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2年,韶关市完成生产总值888.5亿元,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人均生产总值31000元,增长9%,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1.5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50元,增长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80元,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为2.7%;城镇登记失业率2.75%。
(一)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实现稳增长的任务目标
一是投资较快增长。扎实开展“百项工程兴韶关”活动,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8.5亿元,增长16.2%。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5.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2.1%。初步建立《韶关市重点建设项目库》,确定在建、预备、规划项目各100个。二是消费市场平稳增长。积极推进华南大宗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五洲国际汽配用品商贸城以及曲江中央商务区等商业综合体建设,推动粤北地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早日形成。新建乡镇商贸中心项目2个、农家店信息化建设改造项目34个、物流配送中心项目1个,新建日用品农家店295家。商品房销售面积 259.6万平方米,增长16%;销售额116.3亿元,增长40%。三是对外经济贸易有新进展。韶关新港口岸废旧塑料进口业务获广州海关批准建设,铁路口岸货运七号线路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外贸进出口总额20.3亿美元,增长14.4%,其中出口总额8.7亿美元,增长20.5%;实际利用外资1.72亿美元,下降27.8%。
(二)以工业为主战场,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稳步发展现代农业。粮食总产量达到91.66万吨,比上年增加2.41万吨。肉、禽、蛋等农产品全面增产。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解决全市规划内72.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创建连片5000亩省级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韶关翁源仙鹤花卉产业园和乐昌农丰现代农业园等14个园区被确认为省级现代农业园。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6家,比上年新增13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4家、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8家。二是千方百计保持工业稳步增长。工业投资完成215.5亿元,增长14.9%。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家,达到482家。加快推进韶铸节能减排和产品升级改造,引导和支持韶关液压件厂、东南轴承厂、齿轮厂等企业基本完成了搬迁改造。乳源东阳光药业等生物医药项目和始兴旭粤双玻璃光伏建筑一体化组件等新材料项目顺利推进。韶能集团生物质发电、始兴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以旅游业为龙头,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增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珠玑古巷—梅关古道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韶关首届手信大赛、青岛啤酒节、徒步穿越丹霞山等大型活动。新增旅行社5家、三星级旅游饭店6家。净增限额以上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122家,达到282家。
(三)倍加珍惜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的特殊政策,努力推动转型发展
2011年,国务院批准韶关市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2012年,组织编制《韶关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作为韶关转型发展的行动纲领。2011年,中央财政3.15亿元专项资金中,安排市、县(市、区)两级项目共25个。截至2012年年底,项目总完成度为93%,已使用专项资金2.2亿元,占专项资金总额的70%。
(四)努力推动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乳源瑶族自治县作为全省25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之一,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颁布《韶关市人民政府2012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目录(第一批)》,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07项,其中取消113项、转移31项、下放61项、委托2项。制定并颁布《韶关市统一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组建方案》。制定《韶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确定南雄市为试点市,房地产中介和资产评估中介为试点行业。
(五)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民生事业与经济同步发展
千方百计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截至2012年年底,共筹集到位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约9.8亿元。武江区和乳源瑶族自治县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曲江区和始兴县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的督导验收。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58.66万、87.44万,分别增长7.4%、3.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人数达到79.58万,增长73.1%。三年来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8.39亿元,落实帮扶项目3312个。2012年,全市贫困村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7546元,贫困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到8.5万元,全面完成扶贫目标任务。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韶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以上;外贸出口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重点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振兴工业经济。支持新建的翁源中源水泥、新丰越堡水泥等项目尽快达到设计能力。尽快建成投产韶钢产品结构调整等项目建设进度。引导和鼓励规模以下企业发展为规模以上企业。继续推动韶钢、大宝山矿等传统优势企业改造升级。积极扶持韶关液压、韶铸、中机重工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乳源东阳光药业、始兴羊角山风电场、韶能生物质发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入园项目建设,增强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重点加快推进莞韶产业装备制造业总部经济基地和翁源华彩化工涂料城、乳源东阳光制药基地、新丰环保涂料基地、仁化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等重点园区建设。加快推进24个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实施。二是培育现代服务业。完善服务配套,拓展丹霞山旅游功能,延长旅游产业链。大力推进成品油、钢材、香烟、煤炭、矿石、农副产品等大宗商品物流建设。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业,推动建成湘粤赣物流中心。三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开展标准农田、百亿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粤北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粤台农业合作示范区等基地建设。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发展韶关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特色品牌,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和申报知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重点发展乡土珍贵阔叶树、油茶、竹子、绿化苗木等主导产业,打造450万亩特色林业产业基地。
(二)继续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扩大投资规模
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力加快在建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快推进芙蓉大道、南华路等芙蓉新城骨干路网和学校、医院、文化场馆等公建项目以及金融街、中央商务区、总部基地、专业市场等产业带动项目建设,全面加快粤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启动老城区东、西、南、北四大出口道路工程、工业路内涝整治、“三旧”改造等项目建设,推动城市扩容提质。加快推进广乐高速、大广高速、韶赣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改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韶能生物质发电、韶关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等能源保障工程建设,加快全省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进程。推动列入年度新开工计划的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争取国家和省尽快核准韶关电厂“上大压小”、南水水库供水工程等重点项目。争取华电(南雄)热电联产项目早日获得国家批准开展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储备工作。在已建立的项目库基础上,继续策划一批重大项目列入项目库,协调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加大投融资工作力度。试行市级财政扶持企业的资金注入金融机构实现“增信”放大效果,市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中小微企业融资扶持机制,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
(三)制定和实施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着力推动绿色转型
制定和实施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变被动适应为主动行动,引领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全国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总结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推动《广东生态发展区生态价值、补偿机制及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省生态补偿政策。
(四)实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实现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相互促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机械装备、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等重点招商产业,着力引进一批与韶关市重点发展产业相关联的优质项目。加大外贸转型升级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年出口超5000万美元、超亿美元的龙头企业梯队。构建高效便捷的通关环境,积极推动口岸查验单位创新通关模式和业务改革,积极试点运用“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新模式。
(五)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科学发展活力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成网上服务大厅,实行网上审批试点,加强市、县(市、区)、镇(街道)三级行政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县(市、区)党政机构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抓好乳源瑶族自治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进乡镇(街道)卫生院、村(居)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加快统一交易市场和配套制度建设,促进公共资源纳入统一市场进行交易。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全面推进“两建”工作,深化社会管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