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卫生发展情况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
一是基层运行新机制和基本药物制度顺利推进。开展基层综合改革“回头看”,督促基层综合配套改革各项政策的落实。2012年省财政共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事业费9.7亿元,下达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以奖代补专项经费1亿元。基本药物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村卫生站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明确政府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基本药物使用率。规范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减少城乡居民药品费用10亿余元。二是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优化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被纳入2012年十件民生实事。中央和省财政投入1.4亿元支持6家县医院、167家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探索全科医生与居民签约制度,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开展基层首诊负责制试点。推进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初步建立年老已离岗乡村医生、接生员的养老保障和生活困难补助机制。三是公立医院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出台《广东省县(市、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意见》。2012年11月1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县(市、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电视电话会议,第一批16个县(市、区)启动试点。深圳市率先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全省积极推进预约诊疗、优质护理、志愿者服务等便民、惠民措施,推行常见病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试点,改善就医环境,规范医疗行为。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开展平价医疗服务试点。民营医疗机构快速发展。珠三角地区九市率先实现三级医院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减轻居民看病就医负担。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完成国家任务。全省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68%。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地中海贫血干预项目。此外,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制定了全省医药卫生信息化总体规划,启动省级卫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新农合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重大疾病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一是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组织修订卫生应急预案,强化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县、市),广州市越秀区、深圳市宝安区通过复核。广东省国家突发传染病类防控队、广东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通过卫生部验收,成为第一批国家卫生应急队伍。二是重大疾病有效防控。出台《广东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完善艾滋病防控机制。落实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实施全球基金耐多药和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项目。科学处置河源紫金丙肝事件和罗定病毒性脑炎疫情,积极防控手足口病、流感和登革热等传染病。继续实施适龄儿童脊灰疫苗应急免疫、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强化免疫。依法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病和精神卫生工作稳步推进。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指导湛江、云浮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三是卫生法制和监督工作进一步强化。加强“六五”普法,启动地方卫生标准管理。理顺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集中开展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整治,查处无卫生许可生产消毒和涉水产品行为专项行动。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医源性感染防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等专项督查。
(三)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建设不断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卓有成效
省委、省政府将食品安全纳入2012年十件民生实事及幸福广东指标考核体系和地方政府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覆盖省、市、县(市、区)并逐步延伸到乡镇(街道)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组织食品安全示范点评选工作。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瘦肉精”、“地沟油”、“塑化剂”等专项整治,加强乳制品、食用油、肉类、酒类等重点品种综合治理。扩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覆盖范围,在8个省级监测点设立了96个监测区域。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完成4413份企业标准的审查备案和19项地方标准的修订。
(四)医疗服务管理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医疗服务管理持续加强。推进“三好一满意”和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组织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强医疗机构准入管理。继续开展医院等级评审。获得20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出14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成11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加强基层医院能力建设,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县(市、区)级骨干医师培训。加强医疗准入技术监管,提高药事管理和合理用药水平,做好执业人员管理,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二是卫生科技和人才工作纵深发展。立项建设20个医学重点实验室和30个医学重点学科。获得5个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免费为经济欠发达地区425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央财政投入4610万元支持5个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建设。全省6407名乡村医生完成中等学历教育,20.8万名基层医务人员接受了岗位培训。
(五)中医药强省建设不断加强,中医药发展五年大见成效的目标基本实现
逐步形成以城市综合性中医院为龙头,以县(市、区)级中医院为骨干,以农村、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点为基础,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三名两进”工程,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深入开展“治未病”工作,广东成为全国首个“治未病”预防保健试点省份,积极探索中医预防保健网络构建。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建成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38个国家级、省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研究室,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六)精神文明和行业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广东医生精神得到发扬光大
大力弘扬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的广东医生精神,充分发挥省中医院、复大医院以及侯凡凡、董淑猛、徐克成等先进典型的激励引导作用,着力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开展“廉洁诚信医院”创建活动,推动廉政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继续打造“阳光采购”、“阳光用药”、“阳光物流”、“阳光院务”品牌。深入开展医药回扣和商业贿赂专项治理,严厉查处违纪违法行为。
二、2013年卫生工作展望
(一)集中力量抓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一是继续巩固基层运行新机制和基本药物制度。及时调整省级增补基本药物目录。有序推进村卫生站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同步建立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新机制。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配备设备仪器,提高基层服务能力。积极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转变基层服务模式,开展家庭医生、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加快推进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工作。二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指导16个试点县(市、区)抓好改革试点,年底前初步形成县(市、区)级公立医院改革路子,争取在更大范围展开。总结推广深圳公立医院改革经验,指导珠海、东莞等市加大改革力度。继续开展便民、惠民服务,2013年全省所有三级医院要实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三是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出台《广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导目录》。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和覆盖范围,加强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四是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省、市两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统一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应用软件的研发工作,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全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电子病历数据库。
(二)进一步提高卫生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能力
一是加强疾病防控能力建设。继续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和“五扩大、六加强”措施,加大艾滋病防控力度。推行肺结核治疗临床路径。落实常规免疫规划工作,加强异常反应病例监测和补偿工作。加强传染病疫情评估、预警和处置,稳步推进慢性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和精神卫生工作。二是不断提高卫生应急水平。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依法做好信息发布和风险沟通。规范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组建传染病防控、紧急医学救援省级卫生应急队伍。继续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三是加强卫生监督和立法工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开展“法律进医院”活动。抓好卫生监督和职业病防治机构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开展执法稽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继续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职业健康监护、放射诊疗许可管理。此外,配合大部制改革,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
(三)持续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和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探索建立满意度评价体系。加强医疗机构和医师的准入及日常监管。抓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推进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加强药事管理,推动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建立阳光用药制度,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和医责险制度。出台实施《广东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充分发挥第三方人民调解机构作用,妥善解决医疗纠纷。
(四)加大卫生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加强医学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建设和管理。加大基层人才、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强住院医师临床培训基地建设。继续做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和转岗培训。启动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计划,深入推进卫生人才智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