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2)

第五部分 体制改革 第三章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

信息来源: 时间:2012-12-12 16:54: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11年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情况

2011年是广东推进社会建设极为重要的一年。8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进一步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社会建设工作,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全省各地各部门狠抓落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社会建设体制机制有新突破

省委省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并配套出台七个文件(以下简称1+7文件),明确了我省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1+7文件,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涌现出一大批社会创新典型。比如,广州市越秀区构建家庭服务中心,深圳市社会组织体制改革,顺德区行政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云浮市培育民事民治组织;省委政法委在社会管理创新、省编办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省民政厅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制以及省财政厅在推进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上的改革,等等。这些典型经验示范性强,带动作用大,社会效果显著。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新成效

省委常委围绕民生专题进行集体调研,并提出解决方案,制定了包括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和融入城镇,加强宜居社区建设,开展为民办事问民意工作等11个惠民利民的工作方案,并全力推进实施。省政府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扶贫、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事业,省财政投入340亿元,带动全省各级财政投入1000多亿元,圆满完成十件民生实事。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落实粮食直补等举措,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6%18.8%,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全省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累计发放居住证3642万张,并逐步将社保、医疗、子女入学、符合一定条件入户等多项公共服务纳入居住证功能。实施圆梦计划,资助1万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攻读大学本科学位。从外来务工人员中招录了250名公务员。

(三)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有新局面

在巩固行业协会商会去行政化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去垄断化改革,提出放宽准入条件、允许一业多会、跨区域组建、分拆组建、合并组建等9个创新举措。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大力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建立购买服务制度。加强社会组织的党团组织建设,成立了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工委,截至2011年年底,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3400个,管理党员40550名。成立全国首个省级社会组织团工委,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团组织1322家。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积极构建枢纽型组织工作体系,着力打造服务平台,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团结、联系、吸纳了更多同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

(四)社会管理创新有新亮点

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加快建设人民来访接待厅和网上信访大厅,深入开展四级领导干部基层大接访活动,开辟网上信访新渠道。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工作站),在基层法院实施诉前联调,强化社会矛盾调处化解工作,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4%,较好地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县解决。深入推进平安广东创建活动,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多发性犯罪,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妥善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

(五)社工委自身建设有新进展

成立了省社会工作委员会,各市、县(市、区)都设立了社会工作机构,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省、市、县三级全面设立社会工作机构的省份。建立健全省社工委委员制度,委员单位由成立之初的24个增加到41个。成立由社会各界专家和知名人士组成的省社会创新咨询委员会,在推进社会建设工作中发挥了独立第三方的基础性作用。组建省民情志愿服务队,编印了《民情信息》和《民情内参》,反映基层群众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建议。经省委主要领导同意,在全省确定了首批23个社会创新观察项目,形成全省上下共同参与的项目共建机制。

二、2012年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要点

做好2012年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要深刻认识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社会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快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社会好社会,要加快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要求相适应的小政府强政府。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实施社会创新项目,培育社会创新典型;二是进一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把社会组织培育成为新的社会治理组织;三是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四是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群众利益协调、群众权益保障、社会矛盾调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机制;五是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逐步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居)民自治组织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村(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自治新格局;六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民生,下大力气解决热点民生;七是进一步强化异地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八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三打两建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贿赂行为,积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九是进一步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十是进一步完善专业社工服务。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