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3)

第三部分 产业经济 第五章 高技术产业

信息来源: 时间:2013-08-07 09:30: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12年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一)整体发展形势
  1.高技术产业保持平稳快速增长。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126.5亿元,增长10.7%,高于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2.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3.3%,比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实现高技术制造业产值24560.4亿元,增长11.6%,占全国的24.1%。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213.8亿美元,增长12.2%,高于全省外贸出口增速4.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为1859.4亿美元,高于全省外贸进口增速5.1个百分点。
  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产值为11244.3亿元,增长14.1%;实现工业增加值2651.4亿元,增长12.0%。其中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5148.0亿元,增长14.9%;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工业产值61.7亿元,增长28.0%;半导体照明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482.9亿元,增长11.5%;生物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670.8亿元,增长23.2%;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884.2亿元,增长13.5%;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339.1亿元,增长6.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027.1亿元,增长7.2%。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示范工程拉动,发光二极管(LED)、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等高端产品产量分别达到553.5亿只、840辆、167辆,分别增长55.7%、345.7%、108.8%。
  3.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23492.3亿元,增长9.7%,占全国总量的27.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531.1亿元,增长10.5%,较全省工业增加值增幅高2.1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14287.3亿元,增长6.6%。现代信息服务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省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224.2亿元,增长23.8%;软件业务出口180.3亿美元,增长17.6%;实现电信业务主营收入1462.6亿元,增长7.7%;3G用户、固定宽带用户分别达到2784.3万户、1903.6万户,分别增长67.8%、15.8%。
  4.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良好。调整认定了省战略性新兴产业100强项目,项目总投资2015亿元,占现代产业500强总投资的17.1%。深圳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项目已建成达产,全年销售液晶面板超过1000万片;广州LGD8.5代液晶面板项目开工建设。河源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项目(一期)建成投产,薄膜太阳能电池产能达到550兆瓦;中山明阳建成省内第一条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广州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广州国际生物岛、中航通飞珠海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5.产品应用示范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北斗卫星导航、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探索创新了融资租赁、车电分离、充换电服务等新型商业模式,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示范区建设,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规模已达1.2万辆。目前全省共有76个项目列入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38个项目列入国家光电建筑一体化工程,总装机容量540兆瓦。制定实施《广东省推广使用LED照明产品实施方案》,全年新推广应用LED路灯12.1万盏、室内LED照明产品71.5万盏,新增路灯示范推广里程近1800公里。珠三角地区成为首个国家级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区域,广州智能交通、深圳智能安防等国家级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实施情况良好。
  6.产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2012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200亿元,占GDP比重约2.1%,其中珠三角地区的研发投入强度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5%)。全年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60448件和22153件,增长16.2%和21.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9211件,占全国50.8%;专利密度达7.5件/万人,居全国第三位。全省每万人口中从事R&D活动人员数量不断提高,2012年每万人约有42人。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深圳光启超材料、大亚湾中微子、华大基因组、华为、中兴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等领域跻身国际领先水平。
  (二)存在问题
  整体上,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对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作用日益增强,但在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值得关注:
  1.投资和利用外资情况依然低迷。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753.2亿元,下降6.3%,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投资规模仅为江苏的三分之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8.3亿元,下降11.2%;科技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与上年基本持平。外商投资较上年出现下滑,全年电子信息制造领域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为318个,下降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3.3亿美元,下降8.5%;医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下降39.9%和49.2%。
  2.企业利润出现下滑。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普遍增加;同时,在全球经济仍显疲软的情况下,各行业市场需求均有一定程度萎缩,低价竞争抢占市场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受电子信息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主要行业利润大幅下滑的拉动,2012年上半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额均出现超过10%的下滑;但从下半年开始,企业利润降幅逐渐缩小,全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增长9.6%,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总额增长3.9%,均高于全省工业利润总额增速。
  3.部分新兴产业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目前,全省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产业发展,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充电充气网络等配套设施尚不完备。此外,虽然全省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新能源等领域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示范应用工程,但与潜在的市场需求和已形成的生产能力相比,目前的示范应用规模有限,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足,亟须政府进一步整合各方面资源,进一步加大市场培育力度。由于前期研究和投入不足,目前全省部分新兴产业的商业应用模式不适应新技术发展和新市场环境,制约了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2013年高技术产业工作展望
  2013年,随着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实施,并受工业逐渐复苏、新一代通信网骆建设以及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和新材料市场快速增长等利好因素推动,预计全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增长,产业规模增速有望达到12%以上。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按照集中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发展路径,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集中精力发展新一代显示及光电技术、新型动力电池、蛋白类生物药及植(介)入器械、高效太阳能光伏、特色南药等具有优势和潜力的重点领域,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抓手,综合运用补助、贴息、担保支持、风险补偿等财政金融政策,切实落实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保障条件,加强产业组织,建设若干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或高技术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二)加强市场需求培育
  按照以新应用创造新需求、以新需求带动新产业的思路,采取措施推进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推广应用,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费用减免、完善基础设施等手段,探索发展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应用相适应的新型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优化产品市场应用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继续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金太阳、卫星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产业推广应用示范工程,并扩大试点示范区域。推进新能源汽车综合示范区建设,在配套政策、资金支持、运营模式、车辆管理等方面形成一套示范应用综合解决方案。积极发展推进太阳能光伏应用的合同能源管理、应用解决方案等新型服务业态,开展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应用试点,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
  (三)加快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
  加大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培育基地龙头企业,引进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100强项目为核心,引进和集聚一批可形成产业链或产业集群的配套项目。围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加强项目谋划,积极吸引大型央企、知名名企和世界500强公司在广东省投资建设重大项目;加强土地、环保、融资等方面的组织协调,推进高世代液晶面板、太阳能光伏、通用飞机、生物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四)着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并完善适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符合全省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着力抓好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专项、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联合攻关等,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继续组织实施高技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等专项,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深入实施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完善并实施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计划,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五)创新产业融资模式
  创新和完善政银企合作模式,综合运用贷款贴息、创业投资、票据、担保等多种方式,拓宽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制定和实施关于发展创业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设立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实施广东省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引导社会资金设立创业投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