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2011年中山市生产总值突破两千亿,达到2182亿元,增长13.5%,高于预期目标2.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1.5%,较2010年提高2.3个百分点。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70900元,增长12.5%,高于预期目标2.5个百分点。财税收入稳步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3.1亿元,增长31.3%,高于预期目标19.3个百分点。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1.9%,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1.5%。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明专利授权322件,增长125%,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医疗设备创新团队,火炬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二)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稳外扩内成效明显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4.6亿元,增长20%,高于预期目标6个百分点。坚持交通先行再先行,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79.7亿元。民间投资加速激活,完成投资457.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上升3.9个百分点。年度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2.7亿元,完成计划的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亿元,增长16.9%,高于预期目标2.9个百分点。物价总水平在经历高位后逐步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5.2%。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347亿美元,增长11.5%。实际利用外资7.3亿美元,增长9.3%。内销市场加快拓展,专业会展影响力逐步提升,工业内销比重提升至66.7%。
(三)辛亥纪念圆满成功,文化名城再创佳绩
隆重举行辛亥百年纪念大会,建成孙中山纪念广场、兴中园主题浮雕等文化纪念场馆,成功举办首届孙中山文化节、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等系列百项活动。出台《关于开展全民修身行动的意见》,在全省率先启动全民修身,开展公民意识培育行动、新老中山人融合行动等十大配套行动。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宜居中山加快构建
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研究提升主城区首位度,完成理顺城南、城西管理体制研究,谋划“一主三副多节点”城市发展新格局的理念日趋完善。突出交通先行,广珠西线三期、东部快线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新岐江公路通车,深茂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广珠城轨站场配套不断完善。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建成58公里城市绿色慢行车道,4000辆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公交惠民力度加大,开通全电动公交车运营示范线。
(五)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5.5%,总录取率达94.5%。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总人次达705.6万,人均月增加养老金148元。新增就业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最低月工资标准提高至1100元。发放临时价格补贴1426万元,完成572间低保家庭危房改造。筹建8609套保障性住房,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六)重点改革持续深化,体制活力不断增强
全面实施简政强镇事权改革,顺利完成镇级机构撤并调整,分批下放172项审批权和1300多项处罚权。完成第五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审批时限提速30%以上。开展5大类18个中项86个小项的城乡差别情况调查,制定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改革政策、农村三项改革方案。
顺利完成2010年度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评估考核和珠三角九市产业转型升级巡回检查的迎检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市实施规划纲要工作,促使规划纲要实施目标更明确、措施更到位、机制更健全。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型取得突破,火炬区与南朗、南头与阜沙分别设立经济协作区,镇域经济加快融合。
二、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2年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1%,工业总产值增长13%,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7%,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为实现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转方式调结构,提升经济发展后劲
引导优化投资结构,积极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安排全市重点项目123项,年度计划投资210.2亿元。出台优化投资结构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投向。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促进消费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发展。加大社会公共性支出,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加快轻轨站场商圈、兴中广场等项目及大型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丰富农产品供应。
调整提升外贸结构,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加强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扩大进口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争取促进进口的优惠政策,发挥区位优势,规划建设进口商品交易中心,打造进口产品集散地。
(二)优布局强功能,建设现代新型城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力推进“一主三副多节点新平台”建设。着力提升主城区首位度,增强主城区的集聚力、辐射力、向心力和带动力。加快推进主城区中心商务区、“三旧”改造试验区等载体建设。全力推进翠亨新区基础设施和启动区建设,筑牢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性新平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