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3)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二十二章 顺德

信息来源: 时间:2013-08-06 16:07: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2年,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共建共享幸福顺德”的战略目标,把握城市升级、产业转型、改革创新三大重点工作,攻坚克难,逆势而上,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区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顺德在全国市辖区综合实力100强中排名第一。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38.8亿元,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9.9亿元,增长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2.0亿元,增长13.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6.5亿元,增长11.9%。
  (一)建机制、造环境、抓重点,城市升级开启新征程
  工作机制全面确立,设立三大片区规划管理局,集中行使片区内规划审批权,促进片区协调发展。加强重点督查,推进城市升级五年行动计划。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扎实推进。55个市、区重点项目全面启动,佛山新城“三大战役”成效显著,顺德新城建设有序推进。一环南延主线、高富路等10项重点交通工程建成通车。一批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新增(改造)绿化面积1832亩,新增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3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整治内河涌558公里。启动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100%。城市管理再上台阶。强势推进美城行动,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新建一批公共停车场,停车难问题得到缓解。所有公交线路纳入TC模式管理,中心城区每万人公交车拥有量17.2台。“数字城管”建设全面铺开,覆盖区域达98平方公里。
  (二)优服务、调结构、聚人才,产业转型取得新进展
  产业服务体系健全。深入实施“龙腾计划”和“星光工程”,积极开展“暖企行动”。全年用于扶持产业发展资金约7亿元,争取各级扶持资金6.4亿元。新增上市企业2家、过会2家,总数占全市的80%。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南方智谷被认定为“国家现代服务业科技服务产业化基地”,首期建设项目入选省现代产业500强。西部生态产业新区建设提速,浦项镀锌板一期正式试产。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一批重点项目成功入驻。“三旧”改造重大项目蓄势待发,核准认定项目总用地面积2387亩。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建设高效推进,广东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北航先进技术南方产业基地等创新平台服务功能更加彰显。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2.9%,投入强度居全省前列。电压力锅国际标准获批,其专利联盟企业年销售额占全国的75%。新增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14件、省名牌产品21件、集体商标1件,新建技术创新联盟1个,1家企业获得省政府质量奖。建成“1+10”人才政策体系。结构调整亮点纷呈。成为全国唯一“国家级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总部企业对顺德税收贡献达68%。49个项目入选省现代产业500强。全区工业技术改造投资66.1亿元,增长3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下降12%。成功举办首届广东(佛山)安全食用农产品博览会,获授全国唯一的“中国兰花之乡”称号。多措并举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全省最大的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区域。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150亿元,慧聪家电电子商务交易中心落户顺德。广东物联网产业园顺利推进。
  (三)提标准、重均衡、促公平,社会民生事业再上新台阶
  基础保障持续强化。建立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完善困难群体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城镇职工、新农保、全征地农村居民的养老待遇稳步提升,社区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提高到100%。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发展,龙头企业牵头捐资兴办慈善养老服务引擎项目。超额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镇(街道)枢纽型社会服务综合体全面建成,构建起三级社会服务体系。全面实施教育提升五年行动计划,首次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对镇(街道)的考核。成立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10个镇(街道)均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在全省领先,100%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00%实行零差率销售。社会事业繁荣进步。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社区文化设施普及率达85%。举办第七届中国岭南美食文化节,陈村花卉世界、罗浮宫国际家具博览中心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顺德民俗游”初具规模。深入开展“创文”活动,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环境平安和谐。综合提升法制治安环境,获评省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组建“大巡防”队伍,试点“交巡警警务平台”,全年原始警情下降24%。平安村(社区)达标率100%。深入开展“三打两建”专项整治行动,查处各类案件3900多宗。创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形成常态化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药品生产企业监管,从源头上保障市民用药安全。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展望
  (一)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掀起城市升级高潮,完善体制机制
  完善统筹片区发展的工作机制,将生态绩效纳入相关各类考核体系,实施生态补偿制度,鼓励次发达镇(街道)珍惜和保护生态资源,从容发展。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提高控规覆盖率。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均安国际生态谷和陈村花卉世界升级改造等生态项目建设。加快顺峰山公园林分改造,打造城市“绿心”。推进德胜河、桂畔海两岸环境提升以及东平河、顺德水道等生态景观林带规划建设。开展主干河涌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扩大城镇(街道)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铁腕整治黑烟车、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鼓励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争创国家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广州地铁七号线延伸线、佛山地铁三号线、三善大桥扩建工作,推进海华大桥等广佛同城交通项目,增强与周边城市的快速连接。突出优化路网结构,加快解决“断头路”问题,加大人行天桥建设力度,启动南国西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完成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继续推进110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强化精细管理。坚定不移开展美城行动,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公交线网密度和效果,加快广珠城轨各站点公交对接系统建设。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加快“数字城管”建设。
  (二)以质量效益为目标,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完善政策扶持
  重点支持机械装备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家电制造业积极制定行业标准。加大对“三高一低”企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深入实施“龙腾计划”等扶持政策。主动创新商业模式,加速发展电子商务。以企业信用评级为突破口,引导企业实现长远发展。加快载体建设。南方智谷要融合智慧与绿色生态理念,重点发展以科技研发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成新一代科技创新中心。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要集中精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狠抓项目落地。西部生态产业新区要力争在园区建设、项目引进等方面取得根本性突破。营造有利于“三旧”改造政策推行的良好环境,着力打造一批标志性、示范性和带动性的改造项目。策划重大项目。加强战略项目策划,力争打造一批承载全区产业转型使命的重大项目。要突出合同兑现率、开工建设率和投入产出率,确保重大项目按期建成、快出效益。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方式,提高项目的策划、甄别和谈判水平。要盯紧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施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推动自主创新。通过竞争性资金分配等措施,提升创新平台的效益。鼓励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开放力度,满足企业对共性技术的需求。支持企业创建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加强区域品牌推广力度。加大与南方医科大学等院校的战略合作,确保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按期投入使用。全面实施“1+10”人才政策体系,建设人才公寓、国际社区等综合功能设施。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债券市场,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股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与周边地区产业对接,积极拓展顺应制造业高端延伸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广东工业设计城扩容提质,推动新展览中心建设,加快建设顺德新港。大力发展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充满活力的核心商圈。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构建幸福和谐顺德,强化保障力度
  扎实推进12项民生工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全征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建立重大伤病补充保险制度,将社保服务网络延伸至村(社区)。对城乡困难居民实行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社会救助制度。出台扶持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发展政策,扩大冠名基金等筹资方式。优化公共服务。出台次发达镇(街道)民生事业支持办法,推动全区民生事业均衡发展。继续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师交流力度。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全面建成网格化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建立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机制。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工程,完成十个镇(街道)服务网点建设。提升文明品质。做大做强龙舟、女篮、水球等传统优势项目。支持长鹿农庄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申报世界美食之都,打造美食文化品牌,助力旅游产业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改革精神、顺商精神的研究。扶持创作独具顺德特色、传承岭南文化精髓的优秀文艺作品。全面推进“创文”工作,深入开展公民教育活动。打造平安顺德。推进三年法制治安环境提升工程,构建立体式治安防控体系。巩固提升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水平,创造条件促进外来务工人员融入顺德。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