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发展呈现平稳较快的良好态势。2011年湛江市完成生产总值1708.22亿元,增长13.0%。来源于湛江的财政总收入465.09亿元,增长36.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03亿元,增长26.4%。
(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较好
工业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竣工投产;湛江钢铁项目配套重件码头、砂石料码头竣工,原料码头、自备电厂和厂东区开工建设;中科炼化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湛江石化产业园、冠豪特种纸及包装纸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完成工业增加值665.28亿元,增长13.7%,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426.3%,居全省前列。农业生产持续增效,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农业总产值达557.96亿元,增长6.9%。外贸进出口稳定回升。进出口总额44.04亿美元,增长24.7%,其中出口总额20.95亿美元,增长2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84元,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257元,增长19.5%。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22︰1缩小为2.13︰1。
(三)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投资需求旺盛,在重点项目带动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创历史新高。消费快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05.59亿元,增长19.5%。
(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0.6︰41.1︰38.3调整到19.8︰42.9︰37.3。节能减排成效显著。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6%,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民营经济作用增强。全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8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8%。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完成增加值636.54亿元,增长15.2%。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72亿元,增长11%。专利申请量增长22%。
(五)民生保障能力增强
全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社会民生领域的资金达125.62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0.32%。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参保人数达105万人,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职工基本医疗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和98.4%。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7%。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8.9%。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100%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全面推进9项基本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市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851套,其中廉租房518套、公租房2384套、经济适用住房784套、城市棚户区改造3165套,开工率达100.1%,发放租赁补贴436户。
二、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2年湛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实际吸收外资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6‰以内。为确保完成预期目标任务,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大力打造支柱产业。推动湛江钢铁基地、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加快建设冠豪特种纸及包装纸生产基地,推进湛江晨鸣二期项目,形成“大钢铁、大石化、大纸业”的发展格局。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设立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新海洋、新能源、新电子、新材料、新医药等“五新”领域,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工程。大力发展临港重化、海洋矿产勘探开发、海水淡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海洋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序发展风能太阳能等项目,扩大天然气利用,加快推进中海油粤西(湛江)LNG项目前期工作。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广东(湛江)统筹城乡发展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金融服务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沿港口、火车站、交通要道布局建设大型仓储、物流基地,提升中心城区主要商业区整体功能。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建设“五岛一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徐闻南部等滨海旅游集聚区,打响“黄金海岸、热带绿都、天南古邑、魅力港城”旅游品牌。
(二)着力扩大内需拉动,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一是全力扩大投资规模。2012年安排重点项目66项,年度计划投资294.5亿元。年内建成湛江渤海100万吨/年菜籽综合加工等7个项目,力争动工建设湛江钢铁基地等19个项目,加快推进大唐雷州火电等17个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全力扩大消费需求。认真落实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完善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重点稳定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价格、补贴等政策。加大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投入,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实际消费能力。
(三)着力强化基础支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