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3)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十四章 阳江

信息来源: 时间:2013-08-06 16:29: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2012年,阳江市完成生产总值877亿元,增长13%,增速排全省第二位。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75.5亿元、400.6亿元和300.9亿元,分别增长5%、18.9%和9.8%,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20.0∶45.7∶34.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1亿元,增长23.4%。
  (二)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85.4亿元、增加值283亿元,分别增长23.8%和24.6%。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镍合金产业基地及产业链和新钢铁、大型水泥干法旋窑生产基地、阳江核电、阳西电厂3-4号机组、阳西菩提山风电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中国餐厨用品出口基地”、“中国陶瓷刀中心”、“中国打火石中心”等国字号品牌落户阳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分别达10家和53家,建成江城银岭、阳东和高新区创新孵化中心。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新增4A、3A旅游景区各1个,接待游客108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6.5亿元,分别增长20.7%和30.3%。物流运输持续活跃,公路、水路、铁路货运周转量分别增长65.4%、66.2%和32.8%,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605万吨,增长43.2%。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总产值284.9亿元,增长4.9%。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94.7 万亩,粮食种植面积220.3万亩,粮食总产量72.9万吨。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0个,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至94家和525家。
  (三)重大投资发挥推动引领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483.7亿元,增长20.7%。其中工业投资277.9亿元,增长25.1%。重大项目投资引擎力凸显,实现省列重大项目在阳江内投资、市重点项目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招商项目到位资金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以上百分点。5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5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10%,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0%。阳江核电、镍合金深加工、十里银滩等项目投资进度加快,其中镍合金深加工、500千伏阳江核电出线工程、海螺水泥一期、华能阳江东平风电场、新洲风电场五个项目建成投产。
  (四)“双转移”成效显著
  在全省率先开展乡贤反哺工程,成功举办第11届中国(阳江)国际五金刀剪博览会,引进了华润新能源等一批超1000万美元的外资大项目。实际利用外资1.53亿美元。四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442.5亿元,增长45.2%。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投入15.1亿元,新开发土地面积三平方公里。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5.57万人。阳江市政府和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全省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级。
  (五)城乡建设扎实推进
  城乡交通设施加快建设,阳云高速阳罗段工程、S277线海陵大堤段扩建工程动工,S113线阳春北段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建设生态景观林带106公里、碳汇林4.86万亩,累计完成植树造林9.44万亩。实施“三旧”改造项目58个,涉及面积4620亩。坚持节约集约用地,连续1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超额完成300公里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任务,整治农田5万亩,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宗,完成海堤加固达标建设25公里,全面完成镇(街道)级垃圾中转站、村庄生活垃圾收集池任务。节能减排力度加大,连续八年在全省环保责任考核中获得优良以上等级。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件民生实事顺利实施,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20元,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02元,增长16.3%。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2.5%。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155所,两阳中学创建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阳春市双滘镇、永宁镇成为粤西地区首批省教育强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比上年提升36.2%;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创建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国家4A景区通过省验收。阳江十八子世界音响博物馆入选省十大民间收藏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任务全面完成,阳春市被认定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和医疗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形成。住房保障稳步提高,动工兴建公租房2472套,其中1236套交付使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使用价格调节基金1500万元向低收入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已建成平价商店141家。扶贫“双到”工作成效明显,完成了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4000户泥砖住房改造建设,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阳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农业总产值增长4.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省下达指标范围内。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做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促进新型工业突破发展。加快推进阳江核电1~5号机组建设,争取1号机组尽早投产,5号机组开工建设;加快阳西电厂3~4号机组扩建工程,力保年内投产;加快阳西、阳春等陆上风电和太阳能光伏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高新区镍合金项目扩产达标。推进新钢铁、风机制造、节能玻璃、新型水泥、汽车零配件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和输变电装备制造业。促进五金刀剪、食品加工、机电建材等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旅游业,推进“南海I号”文化景区、凤凰湖温泉度假村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大阳江港建设力度,推进新都汇时代广场、华科国际家居生活广场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抓好8个国家级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争取新建成园区15个,保持特色产品面积290万亩以上。
  (二)主动融入珠三角地区,提升“双转移”工作水平
  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粤港澳地区的辐射带动,加快与珠三角地区、粤港澳地区实现交通、市场、产业和机制对接。积极参与珠三角地区、粤港澳地区的产业分工,提高关联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粤西地区沿海高速铁路等项目规划建设。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内环六市合作,提高区域合作水平。加强产业发展载体建设。推进广州(阳江)等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推动产业转移园向经济合作区转变。加强劳动力培训转移。加快培训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校园与产业园区对接,让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三)加快项目投资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成效
  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分工负责制,狠抓要素保障,重点抓好融资、用地、征地拆迁等工作,确保60个重点项目完成201.3亿元的年度计划投资。积极推动低辐射节能玻璃、海螺水泥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加快阳江核电站、博德环保陶瓷等一批项目建设步伐,力促阳江抽水蓄能电站、华润水泥二期等一批项目动工,做好中海油天然气发电、大唐华银电厂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全力开展招商引资。重点面向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央企、省重点企业上市及优质民企引进重大项目。加强以商引商、乡贤招商和节会招商,抓好广交会、泛珠三角地区论坛等活动已签约项目落地建设。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阳江
  推动市区扩容提质。加快城南新区等重点区域开发,继续推进市区与阳东县东城镇、雅韶镇、红丰镇一体化进程。深入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全力打通新江东路、创业北路、漠江中路、康泰路等市政道路。抓好“三旧”改造,打造市区松岗山(百利广场)等一批亮点项目。加大中心镇(街道)培育扶持力度,完成462个行政村和399个省级试点村规划编制工作。建设美丽阳江。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意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强化节能减排,加快市区城南、城北和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抓好马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推进核应急演习、PM2.5监测、环境监测标准化等项目建设。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精简优化审批流程,加快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建立多部门并联审批和各级政府联动办事工作机制。扎实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海陵岛、高新区试点推行“以岗定人、以岗定聘、以岗定薪”改革。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行“宽进严管”管理模式。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妥推进阳东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阳春市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加快全市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完成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上行政村“政经分离”改革。
  (六)致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积极扩大就业,继续实施“南粤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和“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巩固在99%以上。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市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推进市妇幼保健院、市卫生学校搬迁。加快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加快教育强市创建步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小学、普通高中布局调整,推动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85%。加快市数字图书馆、市博物馆建设,加强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