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农业农村发展情况
2011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农民收入、农产品出口额以及蔬菜、糖料、水果、花卉、肉类、饲料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372元,增长18.8%,扣除物价实际增长11.9%,增幅创1983年以来新高,城乡居民收入比八年来首次降至3倍以内(2.87∶1)。
——主要农产品增产增效。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361万吨,增长3.4%,是1997年以来首次连续三年增产。蔬菜总产量2860万吨,增长5.2%;花生、糖蔗、茶叶、水果产量分别为90万吨、1184万吨、5.8万吨、1210万吨,分别增长3.8%、4.3%、9%、7.2%。肉类、禽蛋、牛奶产量分别为434万吨、35万吨、14万吨,基本保持稳定。农产品品种优化,质量提升,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377亿元,农业增加值达2659亿元,分别增长3.9%和4.0%。
——农产品出口强劲增长。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达70亿美元,增长22.9%,是2004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标志着我省农业国际竞争力达到新的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在全年例行检测和监督抽查中,蔬菜农药残留质量安全合格率为95.3%,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为99%。深圳大运会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实现了“零事故、零断供、零投诉”,全省农产品消费和供港澳农产品没有发生质量安全事件。动植物疫病和作物病虫害防控有力有效,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年推广农业主导品种65个,主推技术29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6%;新增农机总动力55万千瓦,总计2400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7%。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效益农业快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扶贫开发“双到”卓有成效。全省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30亿元,扶持集体经济项目1.8万个(其中农业项目1.2万个)。被帮扶的有劳动能力的37万户,年人均纯收入达3504元,比上年增加1094元,增幅达45%;85%的贫困户提前一年实现脱贫目标。
——农村改革建设不断深入。启动了40个山区县和珠三角地区农村综合改革。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启动了2个示范县、42个名镇、362个名村、765个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全省掀起了建设幸福广东新农村的新高潮。
2011年,全省农业工作主要有“五个坚持”:
(一)坚持着眼大局,统筹谋划,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扎实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以现代农业100强、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标准化、机械化等农业重点项目为抓手,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省159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粤北5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程加快,在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促进保供增收任务的落实
一是千方百计保障农产品供给。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建设了166个粮食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扶持40个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占全省64%;加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扶持300家重点生猪养殖场,扶持资金达7亿元;加强产销对接,全省8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2558家连锁超市建立了产销对接关系,销售农产品总额23亿元。二是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落实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4项补贴共28.2亿元。推进产业化经营,全省2403家农业龙头企业吸纳45万人就业,带动农户403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新增3355家,达到10070家,成员总数近30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近112万户。
(三)坚持转变方式,夯实基础,提升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水平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中低产田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提高了耕地产出能力。建设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7个,完成规模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150宗。二是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有新成效。建设农技推广示范县22个、试验示范基地220个,完善了水稻、生猪、岭南水果、花卉和特色蔬菜等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三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有新突破。全省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97家,总数达363家;新增插秧机3140台,总计达6281台,机插秧面积达166万亩。四是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有新进展。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80多个,创建农业名牌产品590个,发展无公害农产品1808个、绿色食品614个、有机农产品360个。
(四)坚持科学防控,严格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安全管理水平
一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打假专项整治和“三品一标一名牌”专项治理。二是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全面落实强制免疫、免疫监测和动物卫生巡查制度,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100%。推进动物标识和动物产品可追溯体系以及兽药GSP建设。三是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工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