提高“普九”水平,加强高中阶段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深化“创强”工作,创建2-3个省级教育强镇,省、市教育强镇总数超过全市建制镇的30%。支持清远高职院、清远华南工商学院的发展。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二是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优质医疗下乡、进社区,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重大疾病预防和救治。继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三是强化就业工作,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养老保险城乡统筹试点工作。健全城乡低保长效机制。加强农民工的各项保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五是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