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2)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八章 惠州

信息来源: 时间:2012-12-12 16:51: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2011年惠州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2097.3亿元,增长14.6%。内生增长动力提升,144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97.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7.8%。固定资产投资达1025.2亿元,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4.7亿元,增长18.2%。发展后劲增强,参加省委省政府组织的招商活动,累计签约项目55宗,合同投资总额2045亿元,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5.7亿美元,增长9.1%

(二)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市现代产业100项目加快建设。中海油加氢尾油综合利用等16宗石化项目建成投产或试产。TCL新增2LCD液晶电视整机生产线,TCL新一代绿色节能LED新型背光一体化液晶电视整机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已具备整机生产能力,科锐LED项目建成投产。惠州抽水蓄能电站830万千瓦机组、平海电厂一期2100万千瓦机组建成投产,总发电能力达到683万千瓦。大型高端商贸项目华贸中心建成开业,恒生银行入驻惠州,仲恺高新区成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惠州光电产业)、省LED产业基地;物联网终端及应用产业基地被列入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TCL9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培育)企业。

(三)发展质量效益继续提高

财税收入高位运行,税收总收入574.3亿元,增长23%;国税收入437.9亿元,增长20.7%;地税收入136.4亿元,增长3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8亿元,增长31.3%,增幅居珠三角第2位。企业效益继续提升。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5.7亿元,增长16.8%;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19.1%。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09元,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880元,增长19.9%

(四)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

深莞惠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启动《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等7项重点规划编制。龙门、惠东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新引进项目43个,协议投资13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7亿元,增长45%TCL集团与深圳合作的华星光电8.5代液晶项目建成。与深圳龙岗区的西南大道兰竹东路、石化大道锦绣东路、龙海二路丹梓东路对接项目建成通车。与深圳、东莞边界的21个收费站全部取消。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强力推进双到工作,投入帮扶资金1.65亿元,帮扶村级扶贫项目173个、贫困户脱贫项目2400个。村企共建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村企双方经济合作项目272个,累计投资23.8亿元。宜居村镇创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有4个镇和10个村分别创建成市宜居城镇和宜居村庄。名镇名村建设启动,有2个镇和10个村完成规划编制并开工建设。

(五)改革创新步伐加快

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工作的机构设置全面完成。博罗县已完成大部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医改三年目标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创造了基层综改惠州经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水利四项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省领先,获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第一家国家级工程中心——TCL?国家数字家庭工程中心正式启动。新创建6家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惠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省级示范中心。获中国专利金奖2项。被国家科技部再次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先进市

(六)生态文明建设加强

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市重点用能工业企业完成126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60家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累计建成26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3.7万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八三三生态工程进展顺利,完成造林绿化11.2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9.8%。成功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省预评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100%。东江干流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全部推行现代学校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试验项目全面铺开。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的工作在全市铺开,全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任务超额完成;成功承办广东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花会。成功举办了2011惠州绿道全国自行车公开赛。人口计生工作成绩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7

(八)民生保障水平提高

惠阳区、博罗县、大亚湾开发区实现新农保全覆盖。全市医保实现市级统筹,人均医保补助标准和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分别高于省定标准10元和5元。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8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3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3万人。开工建设32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共筹建、建设保障性住房13616套。物价总水平上涨4.9%,低于全省平均涨幅。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