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3)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八章 梅州

信息来源: 时间:2013-08-06 16:38: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2年,梅州市完成生产总值745.98亿元,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09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71.26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315.63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比例为21.3∶36.4∶42.3。人均生产总值实现17425元,增长10.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27亿元,增长20%。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一是经济总量和质量有新提升。固定资产投资230.14亿元,增长16.4%。124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3.59亿元(含前期工作经费),完成年度计划的101%,其中2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7.4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9.5%。烟草、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工业增加值227.3亿元,增长14.7%。深入开展“暖企”行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5亿元,增长11.8%;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增长10.1%。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突破1000亿元。梅州被评为全省首个“金融生态市”,确定为“粤东北地区与港澳金融合作试验区”。二是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有新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迁址和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扩园获省批准,园区开发面积拓展到11.76平方公里。三是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有新进展。出台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决定。完成雁洋核心区的规划,雁洋核心区被确认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功举办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初步打响“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品牌。大埔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1457.98万人次和150.12亿元,增长28.7%和29%。四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新进步。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56.91亿元和9036元,增长5.7%和15.5%。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嘉应茗茶等品牌知名度提高。
  (二)特色宜居城乡建设再上台阶
  一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广梅汕铁路扩能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梅县机场飞行区建成入投运营。韩江航道整治进展顺利。全年总投资28亿元的324宗重点民生水利工程顺利推进。投资65亿元的宝丽华荷树园电厂全面建成达产。投资15.5亿元的电网项目顺利实施。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粤电大埔电厂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二是城乡规划和中心城区扩容有效推进。完成江北宜居城乡一期改造和江南新城控制性规划,大力推进芹洋半岛品牌创新运营区规划建设。梅县西阳镇划入梅江区,中心城区面积成倍扩大。三是城乡环境进一步优化。“拆围建绿”腾出城市绿地28万平方米,建成首段30公里绿道。大力淘汰水泥落后产能,单位GDP能耗下降4.86%。成功申报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100%。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积极推进文化惠民。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以梅州道德模范彭彩金事迹为题材的励志电影《孝女彩金》在全国公映。新增省级非遗项目4个、省历史文化名镇(街道)6个,9个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大力推进教育强市工作,新增教育强县(市、区)2个、教育强镇(街道)11个,建成规范化学校60所 。创新社会管理,培育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廉洁镇村”经验在全省推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蕉岭籍运动员谢豪摘得伦敦残奥会金牌。
  (四)民生进一步改善
  一是重点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倾斜,投入民生资金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2.8%。全市共培训劳动力8.5万人,新增转移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99元,增长11.6%。32.3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二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任务全面完成。通过省扶贫“双到”三年考核验收。贫困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4万元以上,4.4万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12828户,20个省级 “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居)建设扎实推进。三是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实施。全市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全部享受养老保险;梅州城区小学生、6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免费乘坐梅城公交车。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梅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工业增加值增长17%左右,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2%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控制在3.5%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9%。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确保完成省下达控制指标。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突出投资消费拉动
  一是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推动投资约263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梅大高速及其东延线、济广高速平远至兴宁段、汕湛高速五华段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广梅汕铁路扩能项目、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粤电大埔电厂、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畲华高速、梅漳高速、大潮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优化投资结构,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扩大工业投资规模,保持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势头。积极争取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三农”、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欠发达地区等领域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二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旅游消费,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康复等服务机构。积极落实国家和省鼓励节能家电、节能照明、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消费政策。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货全国行”、“广货网上行”。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
  (二)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一是强力抓好招商引资。加快梅州高新区以及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开发和建设。继续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加强与中央和省属国有企业合作。二是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实施产业振兴计划。大力推动国威电子、伊利冷饮、科伦药业、三一重工等在建项目建设。着力引进一批投入强度大、综合效益好的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项目,力促金发科技、毅昌科技、颐高电商、海吉星物流、华科国际、中凯文化等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企业动工建设。深入开展“暖企”行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三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梅州新能源汽车)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步伐,扎实推进纯电动汽车示范应用。加快紫晶光电、赛翡蓝宝石、嘉应制药、广晟稀土等项目建设,着力建设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25个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建设。
  (三)培育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
  加强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研究,编制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以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雁洋核心区等为重点,推进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抓好雁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客家文化影视基地、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叶帅故园、富力足球学校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策划引资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争取引进阿里巴巴等电商龙头企业。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学院规划建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麓湖山文化产业园、东山教育文化基地和千佛塔等宗教文化区建设。力争引进中凯文化科技博览园等文化产业项目。
  (四)着力建设美丽城乡
  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丰顺新区和江南新城、梅县新城、兴宁新城等“三区三城”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梅县撤县设区工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城镇供(排)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二是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落实各项惠农强农富农政策。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家庭林场、庄园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水利、公路、电力、电网、饮水、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名镇名村、幸福村居、宜居镇村等镇村规划建设。三是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纲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逐年提高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并将农产品主产县(市、区)纳入生态保护补偿范围。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节能减排,抓好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的落实,建立新上项目与能源消费增量和淘汰落后产能“双挂钩”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清洁生产。扎实推进兴宁市和大埔县低碳试点县(市、区)建设。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绿满梅州”行动。
  (五)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目录。抓好各县(市、区)大部门制改革。推动省网上办事大厅梅州分厅建设并全部连接到省网上办事大厅。二是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广东省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加强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三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丰顺和蕉岭县(市、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出台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四是完善市场环境。编制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启动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信用制度。
  (六)持续改善民生福祉
  一是稳定扩大就业。深入实施创业带就业、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产业园区就业拓展三项计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