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着力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经济运行稳中缓升,转型升级扎实有效,重点改革深入推进,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各项工作任务取得新进展。
一、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1.经济增长企稳缓升。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达57067.92亿元,比上年增长8.2%。经济增速由上半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下半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为54095.38元,增长7.4%。经济增长保持在平稳健康发展区间,实现全年预期目标。
2.物价水平保持稳定。推进蔬菜大棚、冷藏设施、平价商店“三项建设”,新建平价商店2292家。落实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与价格上涨联动机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低于年度调控目标1.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得到有效控制。
3.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28.2亿元,增长13%。12月末,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分别为67077.08亿元和105099.55亿元,分别增长14.4%和14.8%。
4.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活力增强。落实国家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工作。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16项、减免缓征65项。高速公路收费进一步规范,减负明显。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民间投资和私营企业进出口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6、7.0和15.5个百分点。
二、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提高,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1.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初步核算,全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9%、7.6%和9.2%;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48.8∶46.2,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0.9个百分点。
2.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增强。全年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2.1%。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571件,增长15.4%;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2153件,增长21.4%;PCT国际专利受理量9211件,占全国的50.8%。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16家、省级工程中心76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增加到1368家。
3.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增速分别高于服务业整体增速3.7、1.2个百分点。7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7%。
4.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重点支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LED)、生物等产业发展。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5万辆、安装LED路灯超过40万盏。形成新型显示、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通信和半导体照明六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651.41亿元,增长1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1%。
5.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重化产业布局基本形成,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中科炼化、中委炼油、湛江钢铁、一汽大众(南海)、江门南车轨道交通装备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全年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7.9%和23.3%。
6.优势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8.4%,比固定资产投资高2.9个百分点。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三大优势传统产业较快发展。
7.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进展顺利。出台实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决定和配套方案,全面启动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全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12.3%。
三、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1.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396.3万吨,连续四年增产。肉、禽、蛋等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面推进农田水利万宗工程、千宗治洪治涝保安工程、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解决28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完成117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88个小型农田水利示范镇建设任务,启动15个省级水利建设示范县、20个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6个村村通自来水示范县建设。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鉴江供水枢纽和惠来中东部供
3.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建立全国首个省级单位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省财政安排59.09亿元建设468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继续安排8亿元以奖代补资金,引导(市、区)新增27.4万亩田地山坡地补充耕地。
4.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目标顺利完成。成功举办第三届“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全年落实帮扶资金27.52亿元,新增发展经济项目6076个。全省340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3万元以上,37万户贫困家庭、157万贫困人口基本实现稳定脱贫。
四、消费投资平稳增长,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增强
1.市场消费平稳增长。深入推进广货全国行和广货网上行,举办100多场市场开拓及促销活动,签订购销合同超过7000亿元;遴选出41家电商平台、124家网上商场,广货网上销售显著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77.11亿元,增长12%。工业品内销64161.2亿元,增长11.4%,比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增速高4.9个百分点,内销占比达68.8%。
2.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307.53亿元,增长15.5%。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5360亿元,增长20%,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现代产业500强项目顺利推进,完成投资1000亿元。
3.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增强。落实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和“三重”(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目标管理责任制,协调解决征地拆迁、项目融资等难点问题,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全年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16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6%,为年度计划的104.1%。建成广州增城至从化高速公路、梅县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异地新建等44个项目,全年新增高速公路里程310公里,轨道里程213公里,建成电源装机容量600万千瓦。新开工建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等21个项目;获国家批准建设1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3972亿元;获国家批准开展前期工作项目8个,估算总投资约498亿元。
五、外经贸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开放合作取得新成效
1.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9838.2亿美元,增长7.7%,增幅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5741.4亿美元,增长7.9%;进口总额4096.8亿美元,增长7.4%。
2.外贸结构继续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9.3%和12.3%,增速高于鞋类、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韩国、非洲进出口分别增长21.2%和37.7%,增速高于对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服务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
3.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组织认定294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加快推进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转型,2695家来料加工企业实现不停产转型。“委托设计+自主品牌”生产方式出口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比重达54.7%。加工贸易内销力度加大,内销与出口的比例调整为0.7∶1。
4.利用外资质量提升。实际利用外资235亿美元,增长8%。其中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增长10%,占全省实际吸收外资总额的40.1%;合同利用外资349.94亿美元,增长0.9%;投资超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合同额占比达66.2%。世界500强企业新设和增资项目投资总额95.6亿美元。
5.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出台实施支持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指导意见,境外投资新设企业达到833家,中方协议投资额增长49.6%。
6.粤港澳合作继续深化。深入实施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落实CEPA及服务业对港澳扩大开放在广东先行先试政策,编制完成共建优质生活圈和粤港澳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专项规划。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六、粤东西北地区较快增长,区域发展协调性继续增强
1.积极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实施《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清远等地开展规划试点,支持始兴、乳源、蕉岭等县开展生态发展试点。出台《广东省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安排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26个县(市、区)财政补助资金4.5亿元。争取国家给予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11个县(市、区)均衡性转移支付3亿元。
2.粤东西北地区较快发展。全面实施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粤东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粤西参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支持广东原中央苏区地区振兴发展。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2、8.5和2.5个百分点,粤东和粤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4和17.8个百分点。
3.珠三角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
进程加快,三大经济圈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在轨道交通、公交线路、通信资费、水利建设等领域一体化扎实推进,穗莞深、莞惠、佛肇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广珠铁路和广珠城际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