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价格运行基本情况
2011年,受国内外多种因素交织影响,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工业品购进价格指数(IPI)同比分别上涨3.7%和7.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广东CPI涨幅低于全国0.1个百分点,在31个省(区、市)中居第17位,在沿海5省中居中。价格运行具有以下特点:
(一)价格上涨呈现阶段性
全年价格变动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倒U型态势。第一阶段震荡上行(1—8月份),CPI同比涨幅基本在5%以上,并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中7—8月出现明显上涨,涨幅超6%以上,8月达到6.2%的年内最高值,同时也创下近37个月以来新高。第二阶段趋稳回落(9—12月),CPI同比涨幅自9月份开始逐步收窄,并连续4个月出现回落,其中12月回落至4.5%,价格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通胀压力逐步缓解。
(二)上涨动力呈现结构性
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累计“7升1降”。其中,食品价格涨幅明显,全年共有11个月涨幅超10%以上,累计上涨11.4%,拉动CPI上涨约3.64个百分点,对总指数影响率达68.7%,是推动CPI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列入调查的16类食品普遍上涨,其中猪肉、蛋、粮食、糖、油脂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副产品出现较大涨幅,分别上涨28.8%、12.9%、12.7%、11.7%和9.8%。此外,受国家和省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政策,以及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影响,2011年住房租金、水电燃料价格呈上升趋势,分别上涨7.3%和3.7%,拉动居住类价格上涨4.5%,影响CPI近0.9个百分点。其余六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除交通和通讯类微降0.2%,另外五类均维持小幅上升的势头,烟酒类上涨2.6%、衣着类上涨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0%。
(三)通胀成因呈现复杂性
此轮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输入型通胀传导。去年以来,受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美日量化宽松措施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旺盛需求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大幅上涨,持续高位震荡,直接推升国内相关商品价格,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二是成本上升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不断上涨,推升了基础性产品价格,并向居民消费品传导。三是货币投放拉动。2009年以来货币供应量持续宽裕的滞后影响,逐步在居民消费领域显现。四是季节性因素影响。广东接连遭受灾害性天气影响,一季度阴雨寒冷天气,二季度持续强降水,三季度台风天气的接连影响,给我省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造成较大冲击。元旦、春节、五一、中秋等假期居民消费需求集中释放,使得交通、旅游、家庭服务等价格高于平时。四是政府调控凸显成效性。围绕稳价安民的决策部署,广东从稳生产、促流通、强调控、惠民生等10个方面出台了23项具体措施,并建立了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严控政府提价项目出台,落实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与价格上涨联动机制,实施系列价格惠民政策,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舆论引导等价格调控监管措施,保持了价格总水平和价格秩序的基本稳定。特别是针对当前价格上涨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的情况,以及我省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明显、流通环节过多的实际,在全国率先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推进蔬菜大棚、冷藏设施和平价商店“三项建设”,构建稳定农副产品价格长效机制。截至2011年底,全省扶持建成平价商店1916家、在建蔬菜大棚项目184个、冷藏设施项目113个。其中,各地平价商店经营的平价蔬菜价格一般比市场平均价低15%左右,粮、油、肉、禽、蛋等平价品种低5%左右,部分品种降幅达到8%,对平抑农副产品价格,特别是蔬菜价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1年,全省鲜菜价格总体保持平稳,全年平均仅上涨0.3%。
二、2012年价格形势分析展望
2012年,推动价格上涨和抑制价格上涨的因素并存,但在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调,食品价格的趋稳回落,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的大背景下,有利于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的积极因素仍居主导地位,预计2012年全省价格总水平将呈现稳中趋降的格局,通胀压力将进一步缓解。
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成本上涨的传导效应逐步显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长期上涨趋势不可避免,将成为物价上涨的长期压力。近两年,广东先后大幅提高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继2010年上调21.1%后,2011年又再度提高18.6%。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材料和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所产生的累积效应,将逐步向终端消费价格传导。二是货币存量仍然很大。因长期外贸顺差多发的货币和2009年前后大量的贷款还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消化,发达经济体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全球性流动过剩对我国影响也还在发生作用。据了解,目前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高达80万亿元,M2与GDP之比接近两倍。一有机会,这些存量货币还会“兴风作浪”,刺激物价上涨。三是食品价格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由于食品占CPI的权重近1/3,依然是推动CPI上涨的重要因素。虽然近期食品价格涨幅已逐步收窄,但预计仍将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高位运行。特别是受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以及全球粮食供需偏紧形势等因素影响,预计今年粮食价格会有10%左右的涨幅,而粮食价格是“百价之基”,其价格上涨必然将对总体价格特别是食品价格产生拉动作用。四是输入性通胀压力犹存。虽然前段时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价格高位运行的态势,同时也不能完全改变目前国内部分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水平的现状。从中长期来看,发达国家保持相对宽松货币政策、美元弱势调整、新兴经济体继续快速增长等因素没有发生变化,大宗商品价格经过一定幅度调整后将会重拾升势。五是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影响。按照国家的部署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