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工业商贸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2011年,全省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085.1亿元,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46.7亿元,增长16.3%;工业品内销68891.6亿元,增长25.2%;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213.4亿元,增长20.4%;软件业务收入3502.5亿元,增长24.3%;单位GDP能耗下降3.5%,全面完成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
(一)推动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工业投资实现“十一五”以来最高增速
坚持以增量稀释存量,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548.5亿元,增长18%,增速比固定资产投资高0.4个百分点。其中技改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双双迈上千亿元台阶,增速快于全部工业投资增速,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高端化发展取得新进展
坚持“双轮驱动”、自主创新、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汽车、轨道交通、飞机、船舶、海洋工程等重点基地建设,先进制造业实力增强,全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8%,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百工程”,推进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软件、新型显示、新材料和新一代通信4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近1.3万亿元。推动优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至14.75万元/人,比上年提高2.74万元/人。加快发展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物流分销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全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6.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布局一体化初步显现
深入实施“双转移”战略,加强政策引领,抓好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产业“三重”发展,全年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产值3468.3亿元、税收137.39亿元,吸纳就业58.1万人,分别增长77.5%、26.2%和12.3%,有力推动东西北地区加速发展,实现了“三年初见成效”的预期目标。东西两翼和山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全省高7.4、2.2和6.9个百分点,合计占全省的17.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推动珠三角“腾笼换鸟”,统筹重点行业布局一体化,广佛肇汽车产业产值占全省的85.9%,深莞惠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78.3%,各市各经济圈之间产业错位融合、互补互促发展,转型升级加快。
(四)提升内生增长动力,自主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坚持内外源相促进、内外需双拓展,大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大力扩内销促消费,推进“广东产品全国行”向纵深发展,加快建设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和广货商贸城。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原省长黄华华同志亲自率领党政代表团赴云南、贵州参加“广东产品西南行”活动。全年工业品内销增速比工业出口增速快13.9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销售比重达70.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对工业销售增长的贡献率达82.3%,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动力。着力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全面落实中央和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上水平,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8%,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
二、2012年经济和信息化工作重点
2012年全省工业商贸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工作部署,按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着力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抓住和用好机遇特别是市场倒逼机遇,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在保持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中加快转型升级,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增长。
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产业转移工业园产值增长50%;工业投资增长15%,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软件业务收入增长20%;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0.3%;单位GDP能耗下降4%;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6.5%;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5%;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7万元/人。
为完成以上目标,全省要着力增创“六大新优势”:
(一)扩内销,创品牌,增创“广货”新优势
构建内销平台,开拓国内市场。加快广东商贸城、广货展示中心和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建设。筹备办好湖北、河南、陕西等三场大型经贸活动。努力开拓重点二、三线城市市场。发展现代流通业,提高流通效率。筹办全省现代流通业发展工作会议,推动出台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意见。加强大型商业网点规划建设,打造珠三角高档品牌消费圈。推进“双进”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提升品牌质量,提升“广货”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选择3~5个行业实施品牌带动提升工程,实施“百家企业专家品牌行”,开展“品牌培育下基层、品牌创建进企业”活动。开展100家品牌培育试点。培育新兴消费领域,抢占“新广货”消费新热点。推动出台促进消费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消费政策。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信贷、租赁等新型消费模式,培育信息、通信、家政服务等消费新热点。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