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3)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十七章 肇庆

信息来源: 时间:2013-08-06 16:25: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2年,肇庆市生产总值1453.84亿元,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1%;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6.5∶45.9∶37.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3.81亿元,增长12.6%。
  (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一是新型工业化取得新进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4.63亿元,增长20.2%。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55项,总投资26.44亿元。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2家,新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风华高科电子新型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获认为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二是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3.39亿元,增长15.1%。城市接待旅游者人数2453.95万人次,增长14.8%;实现旅游收入180.37亿元,增长26.7%。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2747万吨,增长10%。商品房销售总额175.82亿元,增长12.6%。2012年年底,辖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324.64亿元,贷款余额876.27亿元,分别增长10.7%和16.2%。三是农村经济平稳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0.43亿元,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615元,增长15%。粮食播种面积304.73万亩,产量115.11万吨。四会市、高要市、怀集县等连续六年获得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市)奖励。水产总产量达35.6万吨,总产值37.14亿元。
  (二)重大项目推进顺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全市144项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97.56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0.2%,其中27项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8.2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6.6%,进度排名全省第三。全年共组织实施“六个一批”项目413项。其中,广东星湖科技高精度铝板带、500千伏玉城输变电项目、西气东输二线肇庆段等35个项目已竣工或投产。阅江大桥动工建设。大唐国际高要金淘热电冷联产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中电国际四会热电冷联产项目获省发改委批准开展前期工作。在项目投资拉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852.6亿元,增长20.1%。
  (三)区域合作不断深化,重大发展平台加快打造
  广佛肇经济圈第三次市长联席会议在肇庆召开,会议议定了39项工作计划和八大重点项目。广佛肇经济合作区选址怀肇庆市怀集县,合作区合作协议、建设方案和发展总体规划完成编制。《广佛肇交通基础设施衔接规划》出台实施,广佛肇城际轨道、广佛肇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建设。广佛肇凭证式国债异地通兑业务开通,通信资费一体化基本实现。肇梧战略合作第一次市长联席会议在封开召开,会议议定了2012年肇梧重点工作计划。《关于建设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指导意见》已由两省(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签署实施。《粤桂肇庆—贺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功签署。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开展前期工作。肇庆高新区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新引进恒迅蓝光盘研发生产、三才药业等一批大项目,大华农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肇庆新区挂牌成立,新区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五个一工程”加快推进。
  (四)县域经济平稳发展,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
  端州区华南智慧城荣获“2012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软件园区”称号;鼎湖区引进投资超100亿元的广东海印集团;高要市成为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项目建设市;四会市实施“两城三基地”新布局;德庆县被授予“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称号;封开县积极开展粤桂战略合作;广宁县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被评为“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怀集县加快谋划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4元,增长14.3%,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新建名村(居)42个、示范村(居)42个,新创省卫生镇(街道)15个、省卫生村(居)257个。低碳城市建设试点有序推进。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检。
  (五)招商引资成效良好,外贸进出口完成任务
  相继举办“2012肇庆—香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交流会”、“2012中国肇庆—日本经贸合作交流会”等招商活动。在第十届“肇庆金秋”上签约项目35宗,投资总额489.2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增长11.9%。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37个(含意向),总投资368.62亿元。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63.5亿美元,增长11.2%,其中出口总额37.8亿美元,增长14.3%。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惠民实事扎实推进
  全市有六个县(市、区)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县(市、区),74个乡镇(街道)创建成为省教育强镇(街道),通过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万人职业院校”。市图书馆新馆落成。肇庆被确认为“广府文化发祥地”。市一医院新院和市中医院新住院大楼建成投入使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获中央文明办年度测评通报表扬。“三打两建”取得成效。惠民实事进展顺利。全市新增3749套保障性住房。完成9693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任务。新增就业8911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新建平价商店92家。向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4097.13万元。向2.8万名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发放补贴1680万元。“文化三下乡”取得成效。农村公路路面硬底化和旧街旧巷改造全面完成。100台新能源公交车投入使用。完成38个“幸福社区”建设。
  (七)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企业登记相关领域审批制度改革有序推进。赋予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一批市级经济管理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市级市政管理事权下放端州区。行政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和大部门体制改革在县级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在全省率先开通“阳光通”行政审批短信服务系统。肇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加快组建。市直行政审批提速30%~60%,肇庆高新区和肇庆新区试点实行行政审批“零收费”。城乡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村卫生站基本药物制度、“三个平价”建设有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推进。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肇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水平控制在3.5%以内;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省下达的计划指标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控制在省下达的计划指标以内。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大力实施“两区引领两化”战略,加快产业和城市建设转型升级
  一是以肇庆高新区引领新型工业化。推动肇庆高新区“二次创业”,加快蓝光光盘、三才药业、奥瑞金等项目动工,力促中恒、国电等项目建成投产,扶持中导、千江、骏鸿等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做大做强做优肇庆工业50强。积极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二是以肇庆新区引领新型城市化。加快完善新区规划体系,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推动新区发展大厦、中瑞健康产业园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做好土地征收储备工作。推进城市扩容提质,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城市交通路网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星湖水质整治、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宜居城乡项目建设。加快“三旧”改造。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
  (二)大力推进重大项目谋划建设,充分发挥投资拉动增长作用
  2013年,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100项,年度计划投资279.77亿元。继续滚动推进“六个一批”项目建设。重点加快南广铁路、贵广铁路、广佛肇城际轨道、肇花高速、二广高速(怀集至连州)、阅江大桥以及电网等线状工程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储备,积极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重点建设计划。健全各有关部门提前介入项目前期工作的机制。强化项目服务管理 ,落实层级目标责任,完善领导挂点联系制度,加强项目跟踪督查,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大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积极筹备广佛肇经济圈第四次市长联席会议,编制实施2013年广佛肇经济圈重点工作计划。加快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强交通对接,启动广佛肇高速公路肇庆段建设。加强产业对接,大力承接广佛优质产业转移项目。加强公共服务对接,推动环保、教育、医疗、社保、公共安全等领域深化合作。积极推进粤桂战略合作,筹备举办肇梧、肇贺市长联席会议,编制实施2013年肇梧、肇贺重点工作计划。加快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和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
  (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县域工业经济,积极发展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林产化工、矿产加工等资源型优势产业,培育一批产业龙头。做好“三农”工作。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和现代农业装备。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知名绿色品牌。强化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强化农资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名村示范村建设。全面铺开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台实施肇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五)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企业登记相关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加大镇村简政放权力度。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全面铺开农村综合改革。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推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