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2)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十章 东莞

信息来源: 时间:2012-12-12 16:50: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2011年东莞市实现生产总值4735亿元,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97亿元,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0亿元,增长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6亿元,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1352亿美元,增长11.2%,其中出口总额783亿美元,增长12.5%。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3亿元,增长18.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13元,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842元,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9%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0.450.249.4,第三产业占比提高0.7个百分点。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开工建设宏威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引进中科院云计算技术产业创新与育成中心等项目。加工贸易加快转型,1122家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外资企业内销总额2479亿元,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增幅高于进出口增幅25.1个百分点,占比提高3.1个百分点。3家民营企业实现上市,新增19家省级优势传统产业升级示范企业。新签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9宗,引进超千万美元项目156宗,实际吸收外资30.5亿美元;引进投资超1亿元以上内资项目62宗。

(三)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实施人才东莞战略,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增加至每年20亿元。成立首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各4家,动工建设国家级重大科技设施散裂中子源项目。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1家,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行业科技技术平台、省专业镇总数分别达到111218个。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超过2万件,发明专利大幅增长。新增名牌名标104个(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4件。成立省内首个省部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以下简称留创园),新增6个省创新科研团队。

(四)城市功能有效提升

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4.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4.6%。高标准建设城市中心区,制定中央商圈、中央生态休闲区建设方案,规划建设南城国际商务区。加快推动三旧改造,实现61宗改造项目动工,涉及土地面积7080亩。松山湖实现工业增加值56.3亿元,增长66.4%;虎门港新增码头泊位7个,其中万吨级泊位5个,沙田港区二期码头启用;生态园获批?广东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引进总投资45亿元的3个大项目;长安新区规划报批进展良好。

(五)城乡环境持续改善

加快宜居生态城市建设,获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黄旗山城市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及森林公园建成使用,森林覆盖率达到36.9%。建成城市和社区绿道413公里。市镇财政投入1.6亿元建设80个宜居社区,社区环境和配套设施得到有效改善。推进火电厂及大型锅(窑)炉降氮脱硝,完成淘汰及改造工业锅炉400个,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建成污泥处理处置中心黄江项目,横沥垃圾处理厂二期投产,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六)城乡统筹深入推进

调整财政管理体制,增加镇级财政收入16.3亿元,32个镇街实现可支配收入250.2亿元,村组两级可支配收入188.8亿元,均保持稳定增长。落实欠发达镇村帮扶和市内双到扶贫系列政策,帮助5402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2850户贫困家庭收入水平达到脱贫标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际、村际联网路完工总长367公里,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18项,天然气高中压管网144公里,水利防灾减灾工程27宗。

(七)区域合作巩固发展

承办深莞惠三市第五次联席会议,签署产业发展等五个协议,三市车辆通行费实现互认互免,深莞惠合作进一步深化。莞韶转移园入选省十大重点转移园,莞惠转移园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深入开展援藏援疆,启动6个援藏项目,推进21个援疆项目建设。完成对口援建映秀镇工程验收和移交工作。推进对云浮、韶关两市双到扶贫开发及对口重庆巫山、广西河池帮扶工作。

(八)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进一步推进简政强镇事权下放到11个中心镇和3个市属园区。完成市镇942个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完成明晰产权的林改主体任务。黄江、厚街村级体制改革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取得阶段性成果,增加7个镇街开展专项试点。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社卫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成立市社会工作委员会,统筹加强社会建设。启用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举办首届公益创投活动。

(九)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实施文化东莞工程,推进四个名城建设,实现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三院一中心搬迁使用,社卫机构全面开展9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