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3)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十三章 江门

信息来源: 时间:2013-08-06 16:31: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2年,江门市完成生产总值1910.08亿元,增长8.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5.03亿元,增长13.3%。实施《珠三角地区规划纲要》工作获全省考评优秀等级。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检。
  (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一是工业升级步伐加快。机电、纺织服装、食品、电子信息、建材和造纸六大传统产业实现总产值1774亿元,增长9.3%。增资扩产项目329宗,总投资300多亿元。广东南车项目完成主体工程。绿色(半导体)光源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2亿元,增长18.2%。二是服务业现代化规模扩张。成功引进汇丰银行、恒生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新成立小额贷款公司2家。江门义乌小商品城等商贸中心建成使用。旅游总收入185亿元,增长20%。三是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54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309个。成功申报省农业科技园区,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共建江门热带亚热带农业综合试验站。四是海洋经济新引擎作用显现。海洋产业总产值达452亿元,增长28%。成功争取省市合作推进江门市海洋经济强市建设,新会区成为省“海域使用直通车”试点。大广海湾临港产业集聚区成为省重点发展的七大临港产业集聚区之一。五是创新驱动能力增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首次成功申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新增省、市级企业工程研发中心2家。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64%。
  (二)重点项目进展迅速
  一是投资带动作用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0.41亿元,增长14.6%。完成重点项目投资341.32亿元,投资完成率120.6%,重点项目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达37%。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广珠铁路、佛开高速扩建主线建成通车,江顺大桥完成投资5.35亿元。国华台电6、7号机组建成试产,台山核电完成年度投资101.5亿元。水利基础设施投入7.2亿元。三是产业投资大幅增加。海信首期平板电视机项目建成投产,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崖门环保电镀基地累计完成投资分别达23亿元和21亿元。江门高新区等七大核心园区基础设施投入27.6亿元,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引进项目200个,投资总额351亿元。
  (三)招商引资成绩喜人
  一是“抓大项目”成效显著。成功引进普利司通、威立雅、顶津食品等大型企业落户,涉及合同外资7315万美元。引进保利集团建设滨江体育中心及滨江城市综合体,总投资105亿元。成功举办江门市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39个,总金额达780亿元。参加第八届深圳文博会,引进项目15个,总投资达20多亿元。二是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7亿元,增长10%。成功举办房博会、摩博会、农博会和第四届珠中江进出口商品展销会。江门产品北上西行合作项目总金额136亿元。三是外向经济平稳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188亿美元,增长6.1%。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比重达57.3%。
  (四)城乡面貌日臻改善
  一是城市宜居品质提升。东华大桥、启超大道二期建成通车。丰乐山公园、元宝山体育公园等公园建设(改造)加快。龙湾和外海高速公路出入口改造工程完成。滨江新区“七路一湖”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三旧”改造面积1689亩,投入50.5亿元。二是农村文明长足进步。全面实现“三个100%”农村客运均等化目标,新(扩)建农村公路230公里。共投入1.83亿元对629条行政村进行村庄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三是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共投入绿化建设资金1.78亿元,种植树木(苗)817万棵。超额完成省下达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8平方米。市区空气质量日报优良率99.5%。
  (五)体制改革综合深化
  一是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385项行政审批事项列入第一批市级行政审批改革事项。全面铺开大部门体制改革。广东网上办事大厅江门分厅开通运行。二是经济体制改革有新进展。处理甘化公司历史遗留等问题。实现国有书店、电影公司和文艺团体转企重组。科恒实业成功上市。三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各级财政安排6.6亿元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378万。医疗卫生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基层卫生机构实现基本药物零差错率销售。
  (六)社会事业广泛拓展
  一是就业和社会保障成效明显。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5%。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46%。保障性住房建设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考核任务。二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4%。全市各级财政民生投入84.9亿元,增长18.5%,市政府年初承诺的十大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三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新进展。高中毛入学率96.15%。在全省率先实现残疾儿童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建成文化室438间,新建农家书屋190家。创建省级卫生村(居)34个、市级卫生村(居)51个,新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家。获评全国百姓健康舞文化惠民示范城市。全市体育人口占比达46.6%。四是稳价惠民措施效果明显。物价指数涨幅控制在2.7%,低于预期控制目标1.3个百分点。新建平价商店85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3000多万元,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慈善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双到”扶贫工作全面完成。五是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新突破。新增社会组织230个,在全省率先创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孵化培育基地。“三打两建”工作成效突出,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江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8%;人均生产总值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进出口总额增长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8%;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重点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着力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增长要素支撑力
  一是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加强与天猫、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企业合作。推动消费信贷由住房、汽车等重点领域向旅游、教育、休闲等领域延伸。推进万达广场、苏宁广场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和中国(江门)国际绿色光源博览交易中心等商贸中心建设。二是发挥投资拉动作用。2013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90项,年度计划投资405.2亿元。抓好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江顺大桥、江门大道、深茂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央企、著名民企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开展招商。
  (二)着力转型升级,增强产业应对外部风险能力
  一是做强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推进江沙示范园等七大核心园区建设。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新光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企业增资扩产。制定和实施支柱产业提升计划和新兴产业培育计划。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两个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两三个中小企业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三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谋划建设工业产品设计研发中心。推进鹤山国际物流港等现代物流基地项目建设。实施“引客入侨乡” 旅游招徕计划。引进恒生、南粤、浦发等银行到江门市设立分行,力争新增一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粤台(江门)农业合作试验区等农业载体建设,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五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编制大广海湾区规划。加快银洲湖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三)着力推进城镇化,拓展城乡承载功能
  一是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制定和实施城市升级计划,推动城区扩容提质。全面推进滨江新区建设,继续推进甘化片区、江会路片区“三旧”改造工作。二是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以“三边战略”为主线,以中心城区、卫星镇(街道)、中心镇(街道)和专业镇(街道)为节点,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建设。探索开展全市主体功能区划。三是推进幸福村居建设。2013年,全市各级财政预算用于“三农”支出62.2亿元,增长21%。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四是加强生态建设。新建或改造一批公园,建设生态景观林带133.8公里。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4%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
  (四)着力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深化市直事业单位改革。建成市、区(市、县)、街道(镇)三级统一网上办事大厅。推动台山、开平、鹤山三家农信社改革,支持企业发展创业投资和发行股票、债券,争取江门高新区成为国家“新三板”试点。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市级信息平台和市区级数据库。在恩平开展县(市、区)级医院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进平价医院、平价诊室、平价药包建设。扶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建设。三是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摩托车等优势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四是加强区域合作。重点推进跨界交通工程、旅游同城化工程、医疗社保服务对接等28个合作项目建设。
  (五)着力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一是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慈善公益、社会服务等社会组织,力争各市、区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推进社区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抓好“三打两建”工作。巩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