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3)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一章 广州

信息来源: 时间:2013-08-06 16:48: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动力呈现积极变化
  2012年,广州市以新型城市化发展为引领,全面落实“12338”决策部署,强力推进“三个重大突破”,实施一系列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增后劲的重大举措,推动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3551.21亿元,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220.72亿元,第二产业4713.16亿元,第三产业8617.33亿元,分别增长3.3%、9.9%和11.1%。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102.25亿元,增长1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5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898元,分别增长11.4%和14%。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1.6:34.8:6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3758.39元,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77.27亿元,增长15.2%。商品出口总值589.12亿美元,增长4.3%。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约4.9%。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6%。一是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首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成功举办,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建成开业,民间金融街(首期)已入驻民间金融机构38家,农村金融街启动规划建设;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开业。琶洲地区全年举办展会180场,展览面积761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0%、12.9%。天河中央商务区累计引进260多家总部企业及6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全年旅游总收入1900亿元,增长18%。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电子商务企业达1800多家。二是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增长。初步统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1.5%。受下半年汽车增速下滑影响,初步统计全年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增长6.3%,汽车、石化和电子产品制造业总产值分别增长-6.3%、10.6%和16.1%;而民营企业和小微型企业产值分别增长17.1%和16.8%,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2.8%,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约2个百分点。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新进展。编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认定广州科学城等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进一步完善了“一核两翼”的产业布局。金发科技、海格通信、广电运通、冠昊生物等发展成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4%。
  (三)民生福利持续改善,幸福广州建设扎实有效文教体育事业取得新成效。“团一大”纪念广场、农民工博物馆、广州新图书馆建成开放,广州电视台新址工程基本完工。全市规范化学校达931所,覆盖率达92.5%。开展广州教育城选址和规划工作。启动大学城提升计划。稳就业成效明显。全年新增就业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2012届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3.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万人。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五险参保人数比上年年底增加131万人次,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2614元,增长8.3%。新建平价商店231家(专区),筹集保障性住房46767套,新增解决15798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深入推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向村卫生站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补基本药物129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1大项37小项。全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提高到40元。
  (四)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继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大新城新区建设力度,南沙新区获批为第六个国家级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起步区全面建设。白云机场扩建工程和六号线首期等6条轨道交通线路以及贵广、南广铁路广州段等项目加快建设,广珠铁路建成通车。新开通50条公交线路,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宜居环境建设取得成效。市第一资源热力电厂二分厂基本完工,第二资源热力电厂加紧推进,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实施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4%,在全国率先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并向社会发布。社会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深化街道、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社会管理服务重心下移。全市134个街道完成“一队三中心”建设。扎实开展“三打两建”工作。
  (五)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继续推进。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实施意见》,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严格执行国资收益收缴制度,开展股权激励试点。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召开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出台《广州市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广州市民营企业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土地管理政策创新深入推进。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全国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城市。开创万亩果园“只征不转”的生态用地报批新模式。从化、增城低丘缓坡试点获得国务院批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落实《广州市政府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审批事项精简率约15%,备案事项精简率约21.7%,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压缩50%以上。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按可比口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商品出口总值增长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按省下达的年度计划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扩内需调结构,培育持续发展新亮点
  一是推动投资提速增长。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25个,年度投资额约860亿元,增长20%以上。大力推进20个年度投资超10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民生福利设施、文化基础设施等领域年度计划投资414.5亿元的28个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二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完善重点商圈建设,推进万博—长隆、南沙新区等一批新商圈规划建设。举办广州国际购物节等系列活动,吸引外来消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继续开展“广货网上行”,扩大文化、康体、旅游等消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三是促进外经贸稳定发展。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稳定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三自”产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出口。
  (二)着力求创新促转型,打造科学发展新引擎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支持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心、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落户。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珠江黄金岸线”。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高水平规划建设广州国际金融城。出台实施《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推进黄埔、荔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启动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认定工作,推进阿里巴巴集团大数据中心等项目落户广州。实施提升自主品牌汽车行动计划,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推进广石化升级改造。三是深入推进“三个重大突破”。战略性基础设施重点推进白云机场扩建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七号线一期工程、北三环二期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战略性主导产业重点推进LGD8.5代液晶面板项目、和谐型大功率机车修造基地等生产力骨干项目建设。战略性发展平台重点推进实施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加快海珠生态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创新城等重大平台建设。
  (三)着力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塑造和谐美丽新面貌
  一是优化城市规划。优化提升一个都会区,重点加强番禺、黄埔、白云(都会区范围)的优质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建设。创新发展两个新城区,南沙新区重点建设明珠湾区起步区,东部山水新城重点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起步区和广州教育城建设。二是建设生态城市。推进万亩果园湿地保护区批后实施和挂绿湖、花都湖、南沙湿地等生态示范区用地“只征不转”报批工作。继续深入推进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十大行动,加快广州环境监测与预警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广州市第一资源热力电厂二分厂、第四和第五资源热力电厂、兴丰生活垃圾填埋二场建设。三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实施城市目标管理,着力解决市容市貌、垃圾处理、城市治安等市民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系统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四)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是推动重点区域率先发展。加快完善南沙新区规划体系,加快中新(广州)知识城2个人工湖建设和3条河涌整治。花都副中心推进东风日产96万台发动机产能扩建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增城副中心重点推动挂绿新城建设;从化副中心继续推进高技术产业园一期升级改造和二期开发建设。二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五网”(路、水、电、信息服务、环境卫生)升级,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开展新一轮市内扶贫“双到”工作。启动122条美丽乡村试点建设,重点推进和完成14条市级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三是突出抓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义务教育均等化范围,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建立统一的基本覆盖全市常住人口的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五)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一是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企规范董事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