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增长态势良好
2012年,汕尾市完成生产总值610.4亿元,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6亿元,增长28.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1亿元,增长25.6%;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22元增长17%,以上四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人均GDP突破2万元大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69元,增长16%。
(二)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6.3︰47.0︰36.7调整为2012年的16.5︰47.6︰35.9。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投入技改资金27.2亿元,增长123.2%。光电嵌入式单片电容屏(OGS)生产线在信利建成投产;市城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通过省的评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4.3亿元,增长11.9%;旅游总收入72.50亿元,增长25.1%;接待过夜游客522.79万人次,增长18.2%。红海湾被授予“广东省滨海产业示范园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16.27亿元,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88.0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3.0%和20.3%。二是重点项目拉动明显。固定资产投资391.6亿元,增长18.8%;3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1.2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0%。红海湾电厂3、4号机组并网发电,华润海丰电厂厂平工程进展顺利,陆丰核电有效推进,厦深铁路汕尾段、潮惠高速汕尾段加快建设,广州至汕尾高铁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腾讯等34家企业相继入园,总投资247亿元。县(市、区)域经济提速发展,海丰县综合竞争力居全省第十位。三是“三农”工作成效突出。农业总产值164.4亿元,增长6%;粮食总产量近50万吨,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农业名牌产品5个;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52%;海洋生产总值188亿元,增长15%。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规划建设51个名村(居)、96个示范村(居);建成农村信息服务站、体验站247个;陆丰市成功竞得2亿元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示范县(市、区)建设资金。四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36.6亿元,增长15.8%,占全市的7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8.5亿元,增长104.7%;利润总额25.2亿元,增长126.3%。新增个体工商户9084户;新增私营企业574家;创办5家研发机构、7家企业研发中心;专利申请量762件,增长120%,增幅居全省第一位。五是外向经济稳步发展。进出口28.4亿美元,增长13.6%,增速居全省第三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45亿美元,增长13.2%。13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小漠港、甲湖港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扩大开放规划。
(三)幸福汕尾建设全面推进
一是宜居城市建设加快。创建市级试点宜居城镇10个、宜居村庄21个、宜居社区17个。建设公路里程224.3公里。完成12宗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和16公里“百里海堤爱海工程”建设;植树造林42万亩,建设城市景观带52公里、沿海防护林带43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1.9%,成功创建“广东省园林城市”。二是社会保障成效明显。新增城镇就业4537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73.3%。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农合覆盖率100%。实现扶贫“双到”三年目标,贫困村脱贫率达98%。三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创强工作稳步推进,普通高考再创佳绩,总上线率80.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6.7%;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完成。2012年本级财政教育支出18.1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21.8%。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县(市、区)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文化站11个、文化室284个;文艺创作成果丰硕,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获第八届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陆丰皮影戏摘取首个国际艺术奖项。四是重点改革深入推进。民间投资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组织7个项目参加省面向民资公开招标重大项目推介会,总投资7.09亿元。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汕尾市山区县(市、区)农村综合改革意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市直共216个事业单位明确分类,比2011年减少17个机构。启动新一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07项,占全部事项的44.3%。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汕尾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5%;人均GDP增长12.5%;农业总产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计划。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内环其他五市合作,办好第二届内环六市论坛。推进省级开发区整合改造,加快各县(市、区)工业园开发建设,力争每个园区有三至五个重大产业龙头项目落户。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42项,年度计划投资89.6亿元。重点抓好陆丰核电、华润海丰电厂、陆丰甲湖湾电厂等投资超100亿元电力能源项目,信利4.5代AM-OLED、腾讯云计算等一批投资超30亿元电子信息项目,内湖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超5亿元商贸旅游项目上马建设。三是打造创新服务平台。抓好深圳大学光电产业孵化园起步建设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抓好“海洋产业研究院”、“广东华南科技资本研究院汕尾分院”和“检验检疫公共技术检测平台”建设。四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信利4.5代AM-OLED新型显示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三维显示等新型技术及下一代视频技术研发,培育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发展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业。五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推动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海丽高尔夫球场海燕半岛酒店和长沙湾度假城等旅游项目上马建设。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加快景区景点改造升级,抓好凤山妈祖4A级景区创建工作。六是力促商贸流通业发展。抓好华德国际商贸物流城、中国(汕尾)珠宝交易中心、火车站枢纽物流中心、粤东水产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红星美凯龙、岁宝百货等大型商贸项目落地投产。七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打造“公平服装”、“可塘珠宝”、“碣石圣诞品”、“鹅埠鞋业”、“甲子五金”和“梅陇金银首饰”等区域特色品牌。八是加快外经贸转型发展。瞄准世界500强、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定向招商、产业招商、以商引商。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培育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企业。
(二)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百里海堤爱海工程”建设,抓好百宗治洪治涝保安工程、农田水利工程、18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陆丰市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示范县(市、区)建设。二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原生态菜篮子工程,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以省建设国家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大力发展深外海捕捞和水产品深加工业,推进汕尾中心渔港和遮浪渔港建设,加快南国渔都品牌创建、海上养殖园区申报。
(三)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是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兴宁至汕尾、龙川至汕尾高速公路及广州至汕尾、龙川至汕尾铁路前期工作,全线开工建设潮莞高速汕尾段。确保厦深铁路汕尾段按期建成投入运营。加快启动珠东沿海快速通道建设。开展汕尾港(一期)10万吨级码头建设前期工作,抓好汕尾港航道疏浚工程。二是加快中心市区扩容提质。编制《汕尾市环品清湖规划》及市区绿道网和慢行系统等专项规划。加快市区新湖大道、工业大道、环品清湖道路、汕尾火车站站前广场及周边道路、汕尾大道改造工程、埔边至市区公路改造工程、市区污水处理厂管网工程以及LED路灯改造和推广应用等基础设施及配套市政建设。加快“智慧汕尾”、“无线城市”建设。
(四)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加强资源管理。加强对敏感地带及海岸线、湿地、森林、矿山等重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编制公平水库(含干渠)、螺河等水资源保护规划。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实施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管理。二是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抓好以品清湖为重点的港湾整治,加强奎山河、龙津河、螺河等主要河流保护;抓好深汕高速汕尾段70公里生态景观林带、11万亩防护林工程和26万亩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建设陆河生态文明县。
(五)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改革,建立完善税费一体化管理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入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开设分支机构,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二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市、县(市、区)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达到60%。完成县(市、区)级大部门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富县(市、区)强镇(街道)、简政强镇(街道)事权和事业单位改革。三是抓好社会管理改革。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规范化建设,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大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