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一)整体发展形势
产业规模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185.4亿元,增长14.7%,占GDP比重为9.8%,比2010年提升0.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1.5%,比2010年提升0.9个百分点;实现高技术制造业产值24188.4亿元,增长13.9%,占全国的26.3%;实现出口交货值15022.5亿元,增长8.8%,占全国的35.5%。?
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据测算,2011年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约为1.3万亿元,增长15%;其中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约5990亿元,增长23%;生物医药及设备制造业产值1553亿元,增长25.5%;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近2880亿元,增长20%以上。高端产品增长较快,GPS接收机、发光二极管、液晶显示屏、LED液晶电视、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产量分别为478.9万部、359.2亿只、126957.2万片、812.8万台和34.8万千瓦,分别增长12.7%、17.4%、17.4%、97.5%和298.2%。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758亿元,增长11.6%,占全国总量的30.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599.5亿元,增长14.7%,较全省工业增加值增幅高2.1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14146.7亿元,增长7.9%。现代信息服务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省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3502.5亿元,增长24.3%,产业规模继续位居全国首位;实现电信业务主营收入1345.1亿元,增长7.8%;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409.4亿元,增长16.5%;增值业务收入150亿元,增长58.6%。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为52012件,授权量为18242件,分别增长27.3%和33.2%,分别位居全国第2位和第1位;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达8941件,连续8年位居全国榜首。全省专利密度达562.3件/百万人,位居全国首位。部分创新产品实现了进口替代。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确定引进第二批共20个创新科研团队,将汇聚150多位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全省新增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5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投资和利用外资情况良好。2011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完成投资725.9亿元,增长29.6%,新增固定资产603.7亿元;其中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3.4%和47.1%,分别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増速15.8和29.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在前两年低位水平上实现较大幅度增长。2011年,电子信息制造领域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分别为527个,增长58.7%,合同外资金额为36.7亿美元,增长56.9%;信息服务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长21.2%。
(二)存在问题
整体而言,目前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正处于产业规模平稳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的阶段,但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利润出现下滑。2010年以来,珠三角高技术制造企业用工综合成本上升20%以上,人力培训成本大幅上升;原材料上涨,压缩下游制造企业利润;此外电力缺乏影响企业正常生产,除部分重点企业外,电子信息行业众多企业均实施“开五停二”或“开四停三”。综合成本的上升致使企业利润明显下滑,2011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为878.4亿元,下降10.9%。其中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实现利润477.1亿元,下降16.6%,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低19个百分点;全省软件产业利润下降16.2%。二是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高技术产品市场拓展面临挑战。随着国家?“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推动内销政策的退出,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不减,液晶电视等高技术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LED照明产品等产能过剩,价格持续下跌。国外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部分国家加大了对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LED灯具等产品出口的“双反”调查力度。201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增幅低于全省出口总额增幅4.7个百分点;全省电子信息企业对欧美出口普遍下滑,部分企业出口订单减少超过40%。
二、2012年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工作
2012年,全省要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以促进高技术成果产业化为重点,不断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全省高技术产业保持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一)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和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组织实施《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等专项规划,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和协同发展。围绕各重点发展领域,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品和服务示范工程,加强产业联盟组建,带动产业快速发展。争取新设立若干支国家地方联合参股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设立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逐步完善政银企合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产业发展的监测分析。
(二)着力推进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