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3)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十八章 清远

信息来源: 时间:2013-08-06 16:14: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2年,清远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围绕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工作部署,大力实施“桥头堡”战略,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促增长放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但受北非、中东地区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经济复苏迟缓,日本经济陷入停滞,新兴国家发展明显放慢;国内经济持续下行,需求拉动成效不大和产业转型力度加大;市内新的增长点弱于预期,加上两大火电厂、几十家采矿企业停产整顿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遭遇新世纪以来最大困难和挑战。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没有如期实现年初预定目标,但经济社会总体发展平稳健康。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成效明显
  1.“两品”工程成效明显。全市新增有机农产品30个、绿色食品8个、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2个、省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点7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9家、产品10个。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6家,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61个 ,出栏量500头以上的规模生猪养殖场达1119个。14宗农田水利小型灌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清新、英德成为全省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县(市、区),各县(市、区)均被列入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234.9亿元,增长5.3%。
  2.农村面貌持续改善。4个镇创建成为省宜居示范城镇 ,7个村庄创建成为省宜居示范村庄 ,佛冈龙南片区新农村实验区示范点住房改建初显成效。共完成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540公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铺开,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正式启动。21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场所建成投入使用。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垃圾定点堆放、定期清理。以改革基层政务服务方式为突破口,推进农村综合改革,53个镇(街道)级服务中心、460多个村级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分别占镇(街道)、村(居)委总数的68.8%和48.4%。阳山县农村综合改革走在全省前列,被省作为典型向粤东西北地区推广。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有力
  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制定建筑陶瓷和再生金属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出台再生金属产业技术路线图 ,启动陶瓷产业“清洁生产”计划。继续抓好中心区域废旧物资拆解场清理整治,引导金属拆解业集聚发展,清城区有色金属再生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在省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级。企业技术创新取得新进步,豪美铝业技术中心获准成为全市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2.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启动了莲湖产业园、光电产业园和“华南声谷”的规划建设 ,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园扩园方案获省批准,佛冈县部分园区纳入省级产业转移园,民族工业园升格为省级产业转移园,一批优质项目正式落户。交通银行、汇丰银行等12家金融、保险、证券机构在全市新设立分支机构,结束了清远过去十多年未有新的金融机构进驻的历史。出台了鼓励总部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与广州、东莞、佛山、郴州等城市签订了合作协议。全市共引进新项目254个,合同投资511亿元,实际投入105.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4个,合同投资456.57亿元。
  (三)投资规模有所减少,消费需求稳中趋缓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8亿元,下降4%。其中,第一、二产业分别完成投资7.8亿元和101.5亿元,分别下降27.3%和36.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28.6亿元,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59.6亿元,增长10.7%,扣除物价上升因素实际增长7.8%。其中,城乡市场零售额分别增长12%和5.8%。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20亿元,增长10.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9.6亿元,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CPI)自年初以来一直呈回落态势,全年上涨2.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2.7%。商品房屋销售面积392.6万平方米,增长10.5%;销售额181.7亿元,增长15.0%。
  (四)进出口贸易喜忧参半,财政金融形势稳定
  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6亿美元,增长1.3%。其中出口总额24.4亿美元,增长4.2%;进口总额21.5亿美元,下降1.9%。实际吸收外资3亿美元,下降21.2%。来源于清远市的财政总收入207.5亿元,下降6.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6.9亿元,增长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1.9亿元,增长9.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99.4亿元,比年初增长8.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42亿元,比年初增长12.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08.2亿元,比年初增长17.7%。
  (五)着力调整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体制机制
  1.调整优化管理体制。将城市综合管理职能及园林、环卫等管理事务全面下放给清城区 ,将部分市级经济管理权下放高新区,对华侨工业园和民族工业园实行属地管理 ,向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转移市级经济管理事项51项。调整优化中心区域财政分配体制,理顺市中心区办学体制。完成了中心区域学校和幼儿园布局调整,预计2013年市区将增加幼儿园至高中学位2.4万个。
  2.创新投融资体制。完善了政府土地储备制度,实行土地开发储备“一个口子”进出 ,增加了近万亩政府储备土地,保障了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成立了城市建设、水务、旅游发展三家投融资公司,实现了由政府直接投融资向企业化、市场化运作转变。
  3.改革行政运行体制。对35个市直单位1294项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公布市级政府第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目录,取消、下放和向社会转移审批事项249项,审批事项压减40.4%。深化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行政、事业单位用人招录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建立中层干部公开竞争选拔制度 ,市直单位全员竞岗顺利完成。实施非税执收单位经费供给改革和基金管理改革 ,在全省各地市率先构建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绩效评价于一体的财政大监督工作机制。全年新登记社会组织88个,市旅游协会等一批社会组织完成“去行政化、去垄断化”改革。
  (六)认真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改善社会民生
  1.公共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出台并启动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成功创建省教育强镇(街道)17个 ,申报省教育强县(市、区)2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推进 ,完成41所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29所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30所村(居)级幼儿园的建设工作,启动了中心城区一批中、小学校建设 ,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82.3%。“普高”成果进一步巩固 ,高中阶段教育水平稳步提高 ,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稳步发展,民办教育和成人教育规范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市直医院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 ,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扎实推进。全市“三馆一站”实现免费开放 ,基本完成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文化基层设施全覆盖工程有序推进 ,广东瑶族博物馆正式挂牌。完成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制定了保护和开发规划,连州慧光塔、连南南岗古排保护项目被列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CBA赛事进入清远,恒大皇马足球学校顺利开学。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下。
  2.基本民生保障得到加强。超额完成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扩面任务 ,三个县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全民医保目标基本实现,社保基金结余68.5亿元。全年救助低保对象13.2万人,低保金支出1.7亿元,实现了应保尽保。解决了2575户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完善了保障性住房准入和退出机制。
  3.热点民生问题有效解决。落实种粮、水稻良种和农机购置补贴2.67亿元,申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329个,总投资6.2亿元,受益人口超过89万。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67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登记就业率98.4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4万人,经过技能培训后转移就业2.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2.75%,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及时向低收入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控制在3%以内。实行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市区公交政策。加强了食品药品市场的安全监管。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清远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街道)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3%以内;城镇化率提高到50%左右;社会保障、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节水及安全生产完成省定目标。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也是清远市推进转型发展的攻坚之年 ,机遇与挑战并存,工作十分关键。因此要着力把握好五个关键点:第一,坚持科学地加快发展,通过提升增量来优化结构,既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又防止片面追求速度而回到粗放增长的老路。第二,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策略,拓宽投融资渠道,用好用活社会资金,下最大的力气加快城市、产业发展平台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全面系统深化改革,增创新的制度“红利”,突出解决经济领域市场化不足和社会领域市场化过度的问题,重点深化行政领域、社会领域和农村的综合改革。第四 ,加快推进与大广州地区发展的一体化,重点做好交通、产业和城市公共服务的对接与合作,努力打造环珠三角地区最优营商环境,提升接受珠三角地区辐射带动的能力。第五 ,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