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体育发展情况
(一)转变体育发展方式 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形成了广东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一主四副”的文件,完成了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顶层设计,并进一步细化提出“一主四副”文件的实施办法。二是全面部署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工作,着力解决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完成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五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实乡镇(街道)、村(居)体育组织和人员问题;解决各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统筹解决学校体育,市、县(市、区)体校建设,体校文化教育,运动员保障的问题;加快体育彩票工作改革;落实全省体育产业享受国家和省有关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
(二)全民健身活动掀起新高潮
一是建立起以群众体育为中心,带动和促进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发展的工作新模式。二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广东省第13届体育节、全民健身日、南粤幸福活动周、体育展示大会、百县(市、区)足球赛等大型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参加伦敦残奥会、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和第九届全国大运会,并夺取优异的参赛成绩。三是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场地建设。资助各地建设325个乡镇(街道)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投入3055万元扶持全省各地建设和维修了一批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投入2324万元采购了一批全民健身器材设备分发到农村、社区健身点。出台《广东省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指导意见》,切实推进全省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和向社会开放。四是着力完善体育组织建设。启动省级体育协会换届改选工作,理顺省级体育组织的管理体制。开展全省体育先进县、市、区、社区(街道)和全民健身示范点的评选活动。在全省建立400多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各地级市、县(市、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也相继成立。五是认真提高全民健身服务水平。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144100人。组织国民体质监测万里行活动,全年测试12万个样本量,开具运动处方超过20万人次。成功举办了全国百城和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系列活动(广东省)和第二届健身气功站点联赛。目前,全省有健身气功活动站点223个。
(三)竞技体育成绩取得新进步
一是伦敦奥运工作成绩突出。广东省在伦敦奥运会上获7人7项7枚金牌、6人4项6枚银牌、3人3项3枚铜牌,1人次破1项奥运纪录。根据总局的奥运贡献奖排名,广东省位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位。二是全运备战工作体现成效。围绕提高突破的主题、系统训练的主线、冲击最高的要求以及决赛水平的目标,完善夺金方案,细化铸金训练,探索建立练调打模式。三是年度比赛成绩优异。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广东省运动员1人破1项世界纪录,18人获21项世界冠军, 14人获14项世界亚军,13人获15项世界季军;2人破2项亚洲纪录,33人获38项亚洲冠军。在全国重要比赛中,广东省获得45枚金牌、134枚奖牌,位居全国第二。三是篮球、排球、足球职业赛事表现出色,高尔夫球首次为中国赢得女子职业四大满贯赛第二项赛事的冠军。
(四)青少年体育工作有新突破
一是全面推进青少年体育改革。全面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体育的工作意见》,加快推进青少年体育、青少年竞赛体系和体校文化教育改革。再次出台“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通知”,统筹解决学校体育,市、县(市、区)体校建设,体校文化教育,运动员保障的问题。二是全面改进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根据《广东省竞技体育工作方案》,调整业余训练项目布局,逐步形成以全面布局的省、广州、深圳体校为示范基地,各市若干重点项目布局为骨干,各县(市、区)体校为基础,传统校和网点校为延伸的业训体系。三是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大力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加快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12年广东省有15家省级俱乐部申报国家级,35个单位创建了省级俱乐部。全年举办青少年比赛62项次,参加国内外比赛70项次。
(五)体育产业改革迈出新步伐
一是积极探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新办法。出台《关于加快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体育彩票改革,调整公益金和发行费比例,形成省、市、县(市、区)三级分配和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二是积极申报和打造产业基地。推荐清远市清新县、奥体中心等四家申报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积极开展第二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申报与评定工作,研究制定广东省体育旅游业发展规划。三是积极培育体育市场,提高产业总量。2012年全省体彩销量达102.7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名列全国第三。
二、2013年体育工作展望
(一)坚定不移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
