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3)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十九章 潮州

信息来源: 时间:2013-08-06 16:13: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2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706.5亿元,增长10.6%,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一)粮食生产总体稳定,特色农业加快发展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8.3万亩,粮食总产量31.08万吨,比上年增加1.52万吨。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19.85万吨,增长3.2%。茶叶种植面积14.6万亩,产值超22亿元。花卉种植面积1.01万亩。潮州柑、铁皮石斛、油茶等其他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畜牧及林业生产保持稳定。
  (二)工业企业增产增效,内销拉动作用增强
  全年工业增加值364.7亿元,增长14.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28.4亿元,增长16.7%。八大特色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141.67亿元,增长19.2%。其中,陶瓷、食品、塑料、印刷包装和水族机电分别增长18.7%、24.4%、23.6%、24.9%和24.2%。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43.7亿元,增长7.1%;全社会用电量66.1亿度,增长3.9%。工业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227.8%,比上年提高18.3个百分点。工业销售产值866.38亿元,增长17.4%,其中内销产值684.9亿元,增幅达到23.9%,占全部工业销售产值79%。
  (三)消费需求较为活跃,旅游市场持续畅旺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亿元,增长14%。其中,大型商业企业增势强劲,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68.1亿元,增长21.7%;城乡消费同步增长,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8亿元和93.2亿元,分别增长13.9%和14.4%。蔬菜大棚、冷链物流、平价商店三项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新增平价商店68家,全市125家。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旅游市场持续畅旺,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9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8亿元,增幅均达到18%。
  (四)对外贸易艰难前行,利用外资有新增长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42.3亿美元,增长1.2%,其中,出口总值27亿美元,下降0.5%;外贸进口总额15.3亿美元,增长4.2%。全市外贸出口对新兴市场出口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其中对东盟和阿联酋分别增长25.6%和9.9%。出口值居前三位的商品分别为陶瓷9.58亿美元、机电产品3.86亿美元、服装及纺织品3.68亿美元;增幅居前三位的分别为食品、玻璃制品、家具,分别增长24.7%、17.4%和15%。全年新增利用外资合同项目29项;实际利用外资1.42亿美元,增长12.8%。
  (五)投资实现稳定增长,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16亿元,增长12.7%。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8.79亿元、140.67亿元和74.69亿元,分别增长31.1%、16.3%和4.8%。农村投资较快增长,完成投资98.57亿元,增长12.3%。房地产开发投资28.57亿元,增长20.9%。50个市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83.72亿元,占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96.5%;14个新开工项目有12个顺利开工建设,各县(市、区)均超额完成年度重点项目建设投资计划。
  (六)财税收入平稳增长,金融信贷健康运行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9亿元,增长17.1%;其中,税收收入25.5亿元,非税收入6.4亿元,分别增长13.5%和34%。国税国内税收收入46.4亿元,增长8.9%;其中工业增值税32.6亿元,增长9%。地税国内税收总收入27.12亿元,增长12.2%。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7.55亿元,增长22.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0.02亿元,增长13%。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90.01亿元、存款余额836.4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3.0%和12.5%。
  (七)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人居环境较好改善
  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枫溪区分别实现地方生产总值333.1亿元、170.9亿元、121.4亿元和91.2亿元,分别增长11.8%、10.7%、7.8%和11%;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0亿元、4.05亿元、2.78亿元和2.94亿元,分别增长17.7%、17.9%、16%和16.8%。宜居城乡建设成效明显,韩江等饮用水源水环境有效改善,城镇居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实现新提高,全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3%,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和5%。
  (八)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民生保障得到加强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面启动教育创强工作,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到52.5%,校舍安全工程三年规划目标任务取得阶段性进展,如期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化解工作,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5%,潮州“阳光德育”被打造成特色品牌并向全国推广。文化事业得到巩固和提高,文化与经济融合加速,产业化进程加快。就业形势较为稳定,全市新增就业3.71万人,登记失业率为2.35%;培训农村劳动力2.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25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全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47.59万、32.36万、35.28万、35.01万和24.65万,分别增长8%、8.6%、4.1%、5.9%和9.9%。医疗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城乡居民医疗参保人数达219万。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推进,全市有1470套保障性住房顺利动工建设。城乡居民收入有新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89元,分别增长12.6%和14.2%。安全应急、防灾减灾、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其他社会事业均取得新进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潮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2.8%、第三产业增长7.5%;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6%;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涨幅控制在3.5%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7‰以内;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8%。为实现上述目标,将突出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方针政策,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进一步做强特色产业、做大临港产业和做优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园等重大载体的作用,大力促进地方传统优势产业企业进园入区、集聚发展;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港区投资环境,争取全年新增港口货物吞吐量250万吨;积极推进大唐潮州电厂5、6号机组、潮州港地方铁路等涉港项目前期工作,壮大临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潮汕火车站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专业市场。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做强做优特色旅游业。进一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农业投入,扶持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二)着力壮大投资规模和效益
  谋划推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放宽民间投资领域,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全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企业技术改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57个年度投资计划90.7亿元的市重点项目的管理。继续完善领导挂钩制、部门负责制和项目属地管理责任制,集中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促进潮州东方国际茶都、潮州市亿都商贸城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成功落地、顺利建设。
  (三)着力拓展内外市场
  积极开展企业“触网”计划,努力创建本地区特色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继续加强与省、部合作,形成“潮货全国行”的销售网络和长效机制。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鼓励支持外贸企业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和自主品牌创建,引导和扶持企业努力巩固并深度开发美国、欧盟、中国香港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大力支持企业应对欧盟对我国陶瓷的反倾销调查,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四)着力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加快实施城市东拓战略,以省颁布实施“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城市扩容提质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大力度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加快推进韩江东西溪大桥、潮州大桥建设步伐,抓好韩江东岸片区的规划建设,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加快完善相关发展规划,促进先行合作项目顺利实施。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五)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为抓手,全面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搭建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支持企业加快电子商务应用、设备更新和产品质量提升,引导扶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搭建技术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努力提高生产机械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本地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六)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盘活有限土地资源,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控制开发强度。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巩固韩江整治成果。加强矿山生态恢复、生态林的建设和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整合、优化和保护性开发海洋资源,控制沿岸海域污染。严格控制新上高能耗、污染型项目,引导、支持发展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加强城镇生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