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协调统一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稳中趋快。2012年,惠州市完成生产总值2368亿元,增长12.6%,增幅居全省第四位。三次产业比重为5.4∶58.1∶36.5。二是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国税收入529.5亿元,增长20.9%;地税收入174.7亿元,增长15.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0.9亿元,增长23.4%。三是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65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12414元,增长13.5%;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六年高于城镇居民。四是物价平稳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8%。
(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8.3%,获评国家火炬惠州LED特色产业基地、省北斗装备制造和应用产业基地。二是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65.1亿元,增长9%。新增惠州农村商业银行等13家金融机构,荣获省“金融稳定奖”。接待游客3152.9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4.16亿元,分别增长11.8%和14.3%。三是优势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完成技改投资130.5亿元,增长44%。共有76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型为法人企业。四是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农业增加值127.6亿元,增长4.3%。粮食考评连续十年达标,粮食作物总产量62.7万吨,增长2.8%。五是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组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3个,成立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武汉大学国家工程中心惠州分中心。引进科技创新团队5个,专利申请达9894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家,中国驰名商标4件。
(三)三大需求不断扩大,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8.7亿元,增长18%,投资总量居全省第四位。全市149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3.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8.8%。二是市场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4.2亿元,增长15.5%。在巴西圣保罗举办“惠货全球行”首站惠州产品展销会,签订合同销售金额11亿元;成功举办“惠货全国行”长沙、哈尔滨展销会,签订合同销售金额292.2亿元。三是对外贸易逆势上扬。外贸进出口495亿美元,增长27.5%。其中进口203亿美元,增长29.3%;出口292.0亿美元,增长26.3%;三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首位。
(四)实施《纲要》成效显著,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一是深莞惠合作进一步深化。成功召开深莞惠第六次党政联席会议。编制完成《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深莞惠通信一体化顺利实现。二是环大亚湾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环大亚湾经济区总体规划及空间发展、干线路网等规划编制有序推进。三是“双转移”深入推进。惠东、龙门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实现工业总产值125.4亿元,增长40.6%,引进项目14宗,金额25.8亿元。惠东转移园扩园获批。四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市2812个50户以上较集中自然村庄和74个省级贫困村均编制完成建设规划。创建省级宜居示范城镇6个、市级宜居示范城镇9个;省级宜居示范村庄19个、市级宜居示范村庄36个。
(五)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成效明显。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压缩到36项,审批时限压缩到3.9个工作日,企业登记注册数量增长65%。二是成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把工程交易、政府采购等28类公共资源纳入交易范围,截至2012年年底,共完成交易项目1111个,成交金额48.02亿元,增收节支5.58亿元。三是完成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行政许可事项仅保留70项,减幅达67%以上。行政许可全面实行“零收费”。四是建成并开通网上办事大厅。为全市群众、企业提供6837项办事指南,3281项在线申办,基本涵盖了政府部门对外提供的所有服务。五是全面推进“两建”试点工作。建成“两建”一体化应用系统。市场监管体系52个试点项目基本建成。六是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年度安排208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投入达95.8亿元。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全面提升
一是民生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加大。公共财政民生支出达183.3亿元,增长26.2%,占财政预算支出的66.9%。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每人每月252元,高于省定标准12元。医保参保人数达到392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医保范围,真正实现“全民医保”。二是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广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提前四年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建成西北片区市政配套道路、演达立交等节点工程。实施园林风景建设项目36个,望江公园、金山湖公园(一期)、龙丰公园建成开放。建成城市绿道208公里,城市慢行道62.5公里。建成自行车服务站点100个,投放自行车1万辆。实现“镇镇都是教育强镇”、“县县都有示范性高中”的目标。市商业学校、外贸学校、旅游学校合并为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卫生学校升格为高职院。建成市中医院新院、中大惠亚医院。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3万个,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万人。建成保障性住房5400套。三是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成功创建7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和246个市级生态示范村(居)。完成金山河小流域和水环境综合整治主体工程。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含人工湿地)21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6.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省下达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扩大内外需求稳增长
一是促进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狠抓工业投资,引导企业增资扩产,增加技改投资。全力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切实拓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加大协调力度确保完成2013年度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更多现代产业项目落户。二是继续实施扩内需战略。组织好惠州产品内蒙古(呼和浩特)、俄罗斯展销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理财服务、节庆消费、租赁消费等新型业态,大力培育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消费新热点。三是稳定外销市场。跟踪做好三星电子等重点企业外贸出口的帮扶工作。支持企业建立海内外营销体系,进一步扩展外销。
(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调结构
一是做大做强“电、气、化”三大支柱产业。全力推进中海油二期早日开工建设,积极推进中卡LPG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大力推进精细化工园区建设,完善石化产业链条。大力引进国内外电子信息领军企业,努力打造新型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筹备办好2013中国惠州物联网·云计算机应用博览会。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加快发展汽车新能源电池、发动机等重要部件生产,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启动惠阳、博罗两大汽车产业园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双港”经济,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增长。以西湖和罗浮山景区创“5A”为动力,努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地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十二大特色农产品等特色效益农业和高效设施农业,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四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大力扶持企业开展科研攻关,推进省部产学研合作,加快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两大公共技术研究院建设。创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三)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实力
一是继续推进深莞惠经济圈建设。加快完成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深莞惠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等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加快推进环大亚湾经济区建设。重点发展以惠阳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以大亚湾为中心的石化产业、港口物流业,以巽寮为中心的滨海旅游业。三是继续推进产业转移园建设工作。坚持“园内”与“园外”相结合,努力实现“五年大见成效”的奋斗目标。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出台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宜居城乡和幸福村居建设,加快名镇(街道)名村(居)示范村建设,年内打造名镇(街道)2个、名村(居)20个、示范村41个。
(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优环境
一是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对非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实行核准和备案制。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实现投资项目审批提速80%以上。二是继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建设县(市、区)“网上注册易”服务平台。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力争到上半年实现9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80%以上的公共服务事项进入网上办事大厅。三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市级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第二批调整事项目录,各级审批事项压减40%以上。完成所有县(市、区)大部制改革任务。四是继续深化“两建”工作。健全“两建”制度体系,完善“两建”应用系统运行和信用中心运作。推进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五)坚持节约集约发展保生态
一是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大力实施城乡造林绿化工程,加快惠州森林公园、海洋生态园建设,力争实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既定目标。扎实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创建一批国家、省级生态乡镇和市级生态示范村。二是加大治污减排力度。新建21座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含人工湿地)。完成金山河小流域和水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淡水河和潼湖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控制,强化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三是促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