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旅游发展情况
2012年,全省旅游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旅游总收入7389亿元、增长14.7%,旅游增加值3362亿元。接待国内过夜游客2.36亿人次、增长1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40亿元、增长16.3%;接待入境过夜游客3489万人次、增长4.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56亿美元、增长12.3%。
(一)抓旅游规划,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科学发展水平
已完成《广东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全省实施。《粤港澳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规划》、《广东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广东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等六项专项规划正在加快编制。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积极对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编制或修编,广东旅游的科学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抓旅游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积极推进旅游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1项、下放4项、转移3项旅游行政审批事项。全省各市积极创新旅游管理机制体制,加大对旅游的统筹协调,深圳、梅州、江门、湛江、清远等市出台了加快发展旅游的实施意见。旅游进一步与农业、工业、文化、信息、海洋渔业、金融、石化等行业和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休闲渔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三)抓旅游惠民,进一步提升旅游综合消费
全省各地深入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积极落实带薪休假,培育群众休闲意识,大力实施旅游惠民工程。一年来共有3000多家旅游及相关企业推出5000多项利民、惠民措施,惠民金额超过28亿元。绿道旅游、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森林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备受群众欢迎。国民旅游休闲卡累计发卡量突破500万张,拉动旅游消费超过300亿元。全省举办各类旅游节庆等主题活动200多项,假日旅游消费市场持续火爆,中秋国庆长假期间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增长40%以上。旅游综合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
(四)抓重大项目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2012年全省新建或在建旅游项目177个,其中投资额超过1亿元的153个,涉及旅游投资总额达3662亿元。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中山孙中山旅游度假区等一大批旅游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汕尾红海湾、湛江“五岛一湾”通过竞争性评审,各获3亿元广东省滨海旅游产业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各地高度重视景区的评A工作,积极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全省新增4A级以上景区15家。旅游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扶持了68个旅游重点项目,对带动农村就业、农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抓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提升广东旅游的影响力
巩固和完善粤港澳旅游合作交流机制,分别与港澳旅游管理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积极探索推动粤港澳游艇、邮轮旅游合作发展。重点加强粤港澳联合推广,分别赴美国、印度等重点客源国开展“一程多站”联合促销。深入推进“144小时便利签证措施”实施。加强粤台旅游合作,广州、深圳相继成为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穗港、珠澳、深港合作等取得新成效。截至2012年年底,广东省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旅游组织签订合作备忘录,与24个兄弟省(自治区、直辖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省内各市旅游合作交流活动频繁、成果丰硕,旅游市场活跃。泛珠三角地区、高铁沿线、两广十市、深莞惠、广佛肇、珠中江、潮汕揭、南番顺、从新连等区域旅游联盟合作成果进一步扩大,广东旅游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六)抓宣传营销,进一步提升广东旅游整体形象
与中央电视台、亚洲电视、广东卫视、南方卫视、网易、腾讯、中国旅游报等媒体合作,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广东旅游整体形象。加强旅游市场的分析,针对国内外重点客源市场开展旅游营销活动,积极开展“中俄旅游年”主题旅游交流活动。成功举办2012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签订旅游投资与贸易合同、协议、意向金额合计达1179亿元。
(七)抓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扎实开展旅游市场“三打两建”工作,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狠抓旅游安全。开展“诚信旅游——游客满意工程”系列活动,大力推广“诚信品质游”;妥善处理各类游客投诉,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编制了《旅游安全管理·自驾车游》等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完成广东旅游基础数据库建设,健全广东省旅游信息服务平台、12301旅游服务热线等服务系统。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企业试点工作,广州成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加强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全年组织2万余人参加全国导游员资质考试和酒店职业英语考试;顺利承办了第二届全国导游大赛,5位广东参赛选手分获一、二、三等奖。
二、2013年旅游工作展望
2013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旅游总收入8300亿元、增长13%。接待国内过夜旅游人数2.5亿人次、增长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300亿元、增长14%;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3550万人次、增长3%,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60亿美元、增长6%。重点推进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旅游城市规划,推进全省旅游产业科学发展
认真贯彻实施《广东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重点抓好各地旅游城市规划,提升旅游城市建设品位和水平,加强各旅游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海域功能区划等相衔接,着力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此外,完成广东省红色旅游规划、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规划、南岭生态区旅游规划等专项旅游规划。
(二)抓旅游重大项目,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跟踪推动现有在建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二是加大旅游招商力度,研究探索设立广东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旅游重大项目开发建设,增强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三是用好滨海旅游产业园竞争性扶持资金,做好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园竞争性扶持资金评审工作,加快推进滨海和生态旅游产业园建设,促进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四是推动重点旅游景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指导支持20家左右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创建国家4A、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三)抓旅游宣传营销,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
一是抓好旅游市场营销研究,明确市场定位,做好旅游市场细分和营销策划。积极开拓重点国外旅游市场,促进国际旅游交流合作;大力拓展国内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以及高铁沿线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市场;结合“中国海洋旅游年”和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推广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区域旅游联盟发展,大力繁荣省内旅游市场。二是加大在中央电视台的宣传力度,加强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的宣传,加强与国内主流媒体和境外华文媒体合作,大力提升广东旅游的影响力。三是全力办好2013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重点支持清远市办好开幕式主会场活动,精心组织全省各地开展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打造旅游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四是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办好2013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
(四)抓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粤东西北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健全资源保护利用协调机制,重点研究出台粤东西北地区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建设蓝色滨海旅游产业带和绿色生态旅游产业带,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实现旅游产业战略转型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深入挖掘生态和滨海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建设一批粤东西北地区特色旅游示范区。三是推动旅游企业节能减排,倡导游客低碳出游、绿色消费,推进绿色旅游、低碳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实施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推动乡村旅游和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五)抓旅游便民、惠民,提升旅游综合消费
一是深入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编制广东省贯彻国务院批准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实施办法,营造旅游休闲环境,培育旅游休闲意识,落实旅游惠民、便民,推动休闲旅游发展,扩大旅游休闲消费。二是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元化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绿道休闲、中医药文化养生、体育等群众性休闲旅游产品,积极开发滨海、生态、海上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重点开发会奖、会展、商务、高尔夫、邮轮游艇等高层次、个性化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旅游需求,扩大旅游休闲消费。三是引导全省各地结合“黄金周”、“小长假”,广泛组织开展特色旅游节庆等主题活动,做旺假日旅游消费市场。四是加强与质监、保险、中国移动、电信、邮政等部门和行业的合作,推动旅游便民、惠民,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六)抓粤港澳台旅游合作,提升粤、港、澳、台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一是推动广州南沙新区、珠海横琴新区试点建设粤港、粤澳旅游合作示范区,争取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积极推进粤港澳邮轮游艇旅游合作发展,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广东省游艇管理试行办法》。二是完成《粤港澳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规划》,完善粤港澳台旅游交流合作机制,加强联合促销,推广“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在粤的港资旅行社试点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游业务,推动粤港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落实CEPA补充协议有关条款,推动“144小时便利签证”措施在全省铺开。三是实施赴港澳台旅游品质提升计划,健全粤、港、澳、台旅游安全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