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3)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二十一章 云浮

信息来源: 时间:2013-08-06 16:10: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540.45亿元,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16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238.76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172.53亿元,增长7.5%;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35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9219元,增长13.2%。
  (一)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8.76亿元,增长26.1%。全市承接产业转移项目489个,计划总投资567.89亿元。
  (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6.67亿元,增长6%;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79万亩,粮食总产量70.81万吨;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673个,销售总收入达396.5亿元,带动农户27.3万户,户均参与产业化经营收入达9150元。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集团销售收入335亿元。
  (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72.53亿元,占GDP比重为3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31亿元,增长11.6%。全市旅游接待游客112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4.94亿元,分别增长40.2%和44.5%。云浮国际石材博览中心、新兴县天露山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为“广东省工业旅游示范单位”和“广东省体育旅游区示范基地”。
  (四)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63.66亿元,增长31.3%。全市100项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88.3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98.2%;房地产开发投资35.4亿元,增长23.6%;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08亿元。青洲水泥(云浮)有限公司4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带余热发电)项目、广东广云铝板带有限公司(首期)、高丘六和(云浮)工业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云罗高速公路双凤至双东段、沿江公路六都至都杨段扩建工程建成通车,恒大城一期竣工落成;云浮风电项目(罗定亚婆髻山和新兴天露山风电场项目)、南广高铁、阳罗高速、广东华立城市学院综合项目等加快建设;江罗高速动工建设;华润西江发电厂、中材(罗定)水泥二期、汕湛高速以及粤电云浮天然气热电冷联供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五)外贸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4.57亿美元,增长4.8%。其中,出口总额9.34亿美元,增长5.6%;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增长15.4%。
  (六)财政金融稳健运行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76亿元,增长23.4%。金融存贷款稳步上升,2012年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658.93亿元,比年初增长13.3%;贷款余额395.46亿元,比年初增长18.7%。
  (七)社会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一是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5%,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60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11万人。二是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全市55间镇(街道)卫生院和1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一体化、全覆盖,职工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稳步前进。动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141套,竣工722套。圆满完成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任务。四是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稳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创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个,组建各类创新平台6个、研发机构1所,“云浮市石材商会” 和“新兴县不锈钢商会”两个集体商标均获准注册;“托洞腐竹”和“新兴排米粉”成为新的地标保护产品。教育创强工程加快推进,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市教育园区加快建设,市中专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云浮石艺”和“禾楼舞”传承基地被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五是平安和谐云浮建设成效明显。信用云浮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全省试点。加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应急管理机制,社会治安稳定;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八)宜居城乡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实施市城区扩容提质工程,启动云浮新区规划工作,基本完成《云浮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初步成果,着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发展示范区,努力把核心区——西江新城建设成为生态、智慧、低碳、宜居的幸福新城。二是加快宜居城乡建设。努力构建“健康、生态、幸福”的宜居城乡,全年建成宜居城镇6个、宜居村庄86条、宜居社区3个,建成名村(居)18条、示范村(居)28条。
  (九)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以产业带动、土地流转、金融支撑、协同共治、生态文明村建设“五位一体”的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全面开展富县强镇(街道)、简政强镇(街道)事权改革,县(市、区)级和镇(街道)级大部制改革全面实施,压减行政审批事项366项。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大力实施项目代建制,市教育园区代建项目有序推进。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充分的矛盾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依然突出。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云浮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23%,第三产业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外贸出口总额增长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32.6%;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1.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完成省考核目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5.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9%;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8%;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2%(其中市区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省下达的考核目标以内。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突出项目带动,着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2013年,全市百项重点工程(项目)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07项,计划总投资1366.7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8.17亿元;前期预备项目23项,估算总投资438.24亿元。继续实施重大项目推进和考核机制,强化工作措施,破解制约瓶颈,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任务。二是加强项目谋划。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的重大政策机遇,抓紧策划实施一批“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加强重大项目的储备和开发,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抓好华润西江发电厂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路条后迅速开展前期工作;争取华润罗定水泥、中材罗定水泥二、三期项目尽快获得核准;争取青洲水泥二期、粤电云浮都杨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尽快获得省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
  (二)突出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
  一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水泥、石材、硫化工、不锈钢制品、电力、电池电子、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加快培育文化创意、物联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生物制药、保健养生等新兴产业,使生态经济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乡村度假休闲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抓好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云浮市西江新城月亮湾健康养老休闲项目、云浮市西江新城文化艺术中心等旅游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商贸龙头企业,把西江新城打造成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和生态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科教兴农体系建设;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三)突出扩容提质,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
  一是全力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突出生态、低碳、智慧、幸福的理念,加快新区规划建设,抓好主要路网、行政服务中心、中央商务区、华立学院、意大利风情小镇、碧桂园等重点工程建设,打造一个具有岭南山水、广府文化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休闲的幸福新城。继续改造提升旧城区,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和中心城区路网改造建设,加快推进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加快市教育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加强城乡环境整治。着力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重点抓好城区道路绿化美化,南山河、南江河、新兴江等河流域综合治理,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打造健康、生态、幸福的宜居城乡。
  (四)突出改善民生,着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化、技能化、规模化转移就业,稳定和扩大城镇就业。二是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城乡低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社会救济、赈灾救灾等惠民政策,不断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使用监管机制。三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推进教育创强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高新技术产值比重。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