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运行稳中快进,发展质量同步提高
全面落实稳增长措施,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1380.15亿元,增长11.3%。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498.83亿元,增长24.8%,较规模以上工业高出2.8个百分点。发展质量逐步提高,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69亿元,增长22.3%,其中,地方税收收入37.81亿元,增长14.4%。金融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加大,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18.85亿元,增长22.5%。
(二)“两港”经济引擎启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启动空港、海港两大经济引擎,编制完成空港经济区、大南海石化工业园和海洋经济发展等规划。中委广东石化炼油项目和海港经济区等三大项目开工建设,成功举办空港经济区、大南海国际石化综合工业园高端招商会,签约和开工建设一批项目。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省批准设立揭阳民生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成立了中国(揭阳)金属城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普宁秋盛资源通过国家发审委审批,柏堡龙上市材料获证监委受理。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创新型企业7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3家。积极培植“三上企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0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0.4亿元,增长22%。大力推进农业“一镇一品”工程,创建示范乡镇(街道)10个,打造农业品牌14个。
(三)内外需求稳步扩大,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拉动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63.51亿元,增长23.9%。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111项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81.31亿元,惠来电厂3、4号机组获核准投产。消费需求持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05亿元,增长15.7%。物价涨幅继续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6%,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全面落实各项扶持出口的政策,努力稳定外贸出口,全市外贸出口总额38.1亿美元,增长0.5%,新增开展进出口业务企业87家。吸收外资工作扎实推进,实际利用外资1.92亿美元,增长12.2%。
(四)城区扩容提质加速,城镇建设步伐加大
揭东获准撤县设区,市区面积由181平方公里扩大至1031平方公里。积极推进岭南特色水城建设,创建省园林城市通过省考核验收。国省道改造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潮州至惠州等高速公路揭阳段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榕江大围达标加固、惠来中东部供水等工程建设加快,揭阳引韩供水工程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推进练江、枫江、榕江、龙江流域污染专项整治,实现节能减排预期目标。实施“绿色揭阳”、“生态创富”和“环保为民”三大工程,碳汇造林26.71万亩,建设生态景观林带126公里。汕潮揭同城化顺利推进,车辆年票互通互认于2013年1月1日实行。
(五)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取消市、县(市、区)设立的审批事项和前置条件,公布了市政府2012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第一批目录,企业登记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全面铺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推动“平价医院、平价诊室、平价药包”建设,全面提高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的报销比例。农信社改制取得新进展,揭东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已获省联社批复同意,惠来农信社改制工作也正在抓紧推进中。“三打”专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优化了经济环境;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了规范有序市场机制。
(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保障继续改善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01元,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46元,增长15.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50.55亿元,比年初增长17.3%。民生支出力度加大,全市财政投入省十件民生实事33.97亿元。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64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4.8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565.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提高,低保补助水平城镇每人每月205元、农村每人每月116元。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开工建设2463套公共租赁住房。全面启动教育强市创建活动,教育质量明显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高考上本科线15100人,增幅比全省高5.5个百分点。大力实施文化下乡惠民工程,与省文化厅联手打造“乡乡乐起来”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四级联创”活动,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扶贫开发“双到”任务完成,投入扶贫开发“双到”资金1.2亿元,发展农业项目135个,开展免费农技培训23532人次。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揭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控制在8.08万吨、2.05万吨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两港”引擎
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以规划为引导,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中委广东石化炼油项目为龙头,全面铺开“两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两港”高端招商会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建设,争取中海油粤东LNG等获得核准建设,开工建设谷和能源液化石油气(LPG)深加工、埃森石脑油综合利用等炼油中下游项目,加快惠来电厂(5、6号机组)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尽快核准开工建设。加快南方潮汕文化创意产业园、明珠大酒店等空港经济区项目建设,力争通过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两港经济基本框架。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航空运输、空港物流、炼油下游产业、装备制造等一批优质项目,推动形成“两港”产业集群。
(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全面推进民生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揭阳科技创新试验区建设,推动产业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全面落实“民企双百计划”、“暖企八大行动”等政策,推动产业、重点企业、企业家三大转型。加快推进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建设,加快形成现代产业集聚区,努力培育一批超100亿、超50亿、超10亿的旗舰企业。积极推进推进一批产学研基地、金融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两港”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建设“广东省商务生态旅游示范区”。支持地方金融创新,组建产业基金。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发展水平
以揭东撤县设区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城市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中国南方金属生态城、紫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城、玉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建设。加快县(市、区)域经济发展平台建设,发展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加快建设潮州至惠州、汕头至揭西、揭西至博罗等高速公路揭阳段;完成324线普宁池尾至惠来葵潭、省道335线揭东霖磐至揭阳高新区段等国省道大修工程建设,力推厦深铁路揭阳段工程早日建成。加快榕江大围达标加固、普宁市白坑湖水库综合整治、惠来中东部供水等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揭阳引韩供水工程开工。加快推进骨干电网建设。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四)切实做好“三农”工作,改善农村宜居环境
全面加强与省农科院科技战略合作,大力推进“一镇一品”工程建设,打造出一批主导产业和农业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重点扶持首农(南方)、达华节水等公司发展,筹建农业产业化协会,增强对农民的服务和带动能力。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支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继续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稳定主要农产品生产。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脱贫致富奔康步伐。
(五)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紧紧围绕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打造惠民、利民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推进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建设。积极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加强与珠三角地区、海西经济区各城市的经贸协作,搭建企业“走出去”交流对接平台。全面落实各项刺激消费政策,降低物流成本。落实扶持出口政策,加强外贸进出口企业培育,加快揭阳港、揭阳潮汕机场口岸的申报建设,优化口岸通关环境。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大力开拓新兴市场。继续办好地方特色节会,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性会展。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生保障质量
以办好十大民心工程和30件民生实事为抓手,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4万;加快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4.89万人,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574.08万人。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加强孤儿保障工作。大力推进平安揭阳建设,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力度。加强安全生产,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加强人口综合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