一是破除长期以来广东省体育发展位居全国前列的自满思想;破除囿于本地区、本部门局部发展的狭隘意识;破除传统发展模式下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粗放发展的陈旧观念,破除将体育发展成功经验僵化、教条化的故步自封倾向。二是加大工作力度,着力解决难题。加快完善各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不断提高群众体育的组织、活动和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群众体育,满足群众的体育和健康需求。找准产业发展的着力点,着力改变体育产业的管理方式,加快体育产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体育发展差距,促进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发展。三是深入市、县(市、区)检查,推动转型升级。组织开展全省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工作检查,重点研讨出台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实施办法,召开会议部署工作,将体育关键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幸福广东建设指标体系等问题。
(二)大力加强群众体育
一是着力加快实施《广东省群众体育工作方案》。深入指导全省各地细化实施《广东省群众体育工作方案》,进一步调整各级体育部门职能职责,迅速建立以群众体育为中心、带动和促进各项体育工作全面发展的工作新模式。加快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提高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系数。二是着力加强全民健身四个网络建设。精心组织举办广东省第14届体育节、全民健身日、南粤幸福节、第三届体育大会、广场健身舞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加大各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向公众开放的力度,努力完成150个乡镇(街道)农民体育工程。强化各级体育机构和体育组织建设,做好各级单项体育协会换届工作。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其指导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展全民健身“大讲堂”、国民体质监测和健身气功工作。三是着力打造群众体育精品。继续扩大绿道建设,不断完善绿道的体育设施,精心组织各类绿道体育活动,加快构建广东绿色体育带。引导和鼓励各地培育群体活动精品。
(三)突出抓好竞技体育
一是全面做好全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坚持举省体制,充分调动省、市两级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全省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全力做好广东省队员参赛夺金工作。狠抓训练促突破,以“六个之最”确保冲击全运备战最高点,勇拼决赛夺金牌。适时成立第12届全运会广东代表团。二是全面启动里约奥运备战工作。制定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有力保障。加强与总局项目管理中心、国家队的联系,继续输送高质量的运动员到国家队集训,努力争取更多教练员、科医人员到国家队工作。三是全面完善调整项目方案。进一步完善项目调整方案,在全运会后迅速启动撤、并、调、转的调整工作。深入研究和认真制定调整项目之后有关队伍管理、备战方式、资源配置及保证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建立新型的备战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加快改革青少年体育
一是加快落实竞赛体制改革工作。完善《广东省第14届运动会规程总则》及相关配套文件。进一步理顺省运会主、承办单位的职责,完善运动员合作交流和资格审查制度,明确运动能力、文化教育测试的操作方法。扎实推进第14届省运会各项筹备工作,认真组织第15届省运会申办工作。加快构建青少年竞赛体系。二是加快落实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政策。加强学校体育,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和运动能力;加强市、县(市、区)体校建设,确保每个县(市、区)有一所体校,并使各项办学指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加强体校文化教育,由教育部门全面负责体校文化教育,确保体校文化教育实现“三纳入”,并完善体校学生和体育特长生学习、升学、转学的优惠政策;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确保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绩效工资、退役安置等政策全面落实。三是加快推进青少年训练改革。深入实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意见》,全面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改革,加快完成青少年训练的项目调整和布局,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训练网络和工作体系,加强各级体校、传统校和网点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学校课余训练和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全面提高体育后备人才的质量。加大体教结合力度,加快建立体教结合工作的新机制,科学整合体教资源,逐步完善青少年学习、训练、竞赛、输送等环节的有关制度,畅通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
(五)积极促进产业发展
一是组织召开全省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体育产业工作,迅速提出贯彻落实的意见,细化制定实施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二是深入推进体育产业改革。着力改进体育产业管理方式。对内要大力改革和发展本体产业,进一步提高场馆经营、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彩票等方面的效益;对外要积极为各类产业发展、体育市场培育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进一步促进其转型升级,提高总量。加
快体育彩票改革。进一步强化体育部门的领导作用,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