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11年,清远市实现生产总值1286.2亿元,增长14.5%;人均生产总值3.3万元,增长13.1%;全年来源于清远的财政总收入221.3亿元,增长29.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4.3亿元,增长21.5%;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08.6亿元,比年初增长11.4%;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619.5亿元,比年初增长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6.1亿元,增长16.1%;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6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92元,分别增长12%和15.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3.7亿元,增长18.2%。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比重有所提高。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652亿元,增长23.3%,其中先进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7.56%。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完成增加值396.8亿元,增长8%。农业生产稳步提升,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1.3亿元,增长6%。农业产业化有序推进,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至114家;全年粮食产量79.4万吨,增长1.6%。生猪出栏223.2万头,增长13.7%。积极开展节能专项行动和减排攻坚行动,预计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能够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16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4.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7%;126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8.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9.6%,比去年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完成情况好于去年,其中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项目有35项,占项目总数的27.8%。产业项目支撑加强,英德奥克莱电源、连州福建三农碳酸钙、佛冈鑫源恒业电缆科技等一批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广清高速扩建工程、
广乐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等一批交通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清远抽水蓄能电站、500千伏清城(库湾)输变电工程、连州风电项目等一批能源项目顺利推进。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清远民族工业园、清远华侨工业园等建设取得新进展。
(四)城乡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由上年的47.5%提高到49%。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市区沿江路景观工程、飞来湖周边道路建设工程、城市排污、生活垃圾处理等一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三旧”改造项目持续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实施“80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新农村建设稳步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加快推进。积极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学习培训,主体功能区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各县(市、区)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
(五)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招商引资深入开展,全年共引进项目392个,总投资979.6亿元,增长9.2%;其中超10亿元的工业项目26个,超10亿元的第三产业项目16个。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45.4亿美元,增长20.4%。出口总额23.4亿美元,增长21.2%;进口总额21.96亿美元,增长19.5%。出口市场结构得到优化提升。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84亿美元,增长20.1%。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主动加强与广佛的沟通联系,积极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各地园区建设水平,不断增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规模和水平,主动融入广佛经济圈。
(六)民生建设不断推进
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建设,省“十件民生实事”顺利落实,市“十件民生实事”基本落实,社会受益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就业规模稳步扩大,新增城镇就业5.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8万人次,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9%,就业局势保持稳定。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1.9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9405户。积极推进“双到”扶贫工作,全年新增落实帮扶资金6.16亿元,新增劳动技能培训59500人次,新增劳务输出10372人。积极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共筹得善款4.98亿元。
二、2012年工作重点
2012年清远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力争实现同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外贸出口总额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以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均达到省确定的目标要求。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确保经济平稳增长
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主动协调落实规划、环评、用地、节能、市场准入等项目建设前置条件,尽快完善项目报批手续,确保项目早开工、早见效;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和储备工作,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结合本地优势条件,及早谋划和储备一批民生、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产业升级项目,确保重大项目有序接替。加强项目建设与管理。扎实推进重点项目
相关附件: