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3)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十一章 东莞

信息来源: 时间:2013-08-06 16:34: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总量跃上新台阶
  2012年,东莞市完成生产总值5010亿元,增长6.1%,人均生产总值60000元,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3亿元,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5亿元,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1180亿元,增长9.4%;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8%,其中出口总额增长8.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6.3亿元,增长13.8%。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7430.46亿元,比年初增长12.4%。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4195.61亿元,比年初增长12.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44元,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944元,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9%。
  (二)“三重一大”强力推进,转型升级明显加快
  制定实施“三重”建设目标责任制、重大项目招商引资“1+5”政策和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1+4”扶持政策。市属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78.3 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5%。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纳入省重大发展平台,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动工建设,虎门港港口吞吐量突破百万标箱。引进总投资1972亿元的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中粮粮油食品加工产业园等81个重大项目。推进外经贸“十个100计划”,新增来料加工转法人企业536家,外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220家,外资企业产品内销总额增长15.1%,主营业务超100亿元企业增至3家。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2.7%和32.4%。引进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4家,全市公共创新平台增至13家,科技合作周暨招才引智大会升格为国家级活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3000亿元,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居全省第二和第三。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1000亿元,成为粤台金融合作试点城市。举办首届世界莞商大会、首届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
  (三)城乡区域加快发展,宜居环境持续改善
  统筹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成为省幸福导向型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上升为省级规划,探索虎门港和沙田镇统筹发展,启动水乡大道改造提升、龙湾滨江片区等项目。轨道交通建设有序实施,加快推进“三旧”改造。新火车站等15项重点工程竣工,市民艺术中心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建改造高快速路、国省道、镇村联网路147.7公里,建成一批水电气管网和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累计建成绿道923.5公里,完成植树造林2226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升至16.6平方米。深入推进运河综合整治、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主干河道及河涌治理,有效整治广深高速及虎门大桥东莞段景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2%。深莞惠一体化取得新进展,构建穗莞战略合作机制,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园加快建设。完成对韶关、云浮的扶贫“双到”任务。援藏援疆扎实推进,与韩国牙山结成友好城市。
  (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在大朗进行商事登记改革试点,企业注册时间平均缩短60%以上,市场主体增长79.3%,并在全省率先铺开至全市范围,成为全国市场准入行政审批最少的地级市之一,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全国商事登记改革试点城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转移行政审批事项296项,减幅41.3%。率先在全国推出加工贸易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和企业“四方联网”。建立健全营商环境 “1+6+X”政策体系,争创营商环境“加一”、综合成本“减一”的优势。推进平安东莞、法治东莞、信用东莞、效率东莞、活力东莞、开放东莞建设。出台镇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3+3”系列文件,建成集体资产交易试点平台,镇村债务管理全面加强,债务负担有所减轻,镇村收入继续增长。镇街平均可支配收入8.3亿元,村、组两级纯收入增长9.4%,其中欠发达村纯收入增长15%。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出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意见和市属公立医院管理中心组建方案。
  (五)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成立市、镇(街道)两级社会工作委员会,组建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与省社工委共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建立全省首个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组织,设立社会组织发展扶持专项资金。立案查处各类“三打”案件3万多宗,查处保护伞233人。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试点扎实推进,石龙镇信用网试运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有序推进,成功举办中国图书馆年会。高考录取率达到96.5%,普通高考四项主要指标名列全省第一。莞籍运动员首获残奥会金牌。加强就业培训和援助服务,全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试点非本市户籍职工子女参加医疗保险,上调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新建成83家平价商店。全面取消个体工商户和工商企业治安联防费,减半收取流动人员调配费。顺利完成市内扶贫两个“80%”年度目标任务。推进 “四化五警”建设,开展警务运行机制改革试点,率先在省内实现视频接访覆盖到镇街,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继续下降。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人均生产总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出口总额增长7%;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50%;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2.5%和33.8%;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15%和6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5%和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6%。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推动先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施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1+4”扶持政策。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宏威数码、华为终端总部等项目建设。强化大企业培育,争取主营业务超100亿元企业增至4家。抓好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扩大设备及先进技术进口,提高一般贸易占比。加强对优势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支持企业创建名牌名标和参与标准制定。加快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促进现有平台与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对接,积极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大力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高层次人才。落实重大项目招商引资“1+5”政策,完善“一站通”工作机制,统筹全市招商工作。
  (二)着力推动内外需协调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安排市重大建设项目122项,年度计划投资260.2亿元。安排市财政投资建设项目272项,年度计划总投资154.7亿元,其中市财政资金80.2亿元。发挥东莞实业等投融资平台作用。落实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推广电子商务应用,鼓励企业开辟内销市场。落实各项促进外经贸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扶持出口300强企业和重点外资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出口。全面落实涉企收费减免政策,进一步规范和清理收费项目。实施“686”民营企业上市梯度培育工程和“323”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落实新的10亿元融资支持计划,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三)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编制统筹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治水乡环境,打造水乡地区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中央商贸区、中央生态休闲区、南城国际商务区等建设。争创松山湖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推进长安新区围填海工程,建设虎门港集装箱码头和保税物流中心。制定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规划及明确开发模式,力争年内动工。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各项任务,由市镇财政统筹承接村一级的治安、环卫和行政管理开支。在条件成熟的村(社区)实行资产、财务、核算三分离。推进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和“三资”管理信息监控平台。积极推进深莞惠紧密合作,加快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深化与广州的战略合作,深化与港澳台的合作发展。
  (四)着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发展环境
  推进环保产业基地建设,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抓好国家级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完善重污染企业搬迁整治方案,培育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加快“三旧”改造,创建全国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市,力争未来三年腾挪拼接出1000亩以上地块50块、面积10万亩。完善森林公园配套设施,推进广深沿江高速东莞段和京九铁路东莞段生态景观林带建设。鼓励和规范再生资源循环回收使用,统筹城乡环卫工作,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深入实施清洁空气、重点流域整治、重金属污染整治、农村环境保护四大环保行动计划。加强水源保护,深化运河与内河涌整治。
  (五)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取消转移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向社会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全面铺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完善配套事前审批和事后监管制度。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探索大部制体制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监督管理,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公交体制改革方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铺开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深化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资金及财政投资项目管理,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投资建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